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椎间盘炎是发生于椎间盘及相邻椎体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椎间盘炎和手术后椎间盘感染,后者发生在椎间盘手术后,是椎间盘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原发性椎间盘炎较少见,临床表现较隐蔽。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重要辅助检查手段,早期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笔者收集我所2007年经临床证实的7例椎间盘炎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椎间盘炎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炎的诊断和治疗魏国友,张宝玉,李秀荣,焦洪新,王民选,刘思杰椎间盘炎可分为原发性椎间盘炎和手术后椎间盘感染,后者发生在椎间盘手术后,是椎间盘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处理不当,不但给病人带来痛苦和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甚至会造成残疾和...  相似文献   

3.
传统手术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将椎间盘切除后取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后由于病变节段的椎体融合,活动度差,其邻近上下节段的椎间盘的负荷增大,加速退变。随着人工椎间盘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进行前路减压后,可以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以改善病变椎间隙的活动度,减轻邻近椎间盘的负荷。  相似文献   

4.
5.
椎间盘退变是腰腿痛和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后可形成对周围神经组织的物理和/或化学刺激,使神经组织异常放电而产生疼痛。因此,椎间盘突出被看作是椎间盘疾病导致疼痛的先决条件。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前后的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在没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腰痛——即通常所说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脊髓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脊髓变性的患者行经皮颈椎间盘摘除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81%,复查MRI4例显示突出的椎间盘显著缩小。结论:经皮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脊髓变性疗效满意,创伤微小,操作简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银质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报告——11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银质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效果。方法:报告银质针治疗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访11年.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和通过颈椎MRI观察突出的椎间盘演变过程。结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消失,颈椎MRI显示:治疗前椎间盘突出,硬膜囊明显受压,经过治疗,突出椎间盘逐渐与硬膜囊之间出现间隙,直至11年后,突出椎间盘还纳,硬膜囊压迫完全解除。结论:银质针治疗某些颈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果,有可能引起椎间盘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MRI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变性程度、椎间盘突出体积的关系。方法:40例椎间盘突出患者,根据术后2a内有无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对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术前MRI图像上椎间盘变性的程度和椎间盘突出的体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轻度椎间盘变性明显多见(P〈0.05),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椎间盘突出体积变化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轻度的椎间盘变性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因素,椎间盘突出的体积与复发性椎间盘突出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组织工程是通过在体外构建完整的椎间盘组织,然后植入原有退行性变的椎间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细胞的培养、组织工程支架的选择、椎间盘组织的构建与植入等3方面。目前对细胞培养的常用方式主要有3种,而进行微重力三维培养,不仅符合人体的立体结构而且可以减少培养液对细胞产生的机械剪切力,克服重力沉降引起的接触限制,能够更好的促进细胞生长,对椎间盘细胞培养则是一种新的尝试;组织工程支架种类繁多,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尚无公认的最合适的支架材料,在此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构建完整的椎间盘组织并进行体内植入已经取得动物实验的成功,表明组织工程学培养的椎间盘细胞植入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内的确有部分逆转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穿刺椎间盘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早期主要是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割(PLD),近年来有多种方法用于椎间盘介入治疗,我科先后开展了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割和等离子刀射频消融治疗(RFA),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是继化学溶核术(Chmon—nucleolysis)、经皮椎间盘髓核摘除术(APLD)等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椎间盘微创治疗技术,其特点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并且可在门诊进行,其应用方面已有一定的报道。近年来其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也日益增多,本文就当前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胶原酶注入椎间盘突出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坐骨神经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牵引、推拿、硬膜外皮质激素注射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上述治疗失效的患者可采用手术疗法。目前,采用胶原酶椎间盘溶解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替代部分手术的重要选择。过去,常用的方法是在C型臂X线显示下,将胶原酶直接注射人椎间盘中央,主要用于治疗椎间盘膨出,其疗效确切,但不适于椎间盘突出与椎间盘脱出患者。本研究在CT监控下将胶原酶直接注入椎间盘突出物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旨在探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切除与人工椎间盘对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测量腰椎间盘切除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探讨椎间盘切除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关节突关节的影响。方法:分别测量L4-5椎间盘切除前、后及SB-Cha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后轴向、后伸、侧弯载荷下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比较。结果:相同的轴向、后伸、侧变载何下,椎间盘切除后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率明显大于椎间盘切除前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人工椎间盘置换后较椎间盘切除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椎间盘切除后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变化率的增高提示椎间备用切除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改变可能是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人工椎间盘置换可以消除椎间盘切除对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改变的负面影响,恢复关节突关节内近似正常的压力改变,提示人工椎章盘可以起到正常椎间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免疫学及局部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应力的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腰痛。亦可因退变、破裂的椎间盘本身产生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而导致腰痛。由于疼痛是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椎间盘突出后可能伴有炎症反应,有人提出椎间盘的自身免疫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一旦椎间盘突出,可激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慢性炎症,引起腰痛。目前认为。椎间盘突出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学异常和局部慢性炎症的发生.椎管内的慢性炎症是致痛的主要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配合牵引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经临床和MRI确诊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和颈椎牵引治疗,采用Odom分类系统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mo-49mo,治疗效果优良61例,满意13例,无效4例;优良率为94.8%。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配合牵引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优良率高、安全、微创、费用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随着人的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退化,同时颈或腰部椎间盘承受过度负荷或剧烈运动,导致纤维环松弛或破裂,经该处突出的纤维环或髓核挤压相邻脊神经根或硬膜囊,表现为相应部位神经性疼痛或运动功能受限的症状,称为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两种。  相似文献   

