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21篇
  免费   1500篇
  国内免费   1115篇
耳鼻咽喉   202篇
儿科学   114篇
妇产科学   204篇
基础医学   924篇
口腔科学   698篇
临床医学   2867篇
内科学   1908篇
皮肤病学   2056篇
神经病学   344篇
特种医学   8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7篇
外科学   1458篇
综合类   6522篇
预防医学   1167篇
眼科学   1483篇
药学   2798篇
  37篇
中国医学   1363篇
肿瘤学   1751篇
  2024年   200篇
  2023年   706篇
  2022年   689篇
  2021年   824篇
  2020年   800篇
  2019年   835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670篇
  2016年   840篇
  2015年   773篇
  2014年   1262篇
  2013年   1232篇
  2012年   1764篇
  2011年   1656篇
  2010年   1504篇
  2009年   1308篇
  2008年   1645篇
  2007年   1343篇
  2006年   1259篇
  2005年   1186篇
  2004年   974篇
  2003年   881篇
  2002年   630篇
  2001年   557篇
  2000年   461篇
  1999年   361篇
  1998年   382篇
  1997年   344篇
  1996年   317篇
  1995年   234篇
  1994年   176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79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治疗前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142例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的最佳临界值,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各变量的预测价值。  结果  NLR、PLR、SII和LMR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0、167.32、687.39和3.13。根据最佳临界值分别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高NLR、PLR和SII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及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均显著低于低值组中相应值,高LMR组mPFS及mOS较低LMR组延长。  结论  治疗前升高的NLR、PLR、SII和降低的LMR可能与接受靶向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且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相似的胚胎起源和生理特征,眼科检查可提供简单无创的诊断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能够精确地测量视网膜各个组织层面的厚度,以评估视网膜的退行性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三维成像,从而更直观地检测视网膜血管的变化,间接地反映脑神经元和血管的病理特征。就OCT测量视网膜厚度及OCTA测量视网膜血流变化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性难愈合创面大鼠的作用。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氧化应激模型组24只、贝复济阳性对照组24只、拔毒生肌膏实验组24只、假手术组24只,采用表柔比星复合皮肤缺损建立72只氧化应激性创面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造同样大小创面,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外敷生理盐水纱条,每天换药一次。分别在建模后3、6、12天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比浊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溶菌酶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EGF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VEGF含量。结果壮药拔毒生肌膏和贝复济可以显著提高氧化应激模型大鼠6天和12天后创面愈合率(P0.05);壮药拔毒生肌膏可以显著提高氧化应激模型大鼠12天后血清和组织EGF含量以及3天后血清溶菌酶、EGF、VEGF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拔毒生肌膏组3天后、6天后、12天后组织VEGF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创面水肿及炎性反应严重,肉芽组织生长缓慢,壮药拔毒生肌膏干预后可以减轻水肿及炎性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结论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模型大鼠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并能改善创面组织生长情况,其作用与促进EGF、VEGF表达及提高溶菌酶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调整光学切削直径及Kappa角后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13例(626眼),根据切削直径分成两组,试验组157例314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0 mm,对照组156例312眼,切削直径设定为6.5 mm。试验组患者激光切削前修正Kappa角,对照组不做修正。患者术前进行裸眼视力、主视眼确定、验光、眼压、暗室下瞳孔直径、泪液分泌试验、裂隙灯、散瞳验光、眼底检查、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Kappa角等检查。术后1 d、1周、1个月随访,并检查裸眼视力、角膜厚度、波前像差及夜间视力、光晕、眩光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厚度变化、手术所用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后的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8~44(24.19±5.33)岁、18~42(25.08±4.91)岁,屈光度分别为(-7.47±1.04)D、(-7.61±1.12)D。两组年龄、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Kappa角分别为,X轴:(210±40)μm、(200±30)μm,Y轴:(190±30)μm、(220±4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及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56±1.89)s和(20.83±3.0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的总高阶像差和垂直慧差的变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 P<0.01),但两组间的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球差低于试验组(P<0.01)。