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介绍Ilizaro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Ilizaro技术治疗31例下肢畸形患儿,2例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以往植骨内固定治疗失败,4例为骨髓为后骨不连,植骨后短缩,11例为下肢短缩,8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例为下肢骨折,1例为骨纤维发育异常,1例为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结果 31例均达到预期目的。结论 应用Ilizaro技术可以在修复骨缺损的同时矫正肢体不等工,假关节切除后延长与加压可以同时进行。Ilizaro三维相结合可矫正足内翻下垂畸形。双下肢同步延长可治疗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  相似文献   

2.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复杂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短缩,大段骨缺损合并其他病变的复杂畸形的体会。方法:应用骨段皮质截骨延长输送或楔形骨压缩迟延延长等方法治疗开放性骨缺损伴骨髓炎4例;股骨或胫骨肿瘤瘤段切除3例;肢体短缩伴成角畸形3例。结果:10例均恢复了支体长度和持重功能。2例股骨延长者发生膝关节屈曲受限,1年后恢复。1例儿童出现胫骨过生长。结论:Ilizarov技术是治疗短肢,修复创伤,炎症,肿瘤等所致骨缺损的简单而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炜  许世刚  曹旭  张鹏  徐林 《中国骨伤》2008,21(12):922-924
目的:探讨应用软组织矫形加用Ilizarov外固定架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依据Ilizarov张力一应力法则及其应用技术,按个体化要求,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在外固定架屈侧设置2个铰链关节便于撑开,伸侧设置1个铰链关节便于加压。术后3~5d,待患者腿部疼痛、麻木感减轻后开始屈侧撑开,伸侧加压,每日屈侧延长2mm左右。定期检查克氏针的张力,以免固定松动。每2周摄X线片复查,根据目测观察膝关节矫正角度及X线表现及时修正延长、矫形方案。患者3-6周后膝关节角度就可完全矫正,在过伸10°置维持3周,即可拆除Ilizarov外固定架,活动膝关节,然后佩戴下肢伸直位支具行走2-3个月。2例因术前合并股骨下段前弓畸形,Ⅱ期实施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正。结果:21例36个膝关节,术前屈膝畸形平均(80.61±25.51)°,矫正后屈曲角度平均(8.91±2.39)°。21例,36个关节平均随访5个月,其中32个关节维持牵伸术后的效果,4个关节屈膝畸形部分复发,平均(9.32±7.33)°。结论:正确使用Ilizarov技术矫治痉挛型脑瘫屈膝畸形,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软骨发育不全下肢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2月—2021年9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的38例软骨发育不全双下肢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18例,女20例;年龄7~34岁,平均14.8岁。均表现为双膝内翻、小腿内旋畸形。术前测量膝内翻角度为(15.2±4.2)°,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为(61.8±7.2)分。其中9例患者行胫腓骨截骨矫形,29例行胫腓骨截骨矫形并延长。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膝内翻角度,分析愈合指数,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KSS评分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65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4例发生针道感染、2例出现针道松动,经换药、更换克氏针及口服抗生素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外固定架佩戴3~11个月,平均7.6个月;愈合指数43~59 d/cm,平均50.3 d/cm。末次随访时,小腿延长3~10 cm,平均5.5 cm。膝内翻角度为(1.5±0.2)°,KSS评分为(93.7±2.6)分,均较术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腘绳肌延长治疗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0年4月采用腘绳肌延长和Ilizarov技术矫正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畸形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7例患者同时行髋部及足部畸形矫正术,包括髋内收肌松解、闭孔神经缩窄术、跟腱延长术、腓肠肌腱膜切断术等。所有患者屈膝畸形在术后28 d内调整完毕,继续佩戴Ilizarov外固定架维持矫正。佩戴外固定架时间为36~50 d,平均(41.1±3.5)d。15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6±0.3)年。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静态屈曲角度均比术前显著减少(P<0.05),被动ROM、主动ROM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GMFCS分级由术前Ⅳ级提高为末次随访时Ⅲ级,根据Herzenberg标准,临床结果优9膝、良21膝,优良率100.0%。[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联合膝后内侧腘绳肌延长治疗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上肢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肢是非持重肢体,其关节的灵活性远比长度重要,只要肩、肘、腕及手指关节活动良好,即能发挥主要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肢体外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短肢不仅影响其某些体育运动的参加,而且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20世纪80年代前,肱骨的短缩致残多用一次性延长,植骨内固定的方式矫正,不但延长有限,而且并发症多,甚至留下永久的病残。前臂双骨不等长,多采用长骨骨段截除的方法改善功能,畸形的矫正及功能的恢复多不满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里扎洛夫(Ilizarov)技术开始应用于下肢不等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肢也陆续见到报道。