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孟祥亚 《中国医疗前沿》2012,(18):17+30-17,30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法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34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17例,分别采用CHADS2评分法(对照组)及CHA2DS2-VASc评分法(观察组)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并给予预防性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卒中发生率7.69%,观察组卒中发生率1.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A2DS2-VASc评分法较CHADS2评分法能更好地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HA2DS2-VAS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y(doubled),diabetes mellitus,stroke (doubled)-vascular disease,age 65-74 and sex category(female)]评分与合并心房颤动的初发心源性卒中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46例初发心源性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起病时的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和CHA2 DS2-VASc评分,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女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充血性心衰病史、既往抗凝治疗史、入院时NHISS评分和CHA2 DS2-VASc评分在不同预后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CHA2DS2-VASc评分与NIHSS评分(ρ=0.324, P <0.01),mRS评分(ρ=0.228, P <0.0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抗凝治疗、CHA2 DS2-VASc评分、NIHSS评分是预测初发心源性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CHA2 DS2-VASc评分不仅能够用于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分层,而且还能预测卒中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徐加林  田香明  毛慧娟 《浙江医学》2018,40(11):1231-1235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65例,按照纳入时NRL的中位数(2.54)分为低NLR组(84例)和高NLR组(8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并分析NLR与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结果高NRL组高血压病史比例、左前降支、血清Cr、TG、血清CRP、NEU、NLR均高于低NRL组,LVEF、Hb低于低NRL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NLR组CHA2DS2-VASc评分分级、CHA2DS2-VASc评分平均分值与低NR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NLR与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LAD)、CRP亦呈正相关(r=0.243、0.175、4.234,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196,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NLR与CHA2DS2-VASc评分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浙江舟山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卒中高危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88例。选择心房颤动合并卒中高危患者522例,其中男214例,女308例,年龄44~93(78.4±8.2)岁。分成华法林治疗组和非华法林治疗组,分析两组心房颤动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进行CHADS2评分,CHADS2≥2为卒中高危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本地区心房颤动卒中高危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因素。结果舟山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危患者华法林治疗率为31.2%(163/5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OR=3.363,95%CI:3.058~3.799,P<0.01)、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2.415,95%CI:1.905~3.087,P<0.01)以及LVEF≤40%(OR=2.417,95%CI:1.770~2.516,P<0.05)的患者更可能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80岁(OR=0.510,95%CI:0.302~0.710,P<0.05)、不方便检测INR(OR=0.510,95%CI:0.314~2.483,P<0.05)以及肾功能不全(OR=0.743,95%CI:0.654~0.840,P<0.05)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能性较小。结论舟山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卒中高危患者华法林抗凝率较低。既往卒中/TIA病史、非阵发性心房颤动以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心房颤动患者与华法林治疗有关;而高龄、肾功能不全及不方便检测INR与华法林未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及其他临床指标与继发性肾功能(RJ)的关系.方法 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将627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为继发性RI组与RI正常组,对CHA2DS2-VASc评分、GFR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并分析CHA2DS2-VASc评分与RI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RI患者39例(6.22%),单因素分析发现RI组CHA2D2-VASc评分、持续性房颤、年龄、心力衰竭程度及服用利尿剂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Logisit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OR=2.372,P< 0.01)、年龄(OR=1.381,P<0.05)及严重心力衰竭(OR=1.720,P<0.05)为RI的独立危险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I时GFR与CHA2DS2-VASc(r=-0.769,P<0.01)及年龄(r=-0.565,P<0.01)呈负相关.结论 CHA2DS2-VASc评分较单因素指标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继发RI更有预测价值,CHA2DS2-VASc评分越高,RI损伤严重程度可能越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发颅内外动脉狭窄对急性轻型卒中1年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轻型卒中患者2 39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多发脑血管狭窄对轻型卒中患者1年复发的影响。结果 2 390例患者中男886例,女1 504例,年龄23~95岁,平均(62.6±11.1)岁。1年内卒中复发70例,复发率为2.93%。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1.05%,其中多发颅内外动脉狭窄20.3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OR=1.015,95%CI:1.006~1.024,P=0.001)越高、多发颅内外动脉狭窄(OR=3.292,95%CI:1.925~5.631,P=0.000)的患者1年卒中复发风险越高。