17.
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在椎间盘突出症中发病率很低,而中央偏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更低,在椎间盘突出症中约占3%左右。我院2001~2004年共诊治300例椎间盘突出症,其中10例属此类型。诊断上,经验不足时易误诊,明确诊断后常需手术治疗。基层患中央偏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的农民因经济困难不能接受大范围关节切除和椎间盘摘除后脊柱不稳需重建的高额费用而延误病情。我院应用改进的低费用治疗方法效果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普及,人们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诊断更为详细。根据患者病程长短、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破裂的程度、髓核有无破出、神经根有无粘连、黄韧带和骨性椎管结构有无继发性改变等,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可为复杂多样。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可以治愈所有不同病程的椎间盘突出。因此,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应根据椎间盘的突出情况选择适合的、针对性强的治疗措施,使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达到个体化,乃至间盘化。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疾患产生下腰痛和急性下肢根性痛的基本原理,一般认为是机械性压迫,但临床与基础研究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后神经根的受压程度与患的临床症状并不呈正比关系,炎症因子在该类疾患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磷脂酶A2(PLA2),它在椎间盘中活性的增高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突出,以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有直接关系。因此,针对炎症机制导致神经损害这一理论,应用炎症抑制药物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另外,由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椎体失稳,椎间盘内PLA2活性升高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椎间盘源性椎体失稳是实施椎体前路融合术的绝对适应证,而对于椎间盘疾患PLA2活性升高的情况,椎间盘内注射炎症抑制剂也是有效的措施。因此,可以设想若椎间盘内注射的药物既能融合稳定脊柱,又能降低PLA2的活性则是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颈椎间盘突出的自然消退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谢林  金哲 《中国临床康复》2002,6(6):796-796,805
目的:阐明颈椎间盘突出自然消退的机制,为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999年2月-2000年9月,在门诊保守治疗的患者中发现5例颈椎间盘突出自然消退的现象。每例患者均行两三次MRI检查,分别计算首,末次MRI上突出椎间盘的面积,计算突出椎间盘的吸收率。结果:5例患者吸收率为30%-90%,平均58%,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颈椎间盘突出存在着自然消退,突出椎间盘的消退与症状缓解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