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5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151篇
耳鼻咽喉   63篇
儿科学   106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401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112篇
内科学   586篇
皮肤病学   54篇
神经病学   214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214篇
综合类   535篇
预防医学   146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127篇
  1篇
中国医学   397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外感病是感受六淫、疫毒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或病毒。在以肉身体验为主要认知手段的古代,中医学家不可能发现细菌或病毒的存在,因而中医学家往往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来把握认知外感病。由于外感病的发病与传播受到外界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与人体的内环境密切相关。有鉴于此,本文从“环境隐喻”的立场出发,对外感病发病的因机证治进行分析。外界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容易被人们感受,而对于古代无法观察人体的内环境,作者借助《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祸起萧墙”的故事,对人体内环境为何与外感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作以阐释,并通过人参败毒散、达原饮等方证的案例式说明,揭示清理人体内外环境而达治疗外感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生物钟节律观与中医“天人一体”观相契合,生物钟节律紊乱可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通过调节生物钟节律可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生物钟节律系统包括中枢生物钟节律系统与外周生物节律系统两大系统,分别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与之相应,择时疗法是根据人体气血阴阳节律变化而选择相应药物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的一种时间医学治疗方法。临床上许多前列腺癌患者的发病与生物钟节律紊乱密切相关,通过调整生物钟节律具有预防和改善前列腺癌预后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将以现代生物钟节律的生理及病理机理为切入点,探讨不同生物钟节律系统紊乱在促前列腺癌中医主证形成过程中的发生机理,进而探讨择时治疗策略在不同类型前列腺癌治疗中运用的可行性,以期对前列腺癌的防治及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FGID),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多因“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目前,FD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脑肠互动异常、胃容受性受损、内脏敏感性增高、胃动力不足、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异常、心理精神因素等。随着罗马Ⅳ标准的颁布,十二指肠的作用在FD的发病中日益凸显。十二指肠高敏性、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受损及十二指肠黏膜低度炎症等在FD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二指肠可能是治疗FD的新靶点。本文综述FD发病中十二指肠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为FD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Although lactation mastitis (LM) has been extensively researched, the incidence rate of LM remains a salient clinical problem. To reduce this incidence rate and achieve a better prognosis, early and specific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t has been found that milk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s (chloride, potassium, and sodium)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significantly chang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LM in an animal model. Several studies have evaluated EC for the detection of subclinical mastitis in cows. EC, chloride, and sodium content of milk were more accurate for predicting infection status than were other variabl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LM, lactic sodium, chloride, and EC increase, but potassium decreases. However, these indicator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diagnosis of LM in human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pathogenesis and the mechanism of LM in terms of milk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and EC, and aim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etection of sub-clinical mastitis in humans.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低,但病死率极高,典型症状包括不明原因发热、皮疹、腹泻和骨髓抑制。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诊断缺乏统一标准,治疗缺乏特异性手段。近年来,针对GVHD免疫反应进程中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为开辟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提供可能。目前,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冲击、免疫抑制剂减少或停用可能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糖皮质激素难治性GVHD,应用多种不同的分子靶向药物可能对改善受者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中约出现了493次“死”字,不能一概理解为“生命终止”之义,结合《黄帝内经》文意与后世医家探究,笔者认为约414处“死”字应灵活解释为病情紧急、危重难愈或预后较差。同时还有部分字词,如“亡、尽、终、不治、不可治”等也通此义。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相关论述,将“死”症的机理归纳为阴阳离决、邪盛正衰、脏气竭绝、脾胃气绝、神气衰亡、经气败绝6个方面,发现以上病机既可单一致“死”,亦可复合相加致“死”,其中脾胃之气的衰微在多种病机中均有体现,故而认为“脾胃气绝”是“死”症的核心病机,因此在临床对于危重病人的救治中要慎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变化,时时固守,谨防败坏。明“死”之机理,方能在辨病治病、判断预后、养生康复等过程中把握关键、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夹层相比颅外动脉夹层较少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既可以表现为缺血性 事件,也可以表现为出血性事件,多发生于年轻人。由于夹层发生部位、形成时机以及病变严重程度 不同,临床表现各种各样,影像学对于确诊动脉夹层至关重要。颅内动脉夹层易复发,且死亡率较高, 除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或随访观察外,对于症状较重或进展性动脉夹层患者,应 给予积极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8.
脓毒症是机体对于感染导致失调的宿主反应所引发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脓毒症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脓毒症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本文从中医气机升降出入角度讨论MODS发生,认为脓毒症时外邪引起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即气机逆乱是MODS发生的根本病机,且其具有始于肺、困于中焦,后期气血皆乱的特点。临床应重视调理气机,升降相宜,初期重在治肺,宜调气降气,尤重视恢复中焦气机,后期调气不忘治血。  相似文献   
9.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ONFH) is a disease of the femoral head and can cause femoral head collapse and arthritis. This can lead to pain and gait disorders. ONFH has various risk factors, it is often progressive, and if untreated results in secondary osteo-arthritis. Biological therapy makes use of bone marrow concentrate, cultured osteoblast and 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obtained from various sources. These are often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core decompression surgery. In this review article, we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ell therapy and its limitations. We also presen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pproach to treat ONFH.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手足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0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HF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版有关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总的比较研究间存在较大异质(I2=83.1%,P=0.0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1篇文献的研究结果与其他文献存在较大异质性;将所剩余11篇文献按引起HFS的不同因素,分为卡培他滨、靶向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3个亚组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虽然合并Meta分析显示各研究间仍存在较大异质性(I2=73.4%,P=0.000);但是卡培他滨亚组(I2=31.6%,P=0.232)、靶向治疗亚组(I2=40.5%,P=0.151)、化疗或靶向治疗亚组(I2=47.3%,P=0.150)各亚组间不存在大的异质性,且各亚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药治疗HFS有效,且总有效率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对于不同发生机制的HFS在临床治疗或研究中要区分治疗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