结论 高Hcy血症和多发颅内外动脉狭窄是轻型卒中1年复发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9例(其中阵发房颤患者51例,持续房颤患者22例,永久性房颤患者26例),根据患者CHA2DS2-VASc评分,分为中低危组(CHA2DS2-VASc<2分者),高危组(CHA2DS2-VASc≥2分者),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探讨房颤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结果:高危组的年龄、女性比例及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史、脑卒中史比例较中低危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低危组相比,高危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左房直径、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c是房颤患者CHA2DS2-VASc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预测CHA2DS2-VASc高分的胱抑素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2 (95%CI: 0.604-0.839, 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对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二级预防下老老年人轻型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80岁及以上、既往有轻型卒中病史、并进行规范二级预防半年以上的老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入院时血压及基础生化指标、影像学资料、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根据有无复发缺血性卒中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两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复发缺血性脑卒中共26例,复发率32.5%。统计结果显示,轻型卒中复发组与合并高血压病、入院时收缩压、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65(P=0.018)、0.232(P=0.038)和0.222(P=0.048)。复发组收缩压升高比例高于无复发组(χ2=6.919,P=0.031)。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病[OR 95%CI=(1.162,10.230)]、收缩压升高[OR 95%CI=(0.997,68.840)]与轻型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结论合并高血压病、收缩压升高是老老年人轻型卒中规范二级预防下复发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4 ~ 2015 年成都地区瓣膜性心脏病(VHD)伴心房纤颤(AF)患者的一般资料、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卒中一级预防的现状及预后,为进行有效的卒中一级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方法 选取2013年12 月-2015 年4 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VHD 伴颤且未发生脑卒中的233 例住院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按照病因分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AF 组(n =126)、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伴AF 组(n =82)以及其他瓣膜性心脏病AF 组(n =25),对3 组中影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一级预防方法和现状进行分析并随访2 年,观察患者的干预方法是否对脑卒中有预防作用。结果 3 组在年龄分布、性别以及房颤类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房颤类型以持续性房颤为主;89.3% 的患者有左心房增大;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一级预防的干预措施中风湿性VHD 组以抗凝为主,其中(74.8%)使用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退行性VHD 组以抗血小板(57.3%)为主;采用CHA2DS2-VASc 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高风险人群共173 例(74.3%);风湿性VHD 组高风险人群以抗凝99% 为主,退行性VHD 高风险人群则以抗血小板为主58.9%。在预防干预后随访2 年,未坚持卒中一级预防的患者中11.1% 出现脑梗死,坚持卒中一级预防的患者中发生脑梗死比例为0.5%。结论 退行性VHD 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前增加。VHD 合并房颤的患者大部分属于高卒中风险人群,使用华法林药物抗凝仍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方法。药物抗凝、手术方式抗凝均能够有效的预防VHD 合并房颤患者的2 年内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在老年髋部骨折伴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围手术期分层抗凝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评估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9月109例N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CHA2DS2-VASc、NIHSS及mRS相关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分,根据CHA2DS2-VASc评分不同将患者分为0~1分组,2~3分组,4~5分组和≥6分组,对各评分组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采用mRS评定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与预后不佳组(3~6分),分析患者3个月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价CHA2DS2-VASc对N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CHA2DS2-VASc≥6分组在女性、合并高血压病、既往卒中/TIA史、预后不佳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为患者3个月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与发病后3个月mRS评分呈正相关(r=0.424,P<0.05)。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时,CHA2DS2-VASc评分越高,其预后不佳的比例越高(P<0.05),NIHSS评分>15分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A2DS2-VASc评分对N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特别是对于入院时NIHSS评分≤15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钟丽球  梁河  蒙光义  任乾  黎艺毅 《西部医学》2023,35(7):1057-1062
