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4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7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96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869篇
预防医学   119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80篇
中国医学   1899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525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387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芍与赤芍均来源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通常认为加工方法是导致2种药材功效差异的本质原因,仅根据加工方法而不考虑药材种质,就会出现药材的性状、活性成分含量不能很好吻合药材的质量标准。芍药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白芍和赤芍的本草考证、种质差异及药材化学成分差异的影响3个方面阐明了白芍和赤芍药材的种质存在的差异,白芍应为古人从野生芍药中选育出的栽培品种P.lactiflora ′Baishao′。白芍与赤芍基原问题的澄清可为优质药材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精属药食两用中药玉竹与黄精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竹与黄精是黄精属的2种代表性药食两用中药,食疗价值突出。然而本属植物形态较为相似,分类和鉴定困难,导致玉竹与黄精的民间习用品较多,来源混杂。长期以来玉竹与黄精的保健食品开发处于不平衡状态,玉竹的食疗价值及应用被忽视。因此,从玉竹与黄精的形态差异、功效演变和古今食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以期为两者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温热、湿热两大类温病为纲,通过分析吴鞠通在应用利小便法时的药物性味合化配伍,详细阐述了各类利小便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逐邪从水道外出的思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湿热类温病中,淡渗通利小便以祛湿,通下利小便以逐邪;在温热类温病中,淡渗利小便以通热郁,甘苦益阴气以利小便,淡通活用变苦通。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气机的运行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正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了解脏腑之间的气机运行规律,通过调畅气机升降治愈疾病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手段。通常将脏腑气机的运动形式比喻成一个"圆",其与肝与肺,心与肾,脾与胃,肺与大肠、膀胱之间的功能相关。如运用左肝右肺之法治疗久嗽、鼓胀,心肾相交之法治疗不寐、心悸、遗精,脾胃升降之法治疗中焦湿邪,提壶揭盖之法治疗癃闭、便秘。结合药物性味升降理论探讨中医气机运动形式及具体方药的应用,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医整体治疗思维及古人遣方用药的真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盼  陈雨微  丁丽琴  曹世杰  张德芹  邱峰 《中草药》2019,50(22):5577-5583
辛味是中药五味学说中的重要性味之一,通常具有“发散”“行气”和“行血”的作用,且辛味中药在传统医学临床应用中占有较大比例。结合中药辛味的功效内涵及传统中医理论对消渴证的认识,阐述辛味中药与消渴证治疗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辛味中药对“消渴三消”的治疗意义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五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为同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七为常用中药材,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三七粉作为三七市场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市场逐年增大。现行标准难以评价和控制三七粉“多重功效”的质量特点。本课题组在系统辨识三七粉化学物质组及其传递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内、体外模型,研究并阐明了三七粉的活血、心肌与血管保护、止血以及消肿定痛的药效物质基础;进一步结合成分的特有性分析,确定了三七粉的质量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质量标志物的三七粉的指纹图谱及“一测多评”的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为建立三七粉整体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与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医古籍中有关升降散论述的文献梳理,全面探讨其内涵。本方是在大黄、僵蚕为雏形的基础上增加蝉蜕、姜黄而成方,几经易名,终在杨璿《伤寒瘟疫条辨》中为后人所熟知。本方广泛用于治疗瘟疫,以丸剂、散剂为主,方便携带,便于服用;重用大黄旨在祛邪、逐秽;应用时视人之体质强弱和量其毒之轻重而判断用药多寡,并辅以米酒、生蜜等以顾护正气。杨璿将其由治疗“热疫”的专方扩展为治疗“表里三焦大热”的通用方剂,扩大了本方治疗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8.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齿苋是一种药食同源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的功效,为常见中药,作为药物安全性高。马齿苋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马齿苋,加快马齿苋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综述马齿苋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其"成分-活性-中药功效-疾病"进行关联分析,为马齿苋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探究中药复方“三药三方”在新冠肺炎治疗发挥药理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分子机理以及复方药味归经的中医联系,探究“三药三方”药理作用的异同。方法 通过ETCM数据库获取“三药三方”的成分、靶点、药味归经,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用DAVID和Metascape数据库进行靶标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可视化网络图。结果 “三药三方”多重点作用于脾经和肺经,初期和中期复方重点作用于肺经和胃经,重症期复方重点作用于肝经和心经,通用方的温性药比例最大,初期和中期复方寒性药比例最大,“三药三方”药味均以苦味、辛味、甘味为主。共同化合物中Alexandrin(胡萝卜甙)与Nsp(N7-MTase)(非结构蛋白C端鸟嘌呤-N7甲基转移酶),Oleanolic Acid(齐墩果酸)与E protein(ion channel)(包膜小膜蛋白)有良好结合力。复方调控共同之处:包含共同子模块γ-氨基丁酸受体亚基相互作用以及细胞色素、ATP依赖转位酶和核受体的相互作用,参与调控16条生物通路涉及①神经保护作用;②免疫调节以及抗炎症风暴调节;③内分泌调节以及性激素调控;④能量代谢调控;⑤药物代谢;⑥其他通路。不同之处:“三药三方”也存在各自特异调控的通路,金花清感颗粒和莲花清瘟胶囊参与ACE2相关通路Renin-angiotensin system(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同时6种复方有各自的子模块相互作用蛋白。结论 “三药三方”在治疗新冠病毒体现辨证论治、治病求因、正气存内、已病防变的中医治疗原则,并且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揭示“三药三方”功能调控以及异同之处,阐述“三药三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调控之间的异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