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三门峡市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以期为酒后驾驶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酒后驾车交通事故驾驶员639例性别、年龄、肇事时间、驾驶车辆类型、事故形态及血液酒精含量等作统计分析。结果:酒后驾车639例交通事故中男性627例(98.12%);20~49岁508例(79.50%)。肇事时间18:00~0:00段占304例(47.57%)。酒后驾驶摩托车314例(49.14%),酒后驾驶小型汽车243例(38.03%)。结论 :酒后驾车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集中在晚餐后,摩托车及小型汽车驾驶员是酒后驾驶的主要行为人群,应加强对酒后驾车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情况及动态,为政府及交管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机动车驾驶员危险驾驶行为发生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阆中市2002~2006年交通事故死亡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对驾驶员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并做差别检验.结果 2002~2006年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死亡者年龄为25~54岁,男性所占比例高;职业与非职业驾驶员均存在酒后驾车、开快车的高危行为,二者在酒后驾车和开快车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以职业驾驶员较高.职业驾驶员中,酒后驾车行为的发生率以驾龄在5年以下者为高,驾龄对其他行为无影响;非职业驾驶员中,在驾驶中存在打电话行为的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较多,其他行为不受文化程度影响.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形势严峻,在驾驶员严格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政府要积极制订交通管理政策,交管部门也要对交通环境合理的配置和积极、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人体损伤机制;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血酒精含量关系及其法医学意义,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和创伤急救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2004年昆明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366例法医病理检验鉴定资料及2005份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驾驶员血酒精检测鉴定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昆明地区2004年万车事故率高于全国和省内,10万人口死亡率、百公里死亡率、校正后的综合事故率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本组死亡年龄分布呈偏态分布,25-54岁占死亡人数的58%.死亡事故的时间分布19-0时最高,占29.2%。其次是13~18时(23.2%).挤压伤与砸压伤车内人员高于车外人员.机动车驾驶员面骨骨折高于行人2.3倍.货车肇事颅脑损伤比例高于其他车辆,颅骨、面骨骨折的比例低于其他肇事车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李萱  汪炜  孟祥志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93-2995
在法医学鉴定中,为了给交通警察提供酒后驾车或醉酒驾车的证据,必须对驾驶员血液的乙醇浓度进行准确测定,酒精摄入人体后可以被转化分解,并且酒精的理化性质可受外界环境及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影响血液酒精浓度测定的诸多因素进行综述,如:血液标本的采集、保存、检测方法,尸体的腐败、胃内酒精的弥散及死者生前罹患的疾病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血液乙醇浓度的数值,为了能真实反映当事人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上因素对血液乙醇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摩托车致颅脑损伤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对230例摩托车致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摩托车致颅脑损伤多为青壮年男性(60.8%);酒后驾驶63例(27.3%);伤情较重,原发昏迷173例(75.1%),脑疝37例(16%),弥散性轴索损伤(DAI)60例(26%),原发脑干损伤70例(30.4%),合并颅底骨折80例(34.8%);驾驶员与乘客同时受伤时,驾驶员损伤较轻,乘客损伤较重。摩托车致颅脑损伤伤情重,致残率(49%),致死率(8.6%)。结论摩托车驾驶员应遵守交通规则,避免酒后驾驶;伤后快速诊治,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减轻继发损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周碧燕  李友邕  徐秀清  李继酬 《广西医学》2009,31(12):1805-1806
目的探讨血液中不同乙醇含量对心肌酶谱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56例疑似饮酒或醉酒驾车者按照国家标准(GB19522-2004)进行血液乙醇含量检测,按血液乙醇含量浓度分成3组,正常组(血液乙醇含量〈20mg/100m1)52例,酒后驾车组(血液乙醇含量20-80mg/100ml)56例,醉酒驾车组(血液乙醇含量≥80mg/100ml)48例,分别检测ALC、CK、CK—MB、HBDH、LDH、AST、hs—CRP等指标。结果醉酒驾车组LDH、HBDH、CK、AST高于正常组(P〈0.01),LDH、AST高于酒后驾车组(P〈0.05),酒后驾车组HBDH高于正常组(P〈0.05),3组的CK—MB、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中乙醇浓度越高心肌酶谱浓度也随之增高,乙醇对心肌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涉嫌酒驾632例血中乙醇含量及交通事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涉嫌酒驾人员血液中乙醇含量进行测定,为预防查处酒后驾车提供依据。方法:对涉嫌酒驾的632例之血样,用气相色谱分析仪检测乙醇含量,分析血液中乙醇含量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涉嫌酒驾的632例中男601例,女31例;酒后驾车加醉酒驾车451例(71.4%)中,男442例,女9例,男女比49∶1。发生交通事故448例中,饮酒驾车与未饮酒驾车之比为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涉嫌酒驾人员中事故发生率70.9%。发生交通事故者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比为4.4∶1,机动车事故中驾驶员饮酒的与未饮酒之比为1.9:1,非机动车事故中饮酒与未饮酒之比为1:1.4。结论:涉嫌酒驾者发生交通事故率与血液中乙醇含量无正相关,但酒驾是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60.7%的交通事故与饮酒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驾驶员血中乙醇浓度与交通肇事的关系.