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不同b值时ADC值之间的差异。方法 使用EPI扫描序列,对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4例前列腺癌和18例内分泌治疗6个月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检查,b值分别为300,500,800s/mm^2。依病理结果,将前列腺六分区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测量每个分区的ADC值,同时测量每位患者膀胱、闭孔内肌的ADC值。结果 在三个不同的b值时,均获得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闭孔内肌的ADC值。内分泌治疗后,不同b值癌区的ADC值均有升高,非癌区的ADC值(b值为500,300s/mm^2)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b值为800s/mm^2时,ADC值变化不大;对照组和治疗组不同b值之间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和闭孔内肌的ADC值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改变不同,不同b值所测得的前列腺外周带癌区、非癌区、膀胱和闭孔内肌的ADC值有差异,ADC值用于判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效果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央带前列腺癌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ADC图表现,探讨其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 包括15例中央带前列腺癌及20例前列腺增生.所有病例行MR DWI扫描,b值为800 s/mm2.分析各病例的DWI和ADC图表现,并分别测量癌区、前列腺增生组织的ADC值,统计分析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15例中央带前列腺癌在DWI图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相应ADC图呈低信号,能直观显示肿瘤的范围.其中6例肿瘤局限在中央带,常规MRI诊断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组织的平均ADC值为(0.93 ± 0.13)×10-3 mm2/s,前列腺增生组织的平均ADC值为(1.53 ± 0.12)×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信号特点以及ADC值对中央带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3.0T MR 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系统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例,其外周带病理正常者18例(第一组),炎症13例(第二组),癌23例(第三组),每一例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分为六区,并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各个外周带区域归类为正常组、炎症组及癌组。测量各分区的ADC值(b值=800s/mm2),对三个不同病理组进行方差分析。癌与非癌组之间进行ROC分析。结果正常组、炎症组、癌组ADC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55±0.25)×10-3mm2/s、(1.40±0.23)×10-3mm2/s和(1.07±0.30)×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17×10-3mm2/s时,癌和非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84.5%,准确性为80.0%。结论3.0T扩散加权成像可见前列腺外周带癌区、炎症区及正常区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曲源  任永芳  陈杰  蒋杰 《磁共振成像》2016,7(5):342-346
目的探讨MR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前列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病理证实的36例前列腺增生及24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多b值DWI,b值分别为0、200、400、600、800、1 000 s/mm2,测量病变区的ADC值,并和正常组10名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 24例前列腺癌患者ADC值随着b值的升高而下降,而3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ADC值随着b值的升高也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对测量结果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腺体区在各组b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b值的DWI图像所测得ADC值有助于正常组织、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常前列腺和精囊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正常中青年男性前列腺和精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并比较b值不同时,前列腺和精囊ADC值的差异.方法使用EPI扫描序列,对15例23~42岁的正常男性盆腔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b值分别为 300、600、800、1 000 s/mm2,测量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结果在四个不同的b值时,均获得了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在前列腺中央带和外周带、精囊、膀胱、闭孔内肌、盆腔脂肪、直肠内气体的ADC值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b值越小,ADC值越大(P<0.05).结论 EPI-DWI扫描序列可用于前列腺和精囊的检查,不同b值测出的前列腺中央带、外周带及精囊的ADC值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外周带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标准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所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量化诊断效能及诊断标准.方法 对40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非癌20例,外周带癌20例, 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内的最小ADC值.判断诊断效能采用ROC分析.结果 癌区ADC值平均(0.98±0.30)×10-3 mm2/s,非癌区ADC值平均(1.59±0.29)×10-3 mm2/s.根据ROC分析,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24×10-3 mm2/s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58%、92.42%、86.73%;只考虑获得较大特异性可选择临界值≤1.04×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6.56%、96.95%和86.26%,只考虑获得较大敏感性可选择临界值<1.69×10-3 mm2/s,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8.63%、37.07%和58.82%.结论 可选择分区内最小ADC值≤1.24×10-3 mm2/s作为前列腺外周带癌诊断标准.当分区内最小ADC值介于(1.04~1.24)×10-3 mm2/s之间时,有可能发生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b值下胰腺癌、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正常胰腺组织ADC值及其差值(DADC值)变化情况,探讨用于鉴别胰腺癌、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最适b值.方法 对15例胰腺癌(Ⅰ组)、4例慢性肿块型胰腺炎患者(Ⅱ组)及15名胰腺正常的志愿者(Ⅲ组)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分别为333、667、1000 s/mm2.测量各b值下癌区、慢性炎症区和正常胰腺区的ADC值,并对不同b值时三种组织ADC值及不同组织间DADC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相同b值时胰腺癌区ADC值低于慢性炎症肿块区和正常胰头区.