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用 EGG-1A 型胃电图仪记录体表胃电图(以下简称胃电图),比较了健康人和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患者的胃电图特征。结果表明,在胃疾患的胃电图与正常胃电图之问无明显差异。本文还就胃电图的临床应用问题进行了论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儿童正常胃电图及胃部疾患胃电图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皮肤表面电极,从腹壁体表用EGEG-2D2型胃电图仪记录胃电。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体表胃电图变化及多番立酮对其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空腹体表胃电图变化 ,同时观察多番立酮对其疗效的评价。方法 :5 0例具有上腹隐痛、腹胀、嗳气、呕吐等症状 ,但电子胃镜及肝胆胰B超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病变者 ,诊断为FD。多番立酮 ,10mg/次 ,3次 /d ,共 2周。所有病人于治疗前后均进行胃电图描记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74% (37/5 0 )的FD患者空腹体表胃电图异常 ,表现为过速或过缓。服用多番立酮后 ,36例FD患者 (72 % ,36 /5 0 )临床症状获得改善。同时其体表空腹胃电图正常化率亦明显提高 (70 %VS 2 6 %P <0 .0 5 )。结论 :胃电节律紊乱可能是导致FD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多番立酮可明显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其体表胃电图正常化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胃动素及体表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47例和针刺组45例.埋线组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针刺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1个疗程(28d)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浆胃泌素(Gas)和P物质(SP)含量、体表胃电图(EGG)的动态改...  相似文献   

5.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 dyspepsia,简称NUD)是以上消化道动力学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的消化系症候群。体表胃电图一般认为对了解胃的病理生理状态,对诊断胃的功能性疾病有一定的价值,在慢性胃病中又因中医证型不同而有不同的胃电图表现。目前尚未见到有关NUD的胃电图变化的报告,为此,作者检测了100例NUD患者的体表胃电图,并观察了后者与中医证型的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取儿童体表胃电图的数字特征,评价它们的统计学意义,给出诊断符合率,从而说明体表胃电图在诊断中可能起到的作用。观察了北京友谊医院1998年2月至12月门诊体检健康儿童30例和胃炎儿童35例的胃电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体表胃电图是从上腹部皮肤表面引导出来的一种胃电记录。这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简便、安全、无伤害性的优点。我们按Bxown方法,稍加修改,曾记录了正常人的体表胃电图。正常人的体表胃电图表现为一种每分钟3次左右重复出现的慢电位,这是胃的基本电节律(或称起步点电位)。胃的快电位(或称动作电位)则因体表记录条件的限制无法记到。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初步看到进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110例各种胃病患者进行了体表胃电图描记。结果表明各疾病组胃电图与内镜诊断符合率均较低(50%以下)。进餐前后各疾病组之间胃电幅值与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各疾病组之间电压的分布有很大范围的重叠。提示胃电图的临床诊断价值尚难肯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120例消化性溃疡体表胃电图与纤维胃镜检查对比资料:80例经胃镜确诊后胃电图典型溃疡的高频高幅波只达35%(28/80),40例胃电图呈溃疡高频高幅波的胃镜检查胃溃疡符合率达78.58%(11/14),十二指肠溃疡符合率达80.76%(21/26)。文章对体表胃电图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价值及诊断标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小儿周期性呕吐的胃肠动力改变及体表胃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周期性呕吐患儿的临床特点、胃肠动力功能的改变及体表胃电。方法对确诊为周期性呕吐的7例患儿,进行胃肠动力检查即胃排空及体表胃电图检测。总结分析临床资料及检测结果。结果上消化道钡餐示2例“胃轻瘫、胃蠕动差”。胃排空测定3例胃排空延迟。体表胃电检查6例胃电图不正常,占86%。结论本组患儿的胃排空延迟及胃电图显示胃电节律紊乱,证实周期性呕吐发作时胃肠动力功能异常。本研究提示,再发性呕吐的治疗可应用改善中枢调控水平药物及促胃肠动力剂。  相似文献   