1990年Cattanco报告了29例(43肢)肱骨延长,对其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处理、随访结果作了详细介绍,使肱骨延长技术逐渐完善。在一组病例中笔者应用双臂式固定器,肱骨延长最长达16cm,延长率123%,无任何并发症。本文仅将伊氏技术在上肢矫形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Ilizarov技术治疗濒临截肢的严重下肢残缺的临床疗效.方法 9例严重下肢残缺患者,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男5例,女4例.初次手术年龄最小5岁,最大42岁.病因:先天性3例,创伤性4例,下腰部脊椎裂2例.术中有限矫形,穿针安装预先组装的个体化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术后缓慢牵伸,实时调整矫形器构件及构型,直至畸形矫正与下肢重建达到所需要的目标.4例实施1次手术,2例2次,1例3次,1例4次,1例5次.结果 9例患者的下肢畸形或残缺均得到满意矫正,负重力线、肢体外观及必要的功能基本恢复.7例可以徒手行走.2例借助支具行走.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对治疗效果均十分满意.结论 改良Ilizarov技术能够救治传统骨科技术难以治疗的严重下肢残缺,避免了截肢,其医疗风险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Ilizarov技术治疗四肢畸形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四肢畸形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并获随访的846例各种四肢畸形患者的病例,男508例,女338例;年龄1.2~72岁,平均25.7岁;上肢畸形16例,下肢畸形830例。对治疗过程中(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种类、严重程度、处理方法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846例患者中,190例出现并发症,其中针道感染81例,关节活动障碍36例,皮肤热损伤6例,神经、血管损伤7例,骨延迟愈合8例,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关节脱位7例,断针5例,继发关节畸形8例,严重骨质疏松5例,皮疹6例,外固定器近端股骨干骨折4例,外固定器拆除后再骨折3例,畸形复发11例,其他1例。采用抗感染、功能训练、理疗、再次手术等方法进行对症处理,最终仍有13例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在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的各个环节均可出现多种问题与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是,临床医生在应用Ilizarov技术前需要进行严格、系统培训,掌握手术适应证,理解Ilizarov技术原理,术前组装好个体化外固定器,严格遵循标准化手术操作与术后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3):1217-1220
[目的]介绍Ilizarov外固定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致前臂畸形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4年7月~2017年7月收治6例多发性骨软骨瘤前臂畸形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6~20岁,平均(12.72±5.23)岁;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行尺骨牵伸延长、桡骨截骨矫形等处理,1例患者同期行尺骨远端骨软骨瘤切除术,1例患者同期行桡骨近端骨软骨瘤切除术。[结果]患者前臂畸形矫正满意;尺骨近端延长25~35 mm,平均(30.00±5.00) mm,均达到骨性愈合,未见延迟愈合;桡骨截骨矫形良好、截骨端骨性愈合;腕关节尺偏畸形得到大部分纠正,下尺桡关节复位,前臂旋转功能明显恢复,腕关节及肘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屈腕畸形,予以配置辅具与前臂外固定器相结合很快纠正并有效预防复发。[结论] 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致前臂畸形的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灵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 技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 析 2006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采用Ilizarov 技术治疗6 例创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男性患者的资料, 年龄9~43 岁, 平均24.5 岁;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35°~85°, 平均47.6°;膝关节活动度0°~70°, 平均 15.8°。其中5 例为膝关节陈旧性骨折伴马蹄足畸形, 畸形角度为25°~37°, 平均31.8°;1 例为股骨髁上骨 折。采用环型外固定架逐渐矫正屈膝和马蹄足畸形, 其中4 例因膝关节骨性结构严重破坏且软组织条 件差, 在膝关节恢复伸直位后行膝关节融合术;另2 例膝关节恢复伸直位后, 白天松开螺母活动膝关 节, 睡觉时将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 1 个月后去除外固定架改长腿支具保护3 个月。 结果 术后随访 12~22个月, 平均18 个月。6 例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47.67°±18.63°恢复到屈曲9.33°±3.50°。5 例 伴马蹄足畸形患者踝关节跖屈角度由术前31.80°±4.65°恢复到术后3.00°±4.47°。4 例患者术后膝关节成 功融合, 2 例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30°和75°。术后6 例患者均可拄手杖行走。术后2~4 个月, 4 例患者出 现针道感染, 经口服抗生素及使用双氧水清洁针道后约2 周感染控制。 结论 采用Ilizarov 技术可有效 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屈曲畸形。对膝关节骨性结构损伤且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行膝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晚期 ,关节滑膜、关节软骨皆受到损害 ,部分患者下肢髋、膝关节受侵害后常继发重度屈曲挛缩 ,特别是膝关节严重屈曲挛缩 ,当屈曲畸形超过 30°时 ,患者通常只能依靠轮椅生活[1] 。传统的重建手术包括解除软组织挛缩、截骨、关节融合、关节切除及关节置换 ,但对重度膝关节屈曲挛缩效果往往不佳 ,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行跟骨牵引 ,由于需长期卧床 ,痛苦大 ,牵引效果不好 ,患者难以接受。作者于 1993年始自俄罗斯引进“张力—应力”法则、器械及其标准的操作技术 ,治疗 30 0余例疑难骨关节疾病 ,其中矫正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2.