调查分析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抗凝治疗现状,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及门诊病历系统提取2018年1—12月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851例房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合并疾病、伴随用药、抗栓治疗药物等资料。将入组患者根据有无卒中病史分为脑卒中组(n=161)和非脑卒中组(n=690),同时根据房颤病因分为瓣膜性房颤组(n=164)、非瓣膜房颤(NVAF)卒中组(n=130)和NVAF非卒中组(n=557)。根据房颤相关诊疗指南,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NVAF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分析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栓药物的实际应用情况,评价其抗凝方案的合理性。结果 85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6.4±12.4)岁,合并疾病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心力衰竭(56.2%)、高血压(40.7%)、冠心病(32.1%)、高脂血脂(15.3%)和糖尿病(10.0%)。NVAF患者占80.7%。18.9%的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病史。所有患者总抗凝治疗率为62.3%,单纯抗血小板治疗率为17.9%;在接受抗凝治疗患者中,47.7%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瓣膜性房颤组抗凝治疗率76.2%,高于NVAF组(P<0.001)。NVAF患者CHA2DS2-VASc评分分值在0~5分,抗凝比例较高,但分值≥6分时,抗凝比例逐渐下降;随着评分分值的升高,总体单纯抗血小板比例逐渐增加。50.1%的入组患者存在治疗不当、过度治疗或未治疗。结论 目前房颤患者以NVAF为主,其总抗凝治疗率仍偏低,且治疗极不规范,应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抗凝治疗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HA2DS2-VASc评分在评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方面的作用。方法以该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接收的18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完全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4例,其中观察组按照CHA2DS2-VASc评分法评估脑卒中风险,并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对照组按照CHADS2评分法评估脑卒中方法,并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随访,统计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共2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对照组共9例患者发生脑卒中。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CHA2DS2-VASc评分,相较于CHADS2评分,能够更好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及MDCT对Nonvalvular AF预行消融术患者左房/左心耳(LA/LAA)血栓形成预测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预行射频消融术房颤患者233例,进行CHA2DS2-VASc评分,经食道心脏彩超及左心房MDCT检查以排除左心房血栓。线性趋势χ2检验分析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发生率关系。McNemar法χ2检验验证左心房MDCT与传统TEE技术一致性。结果233入选病例中LA/LAA血栓形成13例,CHA2DS2-VASc评分0分组1例,1分组2例,2分组3例,3分组3例,≥4分组4例。0~1分组血栓发生率2.16%,3分以上为16.28%。线性趋势χ2检验分析提示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形成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 TEE法检出血栓8例,左心房MDCT发现3例,McNemar法χ2检验P=0.062,提示两种方法一致性。结论 CHA2DS2-VASc评分与LA/LAA血栓形相关,评分越高血栓形成风险趋大,伴高血压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血栓形成主要危险因素。 CHA2DS2-VASc 0分、1分低危组预行消融术患者LA/LAA血栓形成发生率极低。左心房MDCT技术与传统TEE检查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接受抗凝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压(BP)控制率。 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2017 年6 月于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 18 岁非瓣膜性AF 患者,接受 维生素K 拮抗剂抗凝≥ 12 个月。根据有无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高血压AF 组和非高血压AF 组。患者入 组前进行CHADS2、CHA2DS2-VASc 和HAS-BLED 评分,检测国际标准化比率值。分析患者治疗后BP 控 制情况。结果 高血压AF 组患者年龄、CHADS2 评分、CHA2DS2-VASC 评分、HAS-BLED 评分、体重指 数和血脂异常发生率及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非高血压AF 组患者(P <0.05),随CHADS2 评分上升患者BP 控 制率呈增加趋势(P <0.05),0 ~ 40 岁、>40 ~ 50 岁、>50 ~ 60 岁、>60 ~ 70 岁、>70 ~ 80 岁及>80 ~ 100 岁年龄段高血压合并AF 患者BP 控制率呈增加趋势(P <0.05)。结论 >75% 高血压合并AF 患者实现了 BP 控制目标,并且这一比例在老年人中更高。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正在接受联合降压治疗。高血压合并 AF 患者BP 控制好于普通高血压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CHADS2、CHA2DS2-VASc和自行改良的CHA2DS2-VASc-LA2评分对经食管超声(TEE)检出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LAT)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拟行射频消融术且术前TEE检查、心脏多层CT扫描等相关临床资料完整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共203例,其中TEE提示LAT者39例(血栓组),未检出LAT者164例(对照组)。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入院时检查、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独立预测因素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32 mL/m2记为2分,加入CHA2DS2-VASc评分中组合成新的评分方案CHA2DS2-VASc-LA2。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CHADS2、CHA2DS2-VASc和CHA2DS2-VASc-LA2评分方案对NVAF患者LAT形成的预测价值。 结果 对CHADS2、CHA2DS2-VASc及CHA2DS2-VASc-LA2三种评分进行ROC曲线检测,发现CHADS2诊断价值偏低(AUC=0.661,P=0.002),CHA2DS2-VASc和CHA2DS2-VASc-LA2诊断价值中等(AUC=0.731,P<0.001;AUC=0.771,P<0.001)。使用CHA2DS2-VASc-LA2评分后血栓组CHADS2评分为0分的3例低危患者分值均有上升,血栓组中无CHA2DS2-VASc-LA2评分为0分者。 结论 CHA2DS2-VASc-LA2评分较CHADS2、CHA2DS2-VASc评分系统能更好地预测NVAF低危人群的LAT形成,CHA2DS2-VASc-LA2评分为0分者可避免常规的TEE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阵发性房颤(PAF)射频消融术后房颤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86例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的远期随访情况分为复发组(n=33)和非复发组(n=53)。对患者术后房颤远期复发的相关性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复发组的房颤病程、CHA2DS2-VASc评分与非复发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病程≥36个月和CHA2DS2-VASc评分≥2分是PAF射频消融术后房颤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房颤病程长和CHA2DS2-VASc评分高均是PAF射频消融术后房颤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在诊断过程中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对护理工作、个体化治疗及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HA2DS2-VASc评分是否可用于非房颤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复发风险预测。