方法 顶空气相色谱法,内标法定量.结果 551例肇事人员中,血中乙醇浓度小于20mg/100mL占48%,乙醇浓度20-80mg/100mL占20%,80-200mg/100mL占24%,大于200mg/100mL占8%.结论 酒后驾车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应用AIS—ISS对高海拔地区470例多发伤患者伤情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评分法是对伤员伤情严重程度评定的标准方法,准确评估创伤的严重度、提高创伤抢救的成功率是创伤外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评价470例高原地区多发伤患者的伤情,全组死亡率6.81%,ISS16分以上者病死率15.4%,30分以上死亡率为20.53%,随着ISS的增加,各年龄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同一ISS值内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氯氰菊酯中毒合并急性酒精中毒时,血浆酒精浓度及氯氰菊酯浓度相关性及此类患者的预后。方法对60例急性氯氰菊酯中毒患者,根据中毒前是否饮酒分为混合中毒组与单纯中毒组,所有患者行血浆氯氰菊酯浓度检测,对混合中毒组患者行血浆酒精浓度检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氯氰菊酯浓度)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酒精浓度与氯氰菊酯浓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存在性别差异,混合中毒组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O.05);混合中毒组患者血液中氯氰菊酯含量、病死率明显升高(P〈O.05);混合中毒组患者血浆酒精浓度与血液中氯氰菊酯浓度呈正相关,饮酒量越多,氯氰菊酯中毒程度越重。结论急性氯氰菊酯合并急性酒精中毒时,血液中氯氰菊酯浓度明显升高,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存在人格问题或缺陷的机动车肇事驾驶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的效果。方法 103例人格缺陷的机动车驾驶员分为心理辅导组(n=51)和对照组(n=52)。心理辅导组给予心理辅导,包括认知心理辅导,问题或缺陷矫正训练;对照组不予心理辅导。1 a后再次对2组驾驶员进行人格测评和效果评价。结果随访1 a后,心理辅导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调查得分中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及独立性5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恃强性、怀疑性、忧虑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理辅导组次级人格中内外向型、安详机警、怯弱果断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违章记分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辅导可有效改善驾驶员人格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降低驾驶机动车过程中违章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易发因素及驾驶员死亡的损伤特点,为预防摩托车交通事故发生及驾驶员推断提供法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洛阳市区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43例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致摩托车驾驶员死亡案例。结果洛阳市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发生时间以晚20时至凌晨2时发生率最高(51.1%),在路口发生率最高(53.4%),男性占(97.7%),青壮年占60.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7.6%,酒后、醉酒驾车为44.1%。损伤以头面部损伤最多,占92.85%,下颌下至颈部损伤占61.9%,胸部损伤为57.1%,前臂至腕部掌面(或拇指掌指关节)损伤为47.6%、大腿内侧损伤为35.7%,四肢远端损伤为69.04%。颅脑损伤死亡占81.39%,复合伤死亡占16.28%,其他原因死亡占2.33%。结论摩托车驾驶员死亡者以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青壮年晚上饮酒后在路口发生交通事故死亡多见;下颌下至颈部损伤、胸部损伤、前臂至腕部掌面(或拇指掌指关节)损伤、大腿内侧损伤对综合判断驾驶员死亡原因有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中不同浓度酒精对汽车驾驶人脑电的影响,并由此引发的心理能力的变化。方法:以南通大学持有汽车驾驶C照并具有一定驾驶经验的在职教职工4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身对照实验法,以脑电、复杂反应时和注意集中时间为检测指标对被试进行酒后试验。结果:在不同浓度酒精作用下,前额区出现脑电显著变化,表现为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0mg/100mL和80mg/100mL以上时,额叶4种波形变化达到显著水平。在不同浓度酒精作用下,顶叶4种波形最大能量值都变大,但δ波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0mg/100mL和80mg/100mL以上时,δ波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汽车驾驶人的复杂反应时间、反应错误次数2个指标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从实验数据反映血液酒精浓度达到20 mg/100mL时,反应时间延长,当50mg/100mL后,反应时间逐步缩短,而反应错误次数随之增加,呈现负相关。汽车驾驶人的注意集中能力受不同浓度酒精的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注意集中时间随血液酒精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结论:不同血液酒精浓度下汽车驾驶人的脑电及其心理能力会受影响而发生变化,其中脑电和注意能力的变化程度达到了显著水平,对反应能力有影响但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桂林市特殊路况下交通事故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和规避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桂林近两年来发生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其共性特征.结果 伤亡人员年龄以21~60岁为多,男性为主.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行驶与疲劳驾车;酒后驾驶为引发交通事故另一不容忽视的因素.结论 加强道路的管理、维护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严格治理超载、超速行为,深化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法规教育和普及全民的出行安全宣传,是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建立健全各级医疗急救体系,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和效率,事故发生后及时的医疗干预是有效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5.
