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目的探讨HDAC1、DNMT1、RECK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论文回顾性调查,对国内外在HDAC1、DNMT1、RECK与宫颈癌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与整理。结果 HDAC1与DNMT1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RECK在宫颈癌组织中呈低表达。结论 HDAC1、DNMT1、RECK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长链非编码RNA(lncRNA)PVT1、lncRNA TUG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87例为脓毒症组,按是否休克将其分为非休克组(54例)和休克组(33例);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MGB1、lncRNA PVT1、lncRNA TUG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血lncRNA PVT1、HMGB1升高,lncRNA TUG1降低;且休克组较非休克组更为显著(P<0.05)。脓毒症患者HMGB1与lncRNA PVT1呈正相关,与lncRNA TUG1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lncRNA PVT1、lncRNA TUG1和HMGB1联合检测对脓毒症的诊断效能最高。 结论lncRNA PVT1、lncRNA TUG1和HMGB1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1?cyclinA2? cyclinD1及cyclinE1在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研究组为41例术后5年随访期内出现复发者,对照组为40例5年未复发仍存活者?取患者标本石蜡切片,应用实时定量RT-PCR芯片技术平行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1?cyclinA2? cyclinD1及cyclinE1的表达情况,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cyclinA1?cyclinA2? cyclinD1及cyclinE1中cyclinA2? cyclinD1在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中呈现高表达,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其OR值?95%CI分别为3.600(2.337~5.574)?2.604(1.726~3.927),cyclinA2?cyclinD1为乳腺癌术后复发的危险性因素?cyclinA1?cyclinE1表达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A2?cyclinD1在乳腺癌术后复发患者中呈现高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9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78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骨折正常愈合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而39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为观察组,将两组患者骨折后1、4、8及12周的血流变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骨折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IGF-1、ALP水平比较,P均>0.05,而骨折后4、8及12周观察组血流变中的血液黏度指标、红细胞相关指标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GF-1及ALP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其血流变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呈现较高的趋势,而血清IGF-1及ALP水平则较低,其对骨折延迟愈合有较佳的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5.
HLA-DRB1、DQA1、DQB1基因与上海地区类天疱疮的易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HLA-Ⅱ类基因与类天疱疮(BP)的相关性,了解BP的免疫遗传发病背景。方法:采用PCR-SSOP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56例BP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HLA-DRB1、DQA1、DQB1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LA-DRB1*1001与DQB1*0501紧密连锁,其基因频率BP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DRB1*04与DQB1*0302紧密连锁,其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增DRB1*12基因频率BP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07,RR=0.358)。结论:DRB1*1001、DRB1*04可能为上海地区BP患者的易感基因,而DRB1*12(*1201,*1202)可能为上海地区汉族BP患者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藏、汉族人群HLA-DQA1、DQB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和PCR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HLA-DQA1、DQB1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结果显示,OQA1*0501和DQB1*0301为藏族常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3.2%和33.0%;而DQA1、*0301和DQB1,*0301为房山汉族常见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5.O%和28.1%。藏族OQA,*0201,DQB.*0201,06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汉族人群,P值分别为〈0.005,〈0.025和〈0.01;相反,藏族DQA.*0501和DQB.*040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P值分别为〈0.005,〈0.025。结论藏族与北方汉族HLA-DQA1、DQB。位点某些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及自然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7.
铂类药物是常用胃癌化疗药物之一,但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其疗效。铂类耐药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及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铂类药物敏感性相关,抑制ERCC1及BRCA1的表达可克服铂类药物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rdx1、Spy1、p27kip1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肝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rdx1、Spy1、p27kip1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分析Prdx1、Spy1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分析Prdx1、Spy1相互结合对p27ki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Prdx1、Spy1在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与p27kip1表达呈负相关;Prdx1、Spy1相互结合使p27kip1的表达水平下调,此作用与Prdx1的抗氧化物活性无关。结论:Prdx1、Spy1蛋白的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的表达可能在肿瘤的恶性进展中起协同作用,而与p27kip1的表达呈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亚光  魏正强 《广东医学》2011,32(19):2536-2538
目的 探讨Hedgehog信号通路分子Shh及其下游转录因子Gli1与Foxm1在胃癌中的表达,进一步阐明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0例胃癌和30例胃正常黏膜中Shh、Gli1和Foxm1的表达,并分析胃癌组织中Shh、Gli1、Foxm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 Shh、G...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与程序性死亡蛋白(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1,PD-L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正常子宫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诊治的7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5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PARP-1与PD-1、PD-L1的表达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RP-1与PD-1、PD-L1表达水平、三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意义.结果 PARP-1与PD1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ARP-1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相关(P均<0.05),与年龄、病灶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D-1蛋白的表达与病灶大小、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均<0.05),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D-L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相关(P均<0.05),与年龄、病灶大小、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子宫内膜癌组织PARP-1与PD-1、PD-L1表达呈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245及0.315,P均<0.05).