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120例健康育龄妇女、41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和29例阴道念珠菌带菌者阴道sIgA的浓度。念珠菌性阴道炎组根据白带直接镜检下念珠菌的形态分为两组:以孢子、芽管为主者为念珠菌性阴道炎1组,以菌丝为主者为念珠菌性阴道炎 组。结果表明,健康育龄妇女阴道sIgA浓度范围为206.0 100.1 g/ml,念珠菌带菌者阴道sIgA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念珠菌性阴道炎 组阴道sIgA低于健康对照组,念珠菌性阴道炎 组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120例健康育龄妇女、41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和29例阴道念珠菌带菌者阴道sIgA的浓度。念珠菌性阴道炎组根据白带直接镜检下念珠菌的形态分为两组:以孢子、芽管为主者为念珠菌性阴道炎1组,以菌丝为主者为念珠菌性阴道炎 组。结果表明,健康育龄妇女阴道sIgA浓度范围为206.0 100.1 g/ml,念珠菌带菌者阴道sIgA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异。念珠菌性阴道炎 组阴道sIgA低于健康对照组,念珠菌性阴道炎 组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在白念珠菌无症状性阴道寄居向症状性阴道炎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分别从10例无症状携带者、14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10例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直接提取RNA,逆转录成cDNA后进行RT-PCR.结果 所有无症状携带者和患者均表现出对SAP2和SAP4-6的阳性扩增.10例无症状携带者中无一个标本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而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和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提取的RNA可见9个SAP基因的不同表达,并且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SAP1和SAP3的阳性扩增.结论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病可能与SAP基因的不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candidosis,VVC)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大约有5%左右的成年妇女患有反复发作的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RVVC患者虽然较VVC少见,但由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对妇女的身心影响更大。我们在妇产科门诊及性病门诊选取RVVC患者,检测其阴道分泌物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12(IL-12)水平,并以初发或偶发患者及健康带菌者作对照,以期探讨IL-4、IL-12在RVVC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Balb/c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IGFBP7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建立Balb/c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采用PAS染色、免疫组化及荧光PCR检测感染组与正常组中念珠菌感染情况、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IGFBP7表达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Balb/c小鼠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模型,感染组阴道分泌物涂片及阴道组织见大量念珠菌丝及炎症细胞浸润,caspase3,IGFBP7在感染组中较正常组高表达(P<0.01),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s=0.791。结论IGFBP7高表达可能在念珠菌性阴道炎中起重要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妇女阴道炎患病现状,探索其防治措施.方法:利用计划生育健康普查平台,对2009年3月~2010年9月来中心健康普查的南山区妇女共4182例,年龄21~65岁,提供基本的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测(阴道分泌物清洁度、滴虫、念珠菌、细菌性、混合感染).结果:普查总人数为4182例,收集标本4182人份,阴道炎总患病率为35.44%(1482/4182),其中需氧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混合性阴道炎患病率分别为14.59%(610/4182)、1.51%(63/4182)、10.14%(424/4182)、7.49%(313/4182)、3.42%(143/4182),其中混合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结论:南山区基层社区妇女阴道炎患病率很高,多数是无自觉症状,应加强基层社区妇女生殖道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生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颗粒蛋白前体(PGRN)、Toll样受体4(TLR4)、Toll样受体2(TLR2)在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不孕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不孕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选取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阴道分泌物、血清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阴道分泌物中PGRN、TLR4、TLR2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PGRN、TLR4、TLR2表达水平。对比两组PGRN、TLR4、TLR2表达变化,并分析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慢性感染、流产次数≤2次比较,感染组、急性感染、流产次数2次患者阴道分泌物和血清中的PGRN、TLR4、TLR2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GRN、TLR4、TLR2之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GRN与TLR4之间为正相关(r=0.298,P=0.006);PGRN与TLR2之间为正相关(r=0.274,P=0.012);TLR4与TLR2之间为正相关(r=0.257,P=0.019)。结论 PGRN、TLR4、TLR2在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不孕患者中均高表达,与患者感染类型、流产次数相关,且三者之间均为正相关,可能共同参与此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借助Oligo基因芯片的优势,整体地分析探讨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各致病相关因子的表达。方法 分别提取10例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及3例无症状带菌者阴道分泌物标本的RNA,将其与疾病相关因子Oligo表达谱芯片杂交,筛选出表达改变超过2倍(比值≥2或≤0.5)的因子,并绘制成差异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在患者组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44个,其中,MIP-1α、NF-κB、TNF-α、IFN-γ、TLR4、HWP1、SAP2、SAP5、LIP4、EFG1、CPH1在80%以上的标本中表达上调(平均比值为4.013);表达下调的基因有17个,其中,LIP6、WH11在80%以上的标本中表达下调(平均比值为0.326)。分析表达差异明显因子的生物信息功能,MIP-1α、NF-κB、TNF-α、IFN-γ、TLR4与机体天然免疫相关,HWP1与菌丝黏附及形成相关,SAP2、SAP5、LIP4、LIP6与菌株胞外水解酶相关,EFG1、CPH1、WH11与菌株表型转换有关。结论 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受限以及致病菌株毒力增强均参与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机制,TLR4在该病局部宿主免疫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来我院妇科门诊部就诊妇女阴道炎的致病菌种类及各种阴道炎的好发年龄情况。方法:检测在妇科门诊就诊的445例女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的病原体。结果:在445例女性阴道分泌物标本中,据统计含有致病菌的标本381例(85.61%),其中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有178例(40.00%),真菌性阴道炎患者有98例(22.03%),滴虫性阴道炎患者64例(14.38%),混合感染有41例(9.21%)。结论:该段时间内女性阴道炎以细菌性和真菌性阴道炎为主,外来人口中滴虫感染率较高,而本地户籍人员混合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身体不同部位的白念珠菌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扩增白念珠菌包含Ⅰ类内含子的编码rRNA的25SrDNA区,根据扩增条带大小进行基因分型:A型(~450bp),B型(~840bp),C型(~450bp和~840bp)。结果 60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中,54例由白念珠菌感染所致,其中表现为非复发性感染者39例,复发性感染者15例;同时从2个或2个以上部位分离到白念珠菌的病例共32例(32/54),其中非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9例(19/39),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13例(13/15)。从54例白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肛门、口腔部位共分离到92株白念珠菌,其中A型80株,B型8株,C型4株。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基因型相同者24例(24/32),不同者8例(8/32)。结论 在白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中,主要以A型白念珠菌为主,B型、C型所占比例较少,且多分离自非阴道部位。在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中,身体其他部位念珠菌的定植率高于非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肠道菌库理论在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反复发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15.
16.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7.
18.
19.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