11.
泰士胃肠起搏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体表 WCH- 1胃肠起搏器 ,双电极部位采用标准位置 ,对 2 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试验组 (胃电剌激频率为 3.5 cpm)治疗 1疗程后 ,5 h胃排空率由 2 9.5 8± 34.74%提高到 77.5± 2 5 .45 %。体表胃电图餐后正常胃电节律 ( % )较治疗前提高 ( P<0 .0 5 )。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早饱、嗳气、上腹不适症状明显下降 ( P<0 .0 1 ) ,对照组 (胃电剌激频率为 1 cpm) ,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提示 :体表胃电剌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症状可明显好转。胃电图、胃排空率都有所改善 ,与胃电剌激频率无关  相似文献   

12.
泰士胃肠起博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体表 WCH- 1胃肠起搏器 ,双电极部位采用标准位置 ,对 2 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试验组 (胃电剌激频率为 3.5 cpm)治疗 1疗程后 ,5 h胃排空率由 2 9.5 8± 34.74%提高到 77.5± 2 5 .45 %。体表胃电图餐后正常胃电节律 ( % )较治疗前提高 ( P<0 .0 5 )。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早饱、嗳气、上腹不适症状明显下降 ( P<0 .0 1 ) ,对照组 (胃电剌激频率为 1 cpm) ,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有所改善。提示 :体表胃电剌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其症状可明显好转。胃电图、胃排空率都有所改善 ,与胃电剌激频率无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评价体表胃电图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经内镜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6例胃癌和胃溃疡患者,采用双盲法进行了胃电图检查的对比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 (一)病例为1988年8月至1989年7月在我院内镜室检查,经病理证实的胃癌和胃溃疡患者。 (二)每例常规作组织活检,取材不少于4块,细胞涂片不少于2张,部分病例加作细胞刷检查。 (三)晚期胃癌、恶病质、衰竭、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急诊手术者不纳入本研究。二、防止偏差因素措施 (一)胃电图检查,仪器为SWT-2型双导胃肠电图仪,仪器及检查医师专人固定。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中药胃炎合剂对28例慢性胃炎患者为期3个月的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以EGG_(1A1) 型单导胃电图仪描记体表胃电图。其结果是胃窦部与胃体部低于正常的波幅,治疗后显著提高,正常波幅者无明显改变,高于正常波幅者亦有下降趋势。以波幅变化指数(RA)看治疗后波形较规则,具有非常显著差异。说明胃炎合剂疗效有其胃电图的客观指标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的疗效及对患者体表胃电图的影响.方法 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将33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从胃管注入和胃理气汤30 mL,每日3次;对照组从胃管注入生理盐水30 mL和多潘立酮粉末10 mg,每日3次.分别观察治疗前1d及治疗后7d症状体征、记录胃管引流量、体表胃电图的变化,并对两组疗效和体表胃电图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正常胃电节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和胃理气汤治疗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胃肠道平滑肌电活动的各种细胞外记录方法,人体体表胃电图的记录方法以及国内外体表胃电图在方法学上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解郁复胃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解郁复胃散对肝气郁结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胃电节律的改变。方法治疗组90例予解郁复胃散口服,对照组86例予吗叮啉口服,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并行空腹体表胃电图检查。结果2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胃电节律改善情况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解郁复胃散对胃电节律紊乱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证属肝气郁结证、体表胃电图存在胃电节律紊乱的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反复呕吐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一大症状。本研究对30例反复呕吐的FD患儿,在应用多潘立酮治疗前、后进行体表胃电图及胃排空检查,旨在评价多潘立酮对儿童呕吐型FD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我们采用BGG-2型双导胃电图仪,对700例具有明显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了体表胃电图描记,其中100例与胃镜及病理检查进行了对照,以探讨胃病患者胃电活动的变化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价值.100例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17~  相似文献   

20.
对92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作了体表胃电图(EGG)描记,其中:22例服用吗丁啉2周,进行治疗前后EGG对比观察,33例检测空腹胃泌素和胃动素;25例检测胃粘膜肥大细胞(MC)。观察结果为进一步探讨NUD的发病机理和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