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16篇
  免费   1337篇
  国内免费   860篇
耳鼻咽喉   250篇
儿科学   167篇
妇产科学   143篇
基础医学   2308篇
口腔科学   686篇
临床医学   3017篇
内科学   2107篇
皮肤病学   180篇
神经病学   1803篇
特种医学   12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3072篇
综合类   7752篇
预防医学   1819篇
眼科学   265篇
药学   2331篇
  28篇
中国医学   2070篇
肿瘤学   1070篇
  2024年   171篇
  2023年   684篇
  2022年   596篇
  2021年   695篇
  2020年   736篇
  2019年   672篇
  2018年   341篇
  2017年   512篇
  2016年   663篇
  2015年   808篇
  2014年   1226篇
  2013年   1181篇
  2012年   1556篇
  2011年   1608篇
  2010年   1468篇
  2009年   1448篇
  2008年   1870篇
  2007年   1613篇
  2006年   1598篇
  2005年   1784篇
  2004年   1232篇
  2003年   1262篇
  2002年   972篇
  2001年   820篇
  2000年   671篇
  1999年   548篇
  1998年   493篇
  1997年   477篇
  1996年   443篇
  1995年   473篇
  1994年   365篇
  1993年   267篇
  1992年   237篇
  1991年   233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76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Masquelet技术结合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手掌贯通伤伴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手掌贯通伤伴复合组织缺损15例,均为男性,年龄20 ~45岁,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2.0 cm^8.0 cm×10.0 cm,骨缺损长度1.0 ~4.6 cm,伴或不伴有肌腱、神经、血管缺损.2例存在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急诊采用清创加骨折复位钢板或克氏针固定治疗,骨水泥充填骨缺损,并用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加前臂皮下静脉行血管移植;13例急诊采用清创加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加骨水泥充填骨缺损后,VSD敷料覆盖创面,择期用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覆盖创面,在皮瓣修复同时选择掌长肌腱、股前外侧皮神经移植修复肌腱、神经缺损.术后8~10周创面无感染,行Masquelet技术植骨重建掌骨缺损,并定期随访.结果 本组15例皮瓣术后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示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植骨后3.2个月,后续观察无骨吸收.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13例,良2例.结论 手掌贯通伤伴复合组织缺损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法,Masquelet技术结合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对其修复重建是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据,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5例纳入观察组,另随机抽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5例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予以海马区MRI,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海马区MRI相关数据。结果 1观察组患者左/右海马区及左/右枕叶的血流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海马高度、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颞角宽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3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发现与海马高度、颞角宽度变化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海马体积和杏仁核体积,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区经MRI检查后,可清晰了解其脑血流量变化,通过观察两侧海马体和杏仁核萎缩程度,有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38 741例经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高发区患者23 273例(60.1%),低发区15 468例(39.9%)。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组间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并用Log rank进行检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分析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结果 低发区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低发区诊断年龄≥50岁食管癌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高发区(P<0.001)。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患者(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低发区、性别、确诊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和肿瘤家族史均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低发区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3D-CRT 低剂量区 V5体积的大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肿瘤科2014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6例首次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且顺利完成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每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1、3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测,分析3D-CRT 低剂量区 V5体积的大小与肺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放疗后1个月的 FEV1%、FVC%值明显高于放疗前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放疗后1个月、3个月的 DLCO%值明显低于放疗前,且放疗前的与放疗后3个月的差异具有显著性;V5≦45%、45%55%三组放疗前后的 FEV1%值和 FVC%值比较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V5≦45%、45%55%三组放疗前后的 DLCO%值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 V5>55%组的放疗前后 DLCO%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而 V5≦45%组和45%55%时,DLCO%值降低的趋势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鞍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垂体腺瘤26例(其中无功能垂体腺瘤6例、泌乳素瘤16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4例),拉克囊肿1例,胆脂瘤1例,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7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鼻漏,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后痊愈。无死亡病例。随访3~6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肿瘤,较单纯的显微镜手术治疗创伤更小,肿瘤全切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8℃,P 90次/分,R 22次/分,BP 118/70 mmHg,WT 27 kg;生长发育正常,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双肾区无叩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膀胱稍充盈,无压痛。既往无血尿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18 g/L;尿常规:RBC(+++);血BUN及Cr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分为重建组(33例:舌形切开关节囊,术中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在大转子后方及臀中肌肌腱附着处)和对照组(27例:切除关节囊后,术中未进行外旋肌群修复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期关节功能情况。结果重建组的手术时间为(45.0±15.3) min,长于对照组的(35.0±12.4) min (P <0.05)。重建组术腔引流量为(200.0±80.0) m L,少于对照组的(420.0±120.6) m L (P <0.05)。重建组的早期脱位率为0.000%(0例),与对照组的7.407%(2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2.0±3.4)分,高于对照组的(88.2±5.0)分(P <0.05)。结论在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能够有效减少术腔引流量,提高髋关节Harris评分,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原发灶定位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估超声检查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34例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改良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依据超声定位分组,分析癌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颈侧各分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30.6%、Ⅲ区50.7%、Ⅳ区57.5%、Ⅴ区11.3%。癌灶位于中上极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癌灶位于下极者(89.7% vs. 75.7%,P=0.038),靠近外侧者较内侧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93.7% vs. 81.4%,P=0.049)。超声检查判定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43.9%、85.3%、85.7%、14.3%;特异度为91.4%、57.6%、35.1%、99.1%。超声预测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敏感度较高,Ⅱ、Ⅴ区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结论 癌灶位置与甲状腺微小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超声可为临床确定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