《中华外科杂志》2022,(6):624-628
患者1 男性, 26岁, 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 大小便可部分控制, 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 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 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 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 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 患者拒绝, 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 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 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 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 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 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 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 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 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 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 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  相似文献   

13.
Ilizarov技术矫正畸形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前言畸形是指正常骨或关节解剖结构的改变,矫正畸形是矫形外科的主要工作内容。Ilizarov技术的引入对畸形的理解和处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前骨科医生习惯于在正侧位X线片上分开测量畸形,矫正骨性畸形是通过闭合或开放的楔形截骨,使之产生一个相等或相反的畸形角度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成年人麻痹性屈膝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1988~1995年8月共收治了164例,完成治疗计划术后随访18个月以上者96例。临床资料本组男55例,女41例。年龄18~47岁,平均28.2岁。左下肢40例,右下肢49例,双下肢7例,共103条腿,术前屈膝畸形10°~90°,平均38.6...  相似文献   

15.
应用Ilizarov外固定延长架治疗小儿下肢短缩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小儿肢体延长的临床经验,探讨肢体延长中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对策。方法 采用Ilizrov外固定延长架对14例小儿下肢短缩畸形进行15侧肢体延长,其中股骨下端截骨延长3例,胫骨上端截骨延长9例,胫骨下端截骨延长2例。结果 随访1-6年,平均2年3个月。延长幅度3.0-10.0cm,平均6.5cm。延长率达原骨长度的12.5%_45.5%,平均22.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烧伤后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7年2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12例(17足)烧伤后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男10例(14足),女2例(3足);年龄18~52岁,平均38岁。左足3例,右足4例;双足5例。根据秦氏马蹄内翻足畸形分度方法:Ⅰ度5足、Ⅱ度9足、Ⅲ度3足。结果患者马蹄内翻足畸形均获得完全矫正,可足底负重行走,无局部皮肤坏死、针道感染、肢端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3年,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CFSG)评分系统,获优7足、良7足、可3足,优良率82.4%。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畸形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牵伸技术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用膝关节牵伸技术 (Ilizarov)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998年 8月至 2 0 0 3年 2月收治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6例 ,其中双膝 4例 ,共 10个膝关节。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3岁 7个月至 13岁 ,平均年龄 8岁 2个月。术前屈膝畸形程度平均5 1° ,合并肢体其它部位畸形 13个。应用改良Ilizarov膝关节牵伸器 ,手术安装牵伸器时 ,应维持膝关节于最大伸展位 ,牵伸器的关节铰链对准膝关节的旋转中心 ,于膝上下股骨和胫骨各穿 2组 2mm克氏针与牵伸器上下的钢环固定。术后 5d旋转延长膝后的螺纹牵伸杆 ,第 1周 2~ 3mm/d ,第 2周后改成 1~ 2mm/d ,直至达到膝关节伸直到 0°位。合并髋、足关节畸形者 ,同期或第二期实施手术矫正。本组术后膝关节牵伸时间 2 3~ 4 8d ,平均 37d ,治疗期间患肢可负重锻炼 ,停止牵伸 2周后拆牵伸器再装支具行走。结果  10个膝关节屈曲畸形完全矫正 ,无严重并发症 ,其中 9个膝术后随访平均 1年 3个月 ,畸形无复发 ,患者行走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屈膝畸形 ,方法简单、安全 ,效果确实 ,符合生物学原理和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提高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简化术中操作,我们根据脊柱骨折AF钉复位的原理自行研制了一种专门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外固定器。本研究假设我们自行研制的跟骨外固定器具有较高的复位效果,骨折固定牢靠,并发症少,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矫正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4月—2017年7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14例(17膝)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男11例(13膝),女3例(4膝);年龄20~48岁,平均37岁。瘢痕形成8个月~24年,平均5年。瘢痕范围上至大腿上段,下至小腿中段,两侧至腘窝内、外侧,均无破溃。瘢痕挛缩后范围为12 cm×10 cm~30 cm×22 cm。术前膝关节活动度(total activity of motion,TAM)为30~115°,平均69°。患者坐轮椅4例,扶双拐行走5例,跛行3例,半蹲行走2例。根据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术前患者膝关节功能可3膝,差5膝,很差9膝。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年。无局部皮肤坏死、针道感染、肢端感觉麻木等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曲畸形均获得矫正;TAM为70~145°,平均125°。可足底负重行走,患者步态较术前均有所改善。5例术后可不扶拐行走,仅轻度跛行;2例坐轮椅患者术后可扶拐行走。末次随访时根据秦泗河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9膝、良5膝、可3膝,较术前显著改善(Z=–3.677,P=0.000)。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烧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的优点,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矫正成人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方法收治成人马蹄内翻足畸形31例全部采用Ilizarov技术矫正。结果 31例术后跟踪随访,其负重行走功能满意,未见足部各种畸形复发。根据Garceau标准评分系统:优26例,良5例。结论 Ilizarov技术治疗成人各种马蹄内翻足畸形,仅需微创小切口,避免多次复杂手术,可有效防止因一次手术不理想而进行的多次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