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微环境及宿主免疫状态息息相关。经典的TNM分期在对患者预后评估中渐渐显露不足,这可能与其仅基于肿瘤细胞特征而未能纳入患者免疫因素有关。由此,基于免疫结构这一概念而提出了免疫评分系统,可以在TNM分期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全面而精准的TNM-I分期。最近,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发现,免疫评分与TNM分期相比,能更精准地评估肿瘤患者的预后及治疗疗效。免疫评分具有稳定性、便捷性、可重复性等特征,可作为生物标志物进入临床,更好地对肿瘤患者进行分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得更佳的治疗。本文就免疫评分在肿瘤患者预后及疗效预测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梅杰  徐瑞  王惠宇  潘佳栋  刘超英 《医学研究杂志》2020,49(1):148-152,147
目的 研究MXD3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的表达情况,初步评价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ccRCC中MXD3表达数据和临床病理参数,分析MXD3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TCGA数据库(P=0.000)与GEO数据库(P=0.000)中,MXD3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量较癌旁组织显著增加,其差异表达可以作为ccRCC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同时,MXD3表达与T分期(P=0.001)、M分期(P=0.001)、TNM分期(P=0.000)以及病理分级(P=0.001)均密切相关。除此之外,MXD3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较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P=0.000)。单因素(HR=2.287,95%CI:1.670~3.132,P=0.000)和多因素(HR=2.249,95%CI:1.387~3.648,P=0.000)COX回归分析表明MXD3表达是ccRCC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 在肾透明细胞癌中,MXD3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是一个预后不良因素,有望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蓬乱蛋白相关形态形成活化因子(dishevelled-associated activator of morphogenesis,DAAM)1和DAAM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购买胰腺癌组织芯片(HPanA120Su02),包含66例癌及54例癌旁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DAAM1、DAAM2 在胰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 DAAM1、DAAM2及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谱数据;采用t检验、 χ2 检验、log-rank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DAAM1、DAAM2在癌与癌旁组织间表达的差异,二者的共表达关系,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与免疫检查点分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癌旁组织,DAAM1、DAAM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 < 0.001),且胰腺癌组织中DAAM1与DAAM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DAAM1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 (P=0.062)和患者生存状态(P=0.061)存在一定相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而DAAM2表达水平与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P > 0.05);TCGA数据库中,DAAM1及DAAM2与PDL1等多个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 < 0.001)。结论:DAAM1、DAAM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与PDL1等免疫检查点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是胰腺癌发生、发展及免疫逃避的关键调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无锡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EML4-ALK融合基因和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亚型,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年01月至2017年10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诊治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188例,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EML4-ALK基因和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结果:在188例NSCLC患者中,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9.0%。其中,女性阳性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9% vs 5.8%,P=0.036),但阳性率与年龄(P=0.294)、远处转移(P=0.464)、病理类型(P=0.302)及吸烟史(P=0.096)无显著相关。纳入患者中184例同时完成EGFR突变检测,突变阳性率为39.1%。其中,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65.6% vs 25.0%,P<0.001),腺癌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01),无吸烟史患者高于有吸烟史患者(45.3% vs 28.4%,P=0.023),Ⅰ期(P=0.045)和瘤体直径≤5 cm(P=0.020)的患者突变阳性率亦偏高。但EGFR突变阳性率与年龄(P=0.853)、远处转移(P=0.921)无显著相关。184例同时检测EML4-ALK基因和EGFR基因的患者中,有3例为双突变阳性,发生率为1.63%。结论:无锡地区NSCLC的EML4-ALK融合基因、EGFR基因突变、共存突变的阳性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与国内外报道相仿。EML4-ALK融合基因及EGFR基因突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共存突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乳腺癌是女性人群常见的恶性肿瘤,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s)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当前CTCs的检测方法种类繁多,但方法学差异带来的异质性问题却制约了研究数据的对比与分析。较早上市的CELLSEARCHTM系统仍是目前检测CTCs的“金标准”方法,多数CTCs相关临床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检测方法。因此,本文仅对基于CELLSEARCHTM系统的乳腺癌CTCs临床研究进行复习、分类与综述,以获得具有可比性的乳腺癌CTCs临床研究概览。  相似文献   
7.
核酸有一系列内生性控制和调节细胞内蛋白表达的机制[1].基此原理,mRNA治疗的概念被提出.随着体外转染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mRNA疫苗开始应用于临床前研究[2].相对于传统疫苗及DNA疫苗,mRNA疫苗在胞质中自我表达,不与基因组整合,减少有害变异,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高抗原表达率[3-5].但由于mRNA存在不稳定性等缺点,如何使外源性裸露的mRNA穿过细胞膜并避免降解,进而进行有效的细胞内投递和表达,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的异质性问题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个体化治疗作为对抗肿瘤异质性的一种临床策略已经获得高度认可。然而恶性肿瘤的异质性除了常见的病人之间的病灶状态差异外,还存在着一种内部异质性。已有研究提示进展后病灶或是转移灶可能较原发灶而言有着不同的基因状态与生物学特性,于是基于患者确诊时的活检或是手术切除组织拟定进展后的治疗策略开始受到质疑。循环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游离DNA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实时液体活检”。本文将对肿瘤内部异质性的成因和“实时液体活检”这一新的理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在恶性肿瘤发生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短链非编码RNA,通过与其靶基因的特异性结合从转录后水平调控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微小RNA-613(microRNA-613,miR-613)定位在人染色体12p13.1,通过对靶基因的调控,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癌周浸润等恶性进程的调控。近年来研究表明,miR-613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鉴于其在恶性肿瘤中的重要作用,miR-613或可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血液中含量低于100个/mL的稀有细胞进行高效率、高纯度富集或捕获,并对捕获得到的靶细胞进行无损释放,是肿瘤精准治疗、早期疾病诊断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对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s)两类稀有细胞的富集研究最为广泛。针对这两类稀有细胞,从分离与富集原理、实验方法、分离效率等角度入手,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各类方法的优缺点。综合来看,稀有细胞的分离原理和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分选法和免疫亲和法两类,前者利用稀有细胞的物理特性(如尺寸大小等)进行分选,后者利用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与抗体、核酸适配体进行的免疫亲和反应所产生的差异来分离和富集稀有细胞。此外,进一步介绍稀有细胞的物理学特性以及纳米技术、微流控技术、单细胞操作等新兴技术在分离富集领域的运用,并对各种分离方法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