郎志刚  肖尧 《四川医学》2013,(11):1654-1656
目的 探讨创伤评分(trauma score TS)在急诊救治地震伤员中的有效应用.方法 对2013年4月20日~2013年4月26日我院急诊科救治的241例地震伤员应用创伤评分判断伤情,快速分级,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最后比较各级别患者的抢救率、手术率、死亡率、误分率.结果 创伤评分为1~3分(极重度伤)0例,4~13分(重伤)的为22例,14~16分(轻伤)的为219例,根据伤情级别,快速分诊制定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救治率达100%,手术84例,误诊13例,无1例死亡.结论 地震伤、群体伤的伤情评估在急救流程中至关重要,运用创伤评分能更加客观有效地判断伤情,及时分诊,提高地震伤员的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交通事故伤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与救治。方法:对309例儿童交通事故伤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创伤严重度改良评分法(RISS)对伤情和损伤程度进行评价,就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致伤方式、损伤部位、伤情严重度、治疗及结果等逐项分门别类进行统计分析。鲒果:男多于女,7岁-15岁占62.46%。每日8时左右,11时-12时、16时-18时为三个受伤高峰时间段。致伤方式以机动车撞击行人较多(60.84%),其次为自行车自身事故(14.89%),再次为机动车撞击自行车(10.03%)。损伤部位最常见的是四肢(51.53%),颅脑伤次之(27.81%)。损伤类型以骨折多见,软组织挫裂伤亦占有较大比例。多发伤占20.06%,死亡率为3.24%。RISS评估显示,RISS≥16(重伤)占29.12%,其中机动车冲撞自行车重伤所占比率最高(51.61%),机动车冲撞行人次之(29.79%),自行车自身事故居第三位(26.09%)。结论:不同致伤条件儿童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及致伤特点各不相同,性别、年龄、致伤方式、车辆类型、行车速度的不同,其损伤部位,伤情程度及治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交通事故伤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与救治.方法:对309例儿童交通事故伤进行回顾性研究,用创伤严重度改良评分法(RISS)对伤情和损伤程度进行评价,就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致伤方式、损伤部位、伤情严重度、治疗及结果等逐项分门别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多于女,7岁~15岁占62.46%.每日8时左右、11时~12时、16时~18时为三个受伤高峰时阃段.致伤方式以机动车撞击行人较多(60.84%),其次为自行车自身事故(14.89%),再次为机动车撞击自行车(10.03%).损伤部位最常见的是四肢(51.53%),颅脑伤次之(27.81%).损伤类型以骨折多见,软组织挫裂伤亦占有较大比例.多发伤占20.06%,死亡率为3.24%.RISS评估显示,RISS>16(重伤)占29.12%,其中机动车冲撞自行车重伤所占比率最高(51.61%),机动车冲撞行人次之(29.79%),自行车自身事故居第三位(26.09%).结论:不同致伤条件儿童交通事故的发生情况及致伤特点各不相同,性别、年龄、致伤方式,车辆类型、行车速度的不同,其损伤部位、伤情程度及治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RAMS评分法在成批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RAMS评分法对1070例地震伤员的伤情严重程度作出分类判断。结果 轻伤(≥7分)569例,重伤(4—6分)486例,危重伤(≤3分)15例,CRAMS分值越低,病死率越高,重伤组需要急诊手术干预的比例明显高于轻伤组。结论 CRAMS评分对成批地震伤员的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分值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判定伤情,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血液中不同浓度乙醇对驾驶员心理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实验法,选取42例驾驶员,检测其血液乙醇浓度(BAC)分别为0、20、50、80、100mg/100ml时的复杂反应时、速度估计、注意集中、动作稳定性和深度知觉.结果:当BAC逐渐从0上升到100mg/100ml时,驾驶员的复杂反应时受到影响,但差异不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脓毒症各类型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索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浓度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选择符合诊断脓毒症标准的患者100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组,并于人院当日记录每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疾病严重程度指数(APACHEⅡ)评分。抽取静脉血液6m1分别测定血液中IL-6、CRP、PCT浓度。结果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PCT浓度水平、APACHEⅡ评分有关联。结论炎性因子PCT浓度及APACHEII评分对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