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768例非房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男性475例(61.85%),女性293例(38.15%),年龄为61.52±12.59(17~90)岁。基线信息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及查阅电子病历收集,随访信息采用3月1次的电话随访收集;采用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正常随访者与失访者的基线特征;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及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等指标;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C指数;评价CHA2DS2-VASc评分对非房颤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不同随访时间内复发风险的预测效果。结果 脑卒中1年、3年、5年复发率分别为10.59%、20.45%、29.46%。该评分预测非房颤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1年、3年和5年复发风险AUC值(95%CI)、最佳工作点及对应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0.558(0.492-0.624)、4.5、1.256;0.574(0.517-0.630)、4.5、1.397;0.604(0.548-0.661)、4.5、1.655。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项进行敏感性分析后提示CHA2DS2-VASc评分的预测效果基本不变。结论 CHA2DS2-VASc评分可用于非房颤人群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3年和5年复发风险预测,对长期脑卒中复发的预测效果更好,但预测价值均较低,建议今后可尝试对该评分进行改进或建立新的评分。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探讨首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E/e'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 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首次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心功能Ⅰ~Ⅱ级的患者466例。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 E/e'。按 E/e'三分位数分为 E/e'<8.8、8.8≤E/e'<13.5、E/e'≥13.5三组,对患 者进行随访研究,分析 E/e'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BMI、CHADS2、CHA2DS2- VASc、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持续性房颤、既往合并高血压病(HBP)、糖尿病(DM)、既往缺 血性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IS/TIA)、慢性肾功能不全、颈动脉斑块的比例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进一步将 CHA2DS2-VASc评分根据分值分为0~1分、2~4分、5~7分、8~9分4组。随着 CHA2DS2-VASc 评分的增高,E/e'呈明显上升趋势,E/e'与 CHA2DS2-VASc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213,P<0.01)。在平均36.6个月 的随访时间内,共有17例患者出现新发IS/TIA。IS/TIA 组 E/e'、LAD、CHA2DS2-VASc、既往合并IS/TIA 病史和颈 动脉斑块的比例明显高于非IS/TIA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E/e'≥13.5 组缺血性脑卒中(P=0.041)、心衰(P=0.036)的累计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单因素 COX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8.8≤E/e'<13.5、E/e'≥13.5、年龄≥75岁、吸烟、BMI、HBP、DM、既往IS/TIA、颈动脉斑块,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药 物使用,及 LAD为房颤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示:E/e'≥13.5(HR:2.103,95%CI: 1.721~3.059,P=0.011)、颈动脉斑块(HR:1.591,95%CI:1.041~3.125,P=0.008)、年龄≥75岁(HR:1.621,95% CI:1.351~2.868,P=0.035)、LAD(HR:2.057,95%CI:1.896~3.400,P=0.003)均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 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E/e'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658(95%CI:0.537~0.779),最佳截断值 为13.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6%和74.6%。结论 房颤患者 E/e'升高及颈动脉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 立危险因素。在房颤的临床管理中,除了常规行 CHA2DS2-VASc评分外,系统评估房颤患者心室舒张功能及颈动脉硬 化斑块对减少栓塞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起病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风险因素,构建起病后END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及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END组与非END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独立相关因素构建轻度急性缺血性卒中END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507例患者,END组99例(19.5%),非END组408例(80.5%)。END组患者的年龄(P=0.001)、心房纤颤病史构成比(P=0.001)、缺血性心脏病病史构成比(P=0.01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P=0.023)、快速血糖水平(P=0.00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P=0.006)显著高于非END组,饮酒史构成比(P=0.042)、白蛋白水平(P=0.001)显著低于非EN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31,95%CI:1.008~1.054;P=0.007)、心房纤颤病史(OR=4.349,95%CI:1.932~9.792;P=0.001)、基线NIHSS评分(OR=1.219,95%CI:1.021~1.455;P=0.029)、快速血糖水平(OR=1.199,95%CI:1.083~1.328;P=0.00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OR=1.069,95%CI:1.027~1.113;P=0.001)、白蛋白水平(OR=0.826,95%CI:0.733~0.930;P=0.002)是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END的独立相关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的独立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736(95%CI:0.677~0.796,P < 0.001)。结论:本列线图对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END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