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28篇
  免费   2393篇
  国内免费   4181篇
耳鼻咽喉   430篇
儿科学   1090篇
妇产科学   189篇
基础医学   1817篇
口腔科学   610篇
临床医学   28900篇
内科学   4726篇
皮肤病学   155篇
神经病学   386篇
特种医学   20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1篇
外科学   10409篇
综合类   19118篇
预防医学   5181篇
眼科学   1483篇
药学   4340篇
  38篇
中国医学   12504篇
肿瘤学   4087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326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568篇
  2020年   648篇
  2019年   587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760篇
  2015年   891篇
  2014年   1683篇
  2013年   1765篇
  2012年   4323篇
  2011年   5142篇
  2010年   7424篇
  2009年   6693篇
  2008年   4820篇
  2007年   7434篇
  2006年   7335篇
  2005年   8459篇
  2004年   4402篇
  2003年   4349篇
  2002年   2479篇
  2001年   2122篇
  2000年   1629篇
  1999年   3102篇
  1998年   5232篇
  1997年   4462篇
  1996年   3664篇
  1995年   2491篇
  1994年   2205篇
  1993年   321篇
  1992年   258篇
  1991年   177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2.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3):1188-1190
在全球日益老龄化的趋势下,椎间盘退变作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现今临床上对其诊疗手段及其效果都非常有限,尤其对于退变早期的椎间盘还缺乏有效的介入方法。基因治疗的兴起,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法学选择,现就椎间盘退变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其潜在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上调Mir-21调控血红素氧合酶(HO-1)机制促进椎间盘退变的修复研究。方法新西兰健康大白兔36只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Blank组(正常大白兔)、Model组(椎间盘退变大白兔)和Mir-21组(椎间盘退变大白兔+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建模处理、外泌体提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检测、H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外泌体形态、对比分析HO-1蛋白阳性率在椎间盘退变中的表达,Mir-21、HO-1和BACH1在大白兔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大白兔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白兔退变髓核细胞凋亡能力情况。结果 Blank组HO-1蛋白阳性率为(62.23±4.1)%,细胞颗粒呈棕黄色,Model组的蛋白阳性率为(8.96±2.4)%,明显低于Blank组(P0.05),Mir-21组蛋白阳性率为(42.38±3.46)%,细胞颗粒呈淡黄色,显著高于Model组低于Blank组(P0.05);Model组的Mir-21、HO-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Blank组和Mir-21组(P0.05),Mir-21组的Mir-21、HO-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lank组(P0.05)。Model组的BACH1水平明显高于Blank组和Mir-21组(P0.05),Mir-21组的BACH1水平显著高于Blank组(P0.05);Blank组兔髓核内基质比较高,髓核细胞颜色较深,周边胞浆颜色较淡,Model组通过建模后髓核细胞消失,与Blank组相比基质密度比较低,髓核细胞难见(P0.05),Mir-21组通过Mir-21转染后,与Model组相比髓核内基质明显升高,密度染色加深,髓核细胞出现,并且染色加深(P0.05);Model组和Mir-21组的细胞凋亡能力明显低于Blank组(P0.05),Mir-21组细胞凋亡能力显著高于Model组(P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上调Mir-21,抑制BACH1来促进HO-1机制修复椎间盘退变的能力,对退变组织细胞具有促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5,(11):1506-1508
目的:探讨产褥期妇女痔疮的发病特点、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对产后3~7d100例痔疮患者和100例同一年龄段、同期未孕、产且患有痔疮女性患者在痔疮分类、凝血四项实验室指标,以及手术效果对比。结果 :产褥期妇女痔疮多以肛门周围结缔组织炎性水肿为主,且症状重;手术治疗效果好,愈合时间短。结论 :产褥初期妇女血液系统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痔疮术后创面的愈合,为进行手术治疗提供了物质基础及时间窗,可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疗效及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147例CSM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A组),67例行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B组)。比较2种手术方法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Cobb角及矢状位垂直距离(SVA)。将2组患者根据T_1倾斜角分别分为高T_1倾斜角(≥25°)亚组和低T_1倾斜角( 25°)亚组,对不同亚组之间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JOA评分和Cobb角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SVA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SV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后JOA评分和Cobb角均高于B组,SVA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中,高T_1倾斜角亚组和低T_1倾斜角亚组JOA评分改善效果和后凸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中,低T_1倾斜角亚组JOA评分改善效果和后凸畸形发生率优于高T_1倾斜角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CSM合并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更佳,且有助于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在高T_1倾斜角水平下,应尽可能选择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生物型与骨水泥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DFN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7月—2018年6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DFNF患者128例,男性71例,女性57例;年龄61~84岁,平均72.7岁.骨折原因:跌伤75例,撞伤32例,高处坠落伤21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物型假体THA组(BPTHA组,n=64)与骨水泥型假体THA组(CPTHA组,n=64).BPTHA组行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CPTHA组行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等围术期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血清前列腺素缓激肽(BK)、5-羟色胺(5-HT)等疼痛因子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性反应指标水平;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PTHA组住院时间长于CPTHA组[(19.76±2.24)d vs.(15.37±1.71)d,P<0.05].术后6个月,BPTHA组Harris评分低于CPTHA组[(81.72±8.37)分vs.(86.68±8.85)分,P<0.05];术后12个月,BPTHA组Harris评分高于CPTHA组[(95.54±9.67)分vs.(90.72±9.12)分,P<0.05].术后6个月,BPTHA组血清BK、5-HT、SAA、CRP、ESR水平及VAS均高于CPTHA组(P<0.05);术后12个月,BPTHA组血清BK、5-HT、SAA、CRP、ESR水平及VAS均低于CPTHA组(P<0.05).BPTH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CPTH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THA、CPTHA均可应用于老年DFNF的临床治疗,但CPTHA近期疗效优于BPTHA,而BPTHA远期疗效优于CPTHA.  相似文献   
8.
骨组织退行性疾病主要机制是成骨细胞活动减弱、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其病理表现为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加;骨肿瘤增生性疾病则表现为富血供效应。近年来,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介导骨退行性疾病和增生性疾病中的研究越来越多。该文就骨RAS及其抑制剂在骨质疏松、骨关节炎和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骨RAS与椎间盘退变的潜在相关性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夹脊穴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疼痛、腰椎功能障碍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74例,予以西药保守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和针刺组(74例,予以针刺夹脊穴+运动康复疗法),对比分析西药组和针刺组的近期(随访3个月、6个月)和远期(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腰腿疼痛(VAS评分)、炎性相关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差异。结果西药组和针刺组近期(随访3个月、6个月)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4%vs 58.1%;70.3%vs 73.0%;均P0.05),但针刺组远期(随访12个月)治疗优良率高于西药组(77.0%vs 91.9%,P0.05)。西药组和针刺组近期(随访3个月、6个月)和远期(随访12个月)的VAS评分、炎性因子(IL-6、TNF-α、hs-CRP)、ODI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同一随访时刻点比较,针刺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联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提升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临床远期疗效,可降低机体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