不同b值时各组内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b值增大,三组的ADC值均有下降,其中胰腺癌区平均下降率最低(15.66%和5.19%).b=333和667 s/mm2时,胰腺癌区与慢性炎症肿块区、胰腺癌区与正常胰头区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时,胰腺癌区与慢性炎症肿块区、胰腺癌区与正常胰头区两配对组组内的D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333 s/mm2时各配对组组内的DADC值最大.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小b值有助于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正常前列腺行并行采集弥散加权成像,比较不同b值时,正常前列腺各区带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情况以及随着年龄的增加前列腺各区带ADC值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正常前列腺DWI检查者29例,分为2组:正常中青年组(21~50岁)14例,无症状老年组(51~79岁)15例,b值选用300、600、800、1 000 s/mm2.结果:相同b值,正常前列腺外周带DWI信号与ADC值高于中央腺,外周带与中央腺ADC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同b值,老年组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腺DWI信号与ADC值高于中青年组,相同区带ADC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b值,同一年龄组相同区带ADC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值越高,ADC值越小;年龄与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腺的ADC值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相同b值下,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高于中央腺,b值越大,ADC值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前列腺外周带及中央腺的ADC值增加,因此运用ADC值诊断前列腺疾病时,要考虑年龄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外周带癌的ADC值与其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1.5T MR扫描仪对4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WI扫描,b值采用0和800 s/mm2.以六分区法为基础,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每一扫描层面内两侧外周带归为非癌区或癌区.获得外周带各分区的分区内最小ADC值.将每个病例的ADC值与穿刺活检所得的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癌区平均ADC值为(1.01±0.27)×10-3 mm2 /s,ADC值与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之间均具有负相关性,中分化癌灶的ADC值明显高于低分化癌灶,限局性癌灶的ADC值明显高于进展期癌灶.以分区内最小ADC值1.03×10-3 mm2 /s为临界点,区分中分化与低分化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1.43%,特异性63.79%,准确性65.57%.以分区内最小ADC值1.09×10-3 mm2 /s为临界点,区分限局性与进展性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5.02%,特异性78.63%,准确性77.21%.结论 前列腺外周带癌的ADC值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有预测癌灶恶性程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s)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42例、前列腺癌(PCa)15例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测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s).结果 BPH组前列腺中央带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783±0.282)×10-3mm2/ s和(2.025±0.358)×10-3mm2/ 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带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632±0.082)×10-3mm2/ s和(0.267±0.07)×10-3mm2/ s (P<0.05).结论 DWI对于BPH、PCa可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反映其病理变化;ADC值是鉴别BPH与PCa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连续病例接受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WI)检查:治疗组17例,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经过内分泌治疗后患者;对照组23例,均为前列腺癌伴骨转移的初诊病例,未经过任何治疗.治疗组所有患者为治疗有效病例,无临床复发表现.在b=0及b=800 s/mm2的DWI中,测量骨转移病灶、正常肌肉(右侧臀大肌)、正常骨(通常取右侧股骨头)及充盈膀胱的ADC值.应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骨转移病灶的ADC值,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组骨转移灶ADC值为(1.10±0.50)10-3 mm2/s,对照组骨转移灶ADC值为(1.12±0.30)10-3 mm2/s(P>0.05).结论 MR DWI不能反映前列腺癌骨转移灶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DWI在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囊肿的DWI表现及其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DW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16名健康志愿者,9例前列腺囊肿,29例BPH和21例PCa患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正常前列腺中央带、外周带、囊肿、前列腺增生结节以及前列腺癌灶的DWI表现、ADC值的变化特点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DWI表现:16名志愿者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囊肿呈高信号;BPH增生结节信号不均匀,信号强度低于外周带;PCa表现为低信号影。各组平均ADC值:正常前列腺中央带(1.352±0.052)×10-3mm2/s,外周带(1.829±0.071)×10-3mm2/s,囊肿(2.557±0.084)×10-3mm2/s,BPH增生结节(1.576±0.101)×10-3mm2/s,PCa癌灶(0.934±0.166)×10-3mm2/s,其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前列腺囊肿、正常外周带、BPH、正常中央带和PCa癌灶(P=0.000)。结论DWI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囊肿、BPH和PCa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两种前列腺外周带ADC值测量方法的效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两种ADC值测量方法的差异及测量个体间差异,评价两种方法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 54例前列腺病例进行DWI扫描,非癌31例,外周带癌23例.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测量外周带ADC值.第一种方法:大小为30 mm2左右的圆形感兴趣区(ROI),放置于外周带ADC值最低处,每层图像右叶、左叶各放一个;第二种方法:沿外周带边缘手工绘制不规则形ROI,每层图像分别绘制右叶及左叶两个ROI.对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进行ROC分析.在54例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取12例,由两位医师采用两种方法分别测量,以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不同测量者间的个体差异.结果 54例患者两种方法各获得549个ROI.第二种方法所得ADC值明显大于第一种方法,两种ADC值的相关系数为0.958.两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和0.850,无统计学差异,但诊断临界点有较大差异,第二种方法大于第一种方法.12例患者两种方法各获得123个ROI,两位医师之间的重复性好,且第二种方法重复性稍好于第一种方法.