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40篇
  免费   6748篇
  国内免费   2100篇
耳鼻咽喉   554篇
儿科学   723篇
妇产科学   1191篇
基础医学   2018篇
口腔科学   891篇
临床医学   20732篇
内科学   8609篇
皮肤病学   942篇
神经病学   1007篇
特种医学   36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8篇
外科学   7706篇
综合类   42559篇
预防医学   10139篇
眼科学   883篇
药学   24481篇
  355篇
中国医学   11028篇
肿瘤学   16056篇
  2024年   774篇
  2023年   3158篇
  2022年   2667篇
  2021年   3626篇
  2020年   3558篇
  2019年   3865篇
  2018年   1850篇
  2017年   3683篇
  2016年   4082篇
  2015年   4498篇
  2014年   8057篇
  2013年   7579篇
  2012年   9225篇
  2011年   9677篇
  2010年   8973篇
  2009年   8838篇
  2008年   9600篇
  2007年   8419篇
  2006年   7941篇
  2005年   8488篇
  2004年   7916篇
  2003年   6802篇
  2002年   5024篇
  2001年   3968篇
  2000年   2869篇
  1999年   1980篇
  1998年   1509篇
  1997年   1194篇
  1996年   1023篇
  1995年   782篇
  1994年   564篇
  1993年   272篇
  1992年   253篇
  1991年   240篇
  1990年   299篇
  1989年   242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 比较植入式手臂输液港和胸壁输液港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肺癌化疗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臂港组(植入手臂式静脉输液港)30例和胸壁港组(植入胸壁式静脉输液港)3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和渗液)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4 h、10 h、第2天和1周)穿刺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包括躯体、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包括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4个维度)。结果 手臂港组和胸壁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6%和1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臂港组患者术后4 h、10 h、第2天和1周的穿刺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胸壁港组(P<0.05或P<0.001);手臂港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胸壁港组(均P<0.001);手臂港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胸壁港组(均P<0.001)。结论 在肺癌化疗患者中,植入式手臂输液港较植入式胸壁输液港应用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癌因性疲乏程度更低,生活质量更高,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4.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早期诊断率不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不可切除的中晚期,5年总生存率不足10%。近年来,微无创治疗技术快速发展,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创伤小、便捷等优点,在控制胰腺肿瘤进展和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都得到了一定改善。目前应用于胰腺癌的主要微无创治疗技术有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射频/微波消融、冷冻消融、激光消融、不可逆性电穿孔、化学消融、光动力治疗以及经皮125I粒子植入术等。本文就微无创治疗技术在不可切除胰腺癌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对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方案注册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相关研究设计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www.chictr.org.cn)以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clinicaltrials.gov),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等为检索词,检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相关临床研究方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研究注册时间、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申办单位、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评价指标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共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相关研究方案49个,研究负责单位以湖北、北京、浙江等地医院或高等院校为主。研究具体实施单位属地集中在湖北、广东、浙江、河南等地医院。研究设计以干预性试验研究为主(共40个),其中随机平行对照研究30个,非随机对照试验7个,单臂研究2个,连续入组1个;观察性研究6个;卫生服务研究2个;预防性研究1个。总样本量30562例,单个研究样本量最大20000例,最小30例。49个方案的研究对象包括健康人群(3个)、隔离观察人群(1个)、疑似病例(10个)、确诊病例(31个)、康复期病例(4个)。31个拟纳入确诊病例的研究方案中,有16个研究未明确病情分级,3个研究明确排除危重症,4个研究纳入普通型,2个研究纳入轻型、普通型或重型,1个研究纳入轻型和普通型,1个研究纳入普通型或重型,3个研究纳入重型,1个研究纳入重症或危重症。评价的干预措施包括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藿香正气滴丸/口服液、八宝丹、固表解毒灵、金蒿解热颗粒、复方鱼腥草合剂、金叶败毒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汤药、太极拳疗法。主要疗效指标以退热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重症转化率、胸部CT影像为主。结果表明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响应快速,当前注册方案涵盖了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但存在人群定义不清,研究目标不明确,干预方案需要细化,疗效评价指标需要优化等问题;另外,需要考虑疫情救治的实际困难和工作负担,在符合医学伦理条件下,优化流程,提高研究方案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德巴金联合利必通治疗癫痫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德巴金联合利必通在治疗癫痫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抽选2014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在该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癫痫病患者共计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予以德巴金治疗,对观察组患者提供德巴金联合利必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06%(40/4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22%(30/4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而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09%(12/4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3%(1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德巴金联合利必通对癫痫病的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改善产后女性盆底肌肌力及盆底功能的效果,同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于山西省某院分娩并复查的女性3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235),观察组(n=117)。训练组患者分2个阶段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每个阶段治疗时间为2周,每周进行2次治疗,治疗次数共8次。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指导,不予特殊干预,自然恢复。于产后42d、产后6个月时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测、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调查、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调查,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女性早期盆底肌肌力及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结果产后42d,2组患者I类肌纤维的肌力及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及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训练组患者I类肌纤维的肌力及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2组患者Ⅱ类肌纤维的疲劳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中,2组患者各题选择有影响的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中,训练组患者各题选择有影响的人数比例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2组患者有性生活人数均较少,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训练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可改善患者盆底肌肌力及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急救中心转运方案,为急性传染病蔓延扩散时快速应对提供参考。方法:成立新冠病毒肺炎转运指挥部评估疫情形势,制定转运方案,分设调度接警组、急救转运组、物资保障组、信息流转组四个组,组建确诊和高度疑似患者、医疗机构内部双向转诊、疫区来源发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及普通120接警的发热患者五支转运队伍。结果:自2020年1月24日至2月25日疫情防控期动用医生16人,护士15人,司机76人,其中急救中心司机33人,公交志愿者司机43人,动用救护车37辆,负压救护车2辆。在圆满完成转运任务的同时,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转运对象"零交叉感染"的"双零"目标。结论:该方案可作为今后传染病疫情扩散转运提供借鉴,但仍有不足之处需不断探索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