结论 LASIK手术中科学合理地调整Kappa角可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enhanced depth imaging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 SD-OCT)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变化及结构特点,探讨DME病变程度与CT的关系。方法 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共123例204眼,其中69眼诊断为DME(DME组),135眼无黄斑水肿为对照组。DME眼依据OCT形态学特点进一步分为视网膜弥漫性增厚(diffuse retinal thickness,DRT)型(34眼)、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型(19眼)和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SRD)型(16眼),利用EDI-OCT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下CT和以黄斑为中心上、下、鼻、颞500 μm、1000 μm、1500 μm、2000 μm处CT。结果 DME组黄斑中心凹下CT为(326.72±90.15)μm,对照组为(320.17±106.46)μm,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黄斑中心凹下CT与视网膜厚度间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r=0.270,P=0.025)。DME亚型CT分别为:DRT型(303.94±81.47)μm、CME型(304.42±73.98)μm和SRD型(401.63±88.80)μm,SRD型CT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此外,SRD型的周边CT同样呈现均匀一致的增厚;鼻侧CT从500 μm至2000 μm呈距离敏感性降低(P<0.05),但SRD型鼻侧CT降低幅度明显变缓(P=0.195)。结论 SRD型黄斑水肿患者CT在中心凹下及周边部均显著增厚,CT与DME病变程度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 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 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 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 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 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 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 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 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 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 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 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 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 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 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 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阐述并分析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方法:文章检索了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SooPAT(中国专利)数据库近10年来国内外肺癌靶向治疗的相关文献,以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并归类了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与时效变迁的趋势。结果:在万方数据库3 744篇肺癌靶向治疗的中文文章中,发现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位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是中国学者近10年的主要研究热点;在近10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到的810篇英文文章及参考文献显示,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纳武单抗、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环唑替尼为这10年肺癌治疗领域靶向治疗的热点药物,而多种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效果和肺癌靶向治疗后的脑转移也成为近5年该领域的国际关注热点;中国肺癌靶向治疗领域的254项有权专利的分析显示,申报了专利的主要药物包括酸敏感的吉非替尼-氟硼二吡咯衍生物、顺铂抗肺癌主动靶向隐形类脂质体等。结论: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学的量化分析技术,呈现出近10年肺癌靶向治疗已成为该领域专业研究者持续关注的热点,而如何选择正确的靶向药物或药物组合方案来解决肺癌治疗中的耐药性问题,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延长患者的生存率,应是未来集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毛长兴  程凤能 《新中医》2019,51(7):216-219
目的:观察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瘙痒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7天、14天、21天、28天后皮损面积评分显著下降(P 0.05)。治疗21天、28天后观察组皮损面积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7天、14天、21天、28天后皮肤瘙痒评分显著下降(P 0.05)。治疗21天、28天后观察组皮肤瘙痒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9%(P 0.05)。结论: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种植区牙槽骨质量并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对骨质量分类方法进行改良,以期为提高牙槽骨质量分类的准确性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进行种植修复的196例患者术前CBCT影像资料,应用 Invivo5诊断设计软件测量306个种植位点的牙槽骨皮质骨厚度和松质骨密度(皮质骨与松质骨的CT值差值),以Lekholm和Zarb分类法为基础结合测量数据对骨质量进行改良后的量化分类。结果    牙槽骨皮质骨厚度为0.18 ~ 2.89 mm,中位数为0.92 mm。皮质骨与松质骨的CT值差值为88.5 ~ 667.8 HU,应用百分位数法找到33.3%和66.6%对应的数值分别为297.8 HU和356.1 HU。依据此数据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将196例患者的306个种植位点骨质量分为4类,其中Ⅰ类骨种植位点46个(占15.0%),Ⅱ类骨104个(占34.0%),Ⅲ类骨114个(占37.3%),Ⅳ类骨42个(占13.7%)。结论    结合Lekholm和Zarb分类法,应用CBCT测量种植区牙槽骨质量并进行分类方法的改良,可为临床医生术前评估牙槽骨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