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膝关节假体感染兔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膝关节置换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20只。于关节置换术后第15天分别向感染组和对照组兔右后膝关节腔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ATCC25923菌液、生理盐水各1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造模前24 h、造模后24 h、接种后24 h兔血浆PCT。结果造模前24 h兔血浆PCT为(144.75±73.03)ng/ml,造模后24 h为(149.91±79.08)ng/ml;造模前后比较,P〉0.05;接种后24 h感染组血浆PCT为(844.63±619.53)ng/ml,对照组为(141.10±82.25)ng/ml,两组比较,P〈0.05;接种后24 h感染组血浆PCT与造模前、后24h比较,P均〈0.05。结论膝关节假体感染兔血浆PCT水平升高,可作为假体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血友病性髋关节炎的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2004 年5月至 2010 年9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血友病性髋关节炎患者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34~56 岁,平均年龄 45 岁。按 Arnold and Hilgartner 分级:IV 级2例,V级2例。围手术期给予患者凝血因子替代治疗的基础上,对4例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采用髋关节前外侧标准入路。术中、术后监测相应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控制术后出血,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根据关节功能改善情况、Harris 评分、假体生存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评估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7年,平均 40 个月。4例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减轻,3例患者术后髋关节疼痛消失,1例患者术后偶诉疼痛,但不影响生活。术后 Harris 评分:85~90 分 (优2例,良2例),平均 87.7 分。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平均每侧髋关节为 1210 ml。本组第1例患者术后 84 个月右侧髋臼处出现松动迹象,现拟行翻修手术治疗;余患者均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及松动的征象,假体位置和力线水平均满意。1例术后出现关节内出血并切口渗血,无 DVT 和 PE 形成,无大出血及伤口感染。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缓解晚期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明显改善病变髋关节功能,短、中期疗效较好。合理的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非常重要,血友病性髋关节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难度较大,对手术技术要求很高,需要专业的手术团队并在内科医师配合下施行。  相似文献   
3.
肌腱损伤常需手术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恢复肌腱的结构与稳定性,但往往难以恢复到正常的强度,其主要原因是肌腱自然愈合能力有限,修复后的肌腱不能完全恢复功能。随着对肌腱愈合的研究不断加深,生物学技术为肌腱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当前对肌腱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使用生物辅助物来促进肌腱愈合,这些辅助物包括肌腱干/祖细胞(TSPCs)、生长因子等。笔者就TSPCs和生长因子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肌腱损伤的生物学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2016年10月,156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早期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参照Tronzo-Evans分类方法,均为Ⅲ、Ⅳ型骨折。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8~46 min,平均25 min;术中显性失血量65~160 ml,平均110 ml。15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26周,平均17周,无骨折不愈合、髓内钉断裂、切割、切出、切口感染,10例出现肺部感染、15例出现泌尿系统感染、8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出现肺栓塞,1例肺栓塞患者死亡,其余均经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8例、良19例、可8例。[结论]早期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性高、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由同一组医生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的58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18.4岁(14~32岁);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9例,Ⅳ型24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胫骨髁间棘高度,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5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7个月(12~33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均在术后12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85.2±4.9)分]、IKDC评分[(86.2±4.3)分]显著高于术前[(43.2±5.2)、(51.2±4.9)分],胫骨髁间棘高度[(9.1±1.2)mm]显著低于术前[(12.6±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胫骨髁间棘高度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7(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活动度为132°±5°,3例患者轴移试验阳性(Ⅱ级),2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Ⅰ级)。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点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微创、解剖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且对骺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