结论 两种不同的ADC值测量方法所得数值有一定差异,但对前列腺外周带癌的诊断效能影响不大,其中第一种方法操作简单而第二种方法重复性稍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传统单指数DWI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对中央腺体区(CG)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超声引导穿刺病理证实的52例CG区前列腺病变的患者,其中PCa患者18例,共32个病灶(PCa组);BPH患者34例,共67个病灶(BPH组)。对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单指数DWI(b=0、1 000 s/mm2)及IVIM-DWI(b=10、20、30、50、80、100、200、400、1 000、1 500 s/mm2)扫描,并计算ADC值、纯水分子扩散系数(D值)、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比较2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并评价各参数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CG区PCa组的ADC值、D值明显低于BP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间D*值及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P<0.00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0%、96.90%;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1),敏感度、特异度为91.00%、71.90%。D值曲线下面积大于ADC值(Z=1.299,P<0.05)。结论 单指数DWI和IVIM-DWI可诊断和鉴别诊断CG区PCa和BPH,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超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及预测PCa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 收集55例接受前列腺IVIM-DWI(b=0、50、100、150、200、400、600、800、1 000、1 500、2 000 s/mm2)并经病理确诊为PCa(PCa组)或BPH(BPH组)患者,根据病理分级结果将PCa组分为低分亚组与高分亚组,比较组间及亚组间ADC值、D值、D*值及f值差异,对差异有意义的参数绘制鉴别诊断PCa与BPH及预测PCa病理分级的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分析PCa组各参数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4例,PCa组24例,BPH组20例,组间ADC值、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4、-10.87,P均<0.01),而ADC值(0.99)及D值(0.98)鉴别诊断PCa与BPH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P=0.24)。PCa组内低、高分亚组的ADC值及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8、3.86,P均<0.05),ADC值(0.76)及D值(0.88)预测PCa病理分级的AUC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Z=2.23,P=0.02);PCa组ADC值(r=-0.44)及D值(r=-0.56)与Gleason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超高b值DWI与IVIM成像对PCa有一定应用价值。ADC值与D值鉴别诊断PCa与BPH的效能相当,而D值预测PCa病理级别的效能高于ADC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诊断中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灌注指标与DWI ADC值的相关性,从影像学角度评估前列腺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癌组织增殖的关系。方法对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53例前列腺癌患者行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动态增强扫描和DWI检查,获得双侧外周带癌区与非癌区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计算达峰时间(Tmax)、最大强化程度(SImax)、最快强化率(Rmax)和ADC值,分析DCE-MRI灌注指标与ADC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癌区和非癌区Tmax、SImax、Rmax分别为(17.13±3.33)s、(1.60±0.26)%、(9.31±2.43)%和(34.20±11.53)s、(1.20±0.18)%、(4.00±1.52)%,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5、7.50、13.38,P均<0.01);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分别为(0.91±0.18)×10-3mm2/s和(1.62±0.13)×10-3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P<0.01)。前列腺癌癌区Tmax与ADC值呈正相关(r=0.53,P<0.01),SImax和Rmax与ADC值均呈负相关(r=-0.33、-0.46,P均<0.01)。结论前列腺癌DCE-MRI灌注指标与MR DWI ADC值具有相关性,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定位、定性及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b值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外胆管癌的显示能力,确定肝外胆管癌DWI的较佳b值;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行DWI (b=100、300、500、800、1000 s/mm2) 和常规MRI.测量肿瘤的ADC值,计算多b值扩散成像和T2WI图像中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病理分级,比较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例肝外胆管癌由DWI检出,DWI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度为92.00%.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的SNR和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逐渐下降,而肿瘤的SIR逐渐升高.b值为800 s/mm2时DWI图像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肿瘤的SIR和SNR均高于T2WI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高,肿瘤ADC值逐渐变小.结论 b=800 s/mm2是肝外胆管癌扩散加权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得到良好显示的肝外胆管癌DWI图像;病灶ADC值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0T MRI采用不同b值DWI扫描,不同ADC值测量方法,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病灶ADC值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3.0T MR对90例经核芯针穿刺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且临床进行NAC的患者在化疗前、后行乳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DWI及VIBRANT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低值法和手绘法分别对不同b值(b=600、1000 s/mm2)时,化疗前、后病灶进行ADC值测量。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术后不同MP分级病灶的ADC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组织学显著反应(MHR)为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NAC后病灶ADC值预测MHR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低值法和手绘法测得NAC后MHR组病变ADC值均高于NMHR组(P均<0.05)。当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乳腺癌NAC后,低值法、手绘法所得化疗后病灶ADC值最佳临界预测值分别为1.52×10-3 mm2/s、1.58×10-3 mm2/s和1.17×10-3 mm2/s、1.27×10-3 mm2/s;最佳临界点下,两种b值预测术后MP分级的敏感度均为88.90%,特异度b=600 s/mm2(低值法:75.551%;手绘法75.51%)时略优于b=1000 s/mm2(低值法:65.42%;手缓法:71.24%)。结论 对于乳腺癌NAC后病灶,采用不同b值和不同ADC测量方法,所得病灶ADC值均可较好地预测术后疗效MP分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