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59篇
  免费   2253篇
  国内免费   2020篇
耳鼻咽喉   682篇
儿科学   211篇
妇产科学   457篇
基础医学   1820篇
口腔科学   581篇
临床医学   8312篇
内科学   2395篇
皮肤病学   167篇
神经病学   1230篇
特种医学   22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8948篇
综合类   15961篇
预防医学   3120篇
眼科学   166篇
药学   5863篇
  43篇
中国医学   9407篇
肿瘤学   987篇
  2024年   164篇
  2023年   684篇
  2022年   712篇
  2021年   998篇
  2020年   1302篇
  2019年   1218篇
  2018年   626篇
  2017年   1094篇
  2016年   1343篇
  2015年   1773篇
  2014年   3069篇
  2013年   3033篇
  2012年   3872篇
  2011年   4407篇
  2010年   3874篇
  2009年   3636篇
  2008年   3980篇
  2007年   3629篇
  2006年   3207篇
  2005年   3174篇
  2004年   2703篇
  2003年   2390篇
  2002年   1815篇
  2001年   1544篇
  2000年   1215篇
  1999年   1146篇
  1998年   1065篇
  1997年   1010篇
  1996年   936篇
  1995年   814篇
  1994年   620篇
  1993年   374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260篇
  1990年   210篇
  1989年   189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PLIF)和传统开放P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LDD)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LDD患者182例,其中96例采用传统开放PLIF治疗(PLIF组),86例采用MIS-PLIF治疗(MIS-PLIF组)。比较2组腰椎矢状位参数、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萎缩率、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多裂肌萎缩率与顽固性腰背痛的相关性。结果 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椎间隙高度恢复值和节段性前凸角恢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1年腰椎前凸角恢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术后5年和末次随访时,MIS-PLIF组腰椎前凸角恢复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多裂肌横截面积大于PLIF组,多裂肌萎缩率低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随访6个月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PLIF组顽固性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顽固性腰背痛患者多裂肌萎缩率高于未合并顽固性腰背痛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后多裂肌萎缩可能是导致顽固性腰背痛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传统开放PLIF,MIS-PLIF治疗LDD能够更有效地保持腰椎生理曲度,改善肢体活动功能,降低多裂肌萎缩程度,有助于避免顽固性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树雷 《智慧健康》2022,(7):111-113
目的探究分析针灸对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1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案例选取观察时间为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纳入本次研究组中,将所有入组的患者进行编号并借助电脑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56例,包括男性31例、女性25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56例,包括男性33例、女性23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应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的临床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②观察组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③观察组治疗后,其颈部疼痛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④观察组治疗后,其Barthel生活质量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分析对比均显示(P<0.05)。结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有助于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促进机体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疼痛,快速有效稳定其临床症状,帮助其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经鉴定,该治疗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为患者的治疗带来积极影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上皮内瘤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体检中心行胃镜检查的CAG伴上皮内瘤变受试者及单纯CAG受试者资料,将240例CAG伴上皮内瘤变受试者作为研究组,240例单纯CAG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发病部位、中医体质结果等信息,分析不同年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与性别的关系,分析性别、年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部位与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的关系,比较CAG伴上皮内瘤变和单纯CAG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240例CAG伴上皮内瘤变患者,不同年龄组CAG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65岁年龄段发病多见。CAG伴上皮内瘤变体质分布(兼挟体质纳入其中):血瘀质27例,湿热质100例,气郁质60例,阴虚质33例,痰湿质38例,气虚质45例,阳虚质48例,平和质5例,特禀质5例,以湿热质为主。男性人群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痰湿质和气郁质;女性人群中以气郁质、气虚质为主,其次是阳虚质。湿热质(11.6%)好发于45~55岁年龄段,气郁质(7.8%)、痰湿质(4.4%)和气虚质(5.3%)好发于56~65岁年龄段,阴虚质(3.6%)、阳虚质(6.6%)好发于>65岁年龄段。CAG伴上皮内瘤变质发生部位以胃窦为主,其次是胃体、胃角,发生部位和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伴上皮内瘤变人群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气郁质,然后是阳虚质和气虚质。单纯萎缩性胃炎也是以湿热质为主,其次是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两组间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伴上皮内瘤变人群中,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发病年龄段中老年人多见,男性人群体质以湿热质为多,女性人群以气郁质、气虚质为主。发病部位与中医体质无明显相关性,CAG伴上皮内瘤变和单纯CAG体质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党中勤教授治疗乙肝肝硬化经验丰富,本文从肝脏自病、病及他脏介绍党教授分析其病因,党教授在临床上治疗乙肝肝硬化时常灵活妙用自创解毒复肝方、参芪复肝方、消癥方、消鼓方及茵虎退黄方,根据病情主次轻重,或一方独用,或两方、三方合用,或在上述方子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随证化裁,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脉压变异度(PPV)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在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64例,年龄0.5~3岁,ASA Ⅱ-Ⅲ级。随机将患儿分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每组32例。G组以PPV为指导,根据GDFT方案进行液体管理,C组采用常规液体管理。记录手术开始(T1)、手术开始后1 h(T2)、手术结束(T3)的MAP、CVP、PPV、Lac值、TNF-α、IL-6浓度。记录术中输注晶体液量、胶体液量、液体总量、出血量、尿量、手术时间、多巴胺使用率以及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G组输注晶体液量显著少于C组(P<0.05),而输注胶体液量显著多于C组(P<0.05)。两组术中输注液体总量、出血量、尿量与多巴胺使用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刻,G组PPV、TNF-α、IL-6显著低于C组(P<0.05),而两组间MAP、CVP、Lac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术后排气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而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V指导的GDFT可以应用于腹膜后巨大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能维持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炎症因子IL-6、TNF-α释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对术后转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治疗中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率较高,该病症在甲状腺疾病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但复发率较高[1],且滤泡上皮从弥漫性增生发展为局限性退行性变及局灶性增生风险较高,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存在癌变可能,主要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所致[2]。医学研究表明,在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中,发生甲状腺癌变的概率在17%左右[3]。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以电针配合手法快针强刺激为主的综合治疗对麻木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以麻木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采用牵引、推拿治疗,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配合手法快针强刺激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分、麻木VAS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各主观症状、体征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受限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第1、2个疗程麻木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 0. 05),第2个疗程低于第1个疗程(P 0. 05),且治疗组第1、2个疗程麻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期(P 0. 05)。2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 094 8,P=0. 036 2),且治疗组显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配合手法快针强刺激为主的综合治疗对麻木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麻木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