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对血糖的影响(低血糖或高血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筛选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接受静脉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744例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糖尿病患者134例,应用Logistic分析方法评估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风险。结果: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各组中,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0.034和0.014、0.038和0.032、0.031和0.038;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发生高血糖风险相对于阿奇霉素较高的均为左氧氟沙星,分别为4.907(95%置信区间CI,1.626~6.805)和4.749(95%CI,1.583~5.580);而发生低血糖危险度较高的为莫西沙星,分别为4.796(95%CI,1.529~6.045)和3.919(95%CI,1.282~5.979);结论:静脉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患者面临血糖异常风险,以左氧氟沙星诱发高血糖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而发生低血糖的以莫西沙星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之间的三阴性乳腺癌156例,所有患者均通过PCR法和DNA序列测定检验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特点.应用Log-Rank检验对BRCA1和/或BRCA2基因突变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各项指标如年龄、ECOG状态、临床分期、淋巴结阳性数、月经状态和给药方式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ECOG状态、临床分期、淋巴结阳性数、肿瘤大小、月经状态和给药方式等多因素分析.结果:三阴乳腺癌患者发生基因突变21例,总体发生率13.46%,BRCA1突变15例,BRCA2突变6例.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发病年龄越大,ECOG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淋巴结阳性数越多,预后越差(P<0.05),而发病时月经状态和给药方式与预后无关.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肿瘤大小(相对危险度,3.163;95%CI:1.455~9.287;P<0.05)和淋巴结转移数(相对危险度,1.859;95%CI:1.254~6.875;P<0.05)是BRCA基因突变三阴性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可能与乳腺癌尤其是三阴乳腺癌可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发病年龄、ECOG评分,临床分期和淋巴结阳性数及肿瘤大小与BRCA基因突变的三阴乳腺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陈夏 《吉林医学》2011,32(16):3217-3217
目的:探讨TNF-α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测定49例孕妇胎盘组织匀浆TNF-α的水平,其中正常妊娠组15例;ICP组34例,包括轻型14例,重型20例。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ICP组胎盘组织匀浆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ICP患者中,重型组胎盘组织匀浆中TNF-α水平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组织中TNF-α水平升高可能是ICP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5.
背景:临床观察,肾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单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冲击,尿蛋白、血肌酐值改善不明显,若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使移植肾功能恢复更迅速。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肾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180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140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5d。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急慢性排斥反应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5)。结果证实了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胃癌根治术的配对设计队列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laparoscopic-assisted total gastrectomy,LATG)及D2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为32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全胃根治术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体重指数、ASA评分、术前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术前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UICC(1997)分期、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类型及Bormann分型为指标,用逐一配对法选择同期32例传统开腹手术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及肿瘤的根治性。结果:32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27例施行LATG(D2),1例行腹腔镜辅助全胃联合胰体尾切除术(D2),5例行腹腔镜辅助姑息全胃切除术。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220.78±44.34)min,开腹组(178.44±29.06)min(P<0.05)。腹腔镜组平均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进食时间分别为(5.50±0.57)cm,(3.63±1.04)d,(3.94±0.84)d,显著低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第1天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增加(6.61±2.92)×109/L,(7.32±3.01)×109/L,第3天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别增加(3.99±3.83)×109/L,(4.48±3.94)×109/L,显著低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总数、第1及第2站淋巴结数分别为(26.41±13.71)、(17.13±9.13)及(9.22±8.16)枚,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切口感染率低于开腹组,肺部感染率高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他并发症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近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LATG比传统开腹手术时间长,但能达到与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相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且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急性期反应轻、术后康复快等优势,LATG安全、可行、微创。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中间入路法与传统侧方入路法在右半结肠癌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于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将入院拟行手术治疗的4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前瞻性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分别行中间入路和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中间入路法与侧方入路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2.5±25.8)min及(162.9±30.9)min(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5.8±36.2)ml及(104.6±58.2)ml(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并发症分别为4.2%和8.3%,术后并发症分别为8.3%和16.7%,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17.4±3.2)枚和(17.8±3.4)枚,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8±2.2)d和(8.0±3.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间入路法较传统的侧方入路法在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大肝癌切除后免疫序贯化疗栓塞防治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切除的远期疗效尚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切除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我们在对肝癌切除术后应用双插管化疗预防复发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1],尝试进行术后免疫序贯化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病例简介患者,男,51岁,农民。因记忆力减退1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后逐渐加重,表现为对近期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出门后不认识回家的路。无幻觉及行为异常,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步态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遗传印记基因 PEG10在子痫前期(PE)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22例PE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行择期剖宫产分娩的正常足月妊娠孕妇22例纳入对照组.2组受试者的年龄,孕龄,孕、产次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RT F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组受试者胎盘组织中PEG10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分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PEG10 mRNA及蛋白在研究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均有表达(0.5832±0.0450 vs.0.1943±0.0350,0.1258±0.0860 vs.0.0572±0.00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66,P〈0.001;t=2.4296,P〈0.01,P〈0.05).结论 PEG10基因上调可能是早期PE表现的分子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