结论 PARP-1、PD-1、PD-L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升高,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等临床因素相关,有望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预测复发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EGFR、TGF-β1、P21WAF1/CIP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p2 1WAF 1 /CIP1 与胃腺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6 4例胃腺癌组织和 15例正常胃组织 EGFR、TGF-β1、p2 1WAF 1 /CIP1 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EGFR、TGF-β1、p2 1WAF1 /CIP1 在正常胃组织及胃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 .0 5 ) ,三者在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结论 :EGFR、TGF- β1表达、p2 1WAF1 /CIP1缺失与胃癌的发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EGFR、TGF- β1、p2 1W AF 1 /CIP1表达的检测对胃腺癌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鼻息肉中MCP-1、ICAM-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息肉及正常鼻粘膜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及其与鼻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对21例鼻息肉患者和15例非鼻息肉患者(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鼻息肉和正常下鼻甲组织中MCP-1、ICAM-1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鼻息肉组MCP-1、ICAM-1的积分光密度(IOD)分别为167.16±29.05、156.26±21.89,与对照组59.32±31.59、62.47±28.67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息肉组MCP-1、ICAM-1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着色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加。结论MCP—1、ICAM-1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关系密切,在鼻息肉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旨在分析H1N1的流行病学,传染途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临床表现特征,临床工作中如何进行预防、隔离、疗效观察,控制疫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2009年5月16日~2009年11月14日我国25省区的发病、流行及输入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H1N1病可防也可治,抗生素、抗病毒及多方治疗有积极疗效.结论 我国科学家及临床医疗工作者对SARS的流行病学,病原体,临床表现特征,传染途径,预防、隔离及治疗均有了初步研究和认识.H1N1难题必将被攻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华南女性人群CYP1A1 MspⅠ位点、I462V位点及GSTM、GSTT的基因型频率.方法 选择2008-2011年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355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法对所得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型,以SPSS13.0对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的基因型构成进行比较.结果 华南女性人群Msp ⅠT、C等位基因频率为61.2%、38.8%,I462V位点A、T等位基因频率为71%、29%,均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CYP1A1 Msp Ⅰ位点TT、TC、CC基因型分布为39.4%、43.5%、17.1%,I462V位点AA、AG、GG基因型分布为52.2%、37.6% 10.2%,Ⅱ相代谢酶基因GSTM存在型占50.3%,缺失型占49.7%,GSTT存在型占49.5%,缺失型占50.5%.Msp Ⅰ位点、I462V位点纯合突变联合GSTM、GSTT缺失型的肺癌高风险个体有121人,占调查人群的8.93%.结论 CYP1A1 MspⅠ位点、I462V位点在华南女性人群中具有较高突变频率,GSTM、GSTT基因在华南女性人群中具有很高的缺失率.MspⅠ位点、I462V位点纯合突变联合GSTM、GSTT缺失型的肺癌高风险人群在华南女性人群中所占比重较大.CYP1A1 Msp Ⅰ位点、I462V位点、GSTM、GSTT的基因型分布可能存在地区及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临床样本检测,探究人血浆白细胞分化抗原(CD8)、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克隆并合成Eph受体的两个主要配体ephrin-A1和ephrin-B1的融合蛋白。方法 利用RT-PCR技术,分别扩增了ephrin-A1、ephrin-B1胞外序列和小鼠IgG2b的Fc序列,将其连接后,插入pAlterMax表达载体,得到两个重组子pAlterMax-ephrin-A1-Fc和pAlterMax-ephrin-B1-Fc,经序列测定,确认无突变产生后转染至293T细胞,使之表达分泌型ephrin-A1-Fc和ephrin-B1-Fe可溶性融合蛋白,并利用蛋白A琼脂糖凝胶纯化。利用免疫沉淀和Westernblot检测了ephrin-A1-Fc和ephrin-B1-Fc的相应受体的活性。结果 Ephrin-A1和ephrin-B1融合蛋白可以成功刺激其相应的Eph受体,使之发生磷酸化。结论 制备得到的两个融合蛋白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Eph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轶  刘莉  蒋会勇  丁彦青 《广东医学》2008,29(2):230-2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制作含100例结直肠癌组织的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Tiam1,Fascin-1及HSPB1的表达。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后,形态可观测率为96%,并且背景清晰,对比鲜明。Tiam1表达阳性率为74%,Fascin-1表达阳性率为51%,HSPB1表达阳性率为68%,显著高于非肿瘤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显著相关,伴发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Tiam1,Fascin-1及HSPB1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通过相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Tiam1与Fascin-1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1),Tiam1与HSPB1表达呈正相关(r=0.650,P<0.01)。结论Tiam1,Fascin-1及HSPB1均与结直肠癌转移有关,Fascin-1和HSPB1的高表达可能与Tiam1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RMS1、HDAC1及VEGF-C蛋白在乳腺癌、乳房纤维瘤及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随机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标本BRMS1、HDAC1、VEGF-C蛋白的表达,随机收集乳房纤维瘤组织及其旁正常乳腺组织各20例作为对照组,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BRMS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60%,在乳房纤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85%,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率为95%,乳腺癌组织中的BRMS1的表达明显低于乳房纤维瘤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HDAC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91.7%,在乳房纤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55%,在正常乳腺组织中表达45%,HDAC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房纤维瘤和正常乳腺组织(P0.01),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58.3%高于乳房纤维瘤25%和正常组织20%(P0.05)。结论BRMS1、HDAC1和VEGF-C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转移,联合检测BRMS1、HDAC1及VEGF-C的表达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无有效的筛查手段而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因此寻找其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成了当务之急。目前认为乳腺癌易患基因1(BRCA1)的突变是引起卵巢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的致癌机制尚不明确;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BRCA1与SIRT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关系密切,但两者的具体相互作用机制还需一步研究。鉴于BRCA1、SIRT1与卵巢癌之间的重要关系,深入研究两者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机制,亦有助于揭示卵巢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