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08篇
预防医学   7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宁养院工作4年来,常有患者来问:什么是宁养院?是不是就是疗养院?甚至有些人存在误解,认为宁养治疗就是安乐死,宁养院就是等死的地方.看完下面的内容,大家应该会打消顾虑,接受这一新的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3.
通过600份医学目的问卷调查及分析,提出医学目的的总体框架,即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预防疾病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把建立适应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作为卫生事业改革的基本点。医疗卫生部门对特殊患者提供“安乐死”或“优死服务”。认为这是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此进行立法。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多数被调查者与本文作者观点一致,即给予肯定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一词来自希腊语Euthausia,意为“无痛苦、幸福地死亡”,也称为“无痛苦致死术”。广义的安乐死是指因“健康”原因,包括老、弱、病、残,给予致死,任其死亡或自杀。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一般是指狭义上的安乐死,指在一个面临死亡并痛苦挣扎的人,要求安乐地死去时,他人有意用致死的手段作为提供其医疗的一部分。按照医学伦理学定义,安乐死是指“不治之症”的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基于生命意义感的高职护生生死教育课程并探讨实施效果。方法 将2019级2个班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设为试验组(n=56)和对照组(n=54)。试验组接受为期16周、32学时的生死教育课程(选修课),对照组不接受生死教育课程。入组前及课程结束后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并调查试验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结果 教学后,试验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目的和求意义的意志2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100%试验组学生对生死教育课程满意,98.2%学生对授课方式满意,96.4%学生愿意再次参加生死教育课程。结论 生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护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正向改变,学生对课程接受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解析胃癌患者对生前预嘱的态度及建议,为生前预嘱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5例胃癌患者进行有关生前预嘱态度及建议的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 胃癌患者对生前预嘱的态度:认可其积极作用并接受生前预嘱(减少家属决策困难、有效表达患者意愿、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节约医疗资源),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回避生前预嘱(患者因素、家属因素、社会因素);对实施生前预嘱的建议:增加安乐死相关内容、内容需通俗易懂。 结论 生前预嘱在胃癌患者中推广甚为困难,应充分解释其内涵与意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从易于接受的人群开始推广,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伦敦人权保护法庭做出裁决,一名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男子早前做出的拒绝接受治疗的决定有效,该名患者仅能通过眨眼来与人交流,现在他的生命能在平静中结束。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验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态度改变的影响。方法:整群抽取某校初二4个班的学生225名,测查安乐死态度,筛选113名对安乐死持反对态度的初二学生,按班级分为4组,每组约30人,分别接受不同的态度干预处理,两周后再次测查安乐死态度,探讨态度干预对青少年安乐死态度改变的影响。结果:在对待安乐死的态度上,干预后的各组被试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F=26.180,P0.001),事后检验表明,态度接种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态度接种组比对照组更倾向于保持原有态度;强烈攻击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更倾向于保持原有态度;对照组与组合干预组差异不显著。结论:态度接种有助于青少年维护原有态度、抵制态度改变,态度接种组更加坚信自己原有态度的正确性,而且,这种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临终关怀是对濒临死亡病人的照顾,帮助临终病人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纳死亡.应以同情心对待濒死病人,尊重濒死病人的权利,满足濒死病人的意愿,重视濒死病人生命品质,维护濒死病人的生命尊严.  相似文献   
10.
郑世存  王晓颖 《山东医药》2004,44(26):71-71
目前国内普遍认可的安乐死定义是: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在病情危重、精神和躯体极端痛苦的情况下,要求医生采用人为的方法使其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终结生命的全过程。笔者支持这一定义,并根据这一定义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