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鑫  倪约翰 《新中医》2021,53(12):50-5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9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血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水湿内阻型、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6种中医证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比较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脾静脉、门静脉直径,侧支循环程度及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结果: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轻度增宽,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阻络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显著增宽,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侧支循环程度主要表现为1度,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血瘀阻络型患者侧支循环程度3度数量增加较为显著,与湿热内蕴型、肝气郁结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阻络型肝硬化患者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及总肝灌注量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明确各种中医证型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内镜下治疗的16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9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治疗的16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87岁(38~76岁)。肿物最大径平均值为1.27 cm(0.3~2.6 cm)。结果:16例患者均内镜下完成十二指肠乳头肿物切除,其中6例患者行内镜下胆胰管支架置入术;2例患者单独行胆管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单独行胰管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随访患者12~50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在临床上属于罕见病例,具有癌变倾向,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可通过胃镜取材病理判断肿物性质。对于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相对外科手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探讨内镜下结直肠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3月至2017年03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1例结直肠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特征、治疗、病理、免疫组化和随访情况。结果:4例结直肠神经鞘瘤位于乙状结肠、3例位于直肠、4例位于横结肠。11例神经鞘瘤患者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物或表面发黄的息肉样改变,其中8例黏膜下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表现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肿物。11例患者均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肿物,其中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6例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及超声内镜对于诊断结直肠神经鞘瘤有一定的价值,内镜下治疗结直肠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胰腺癌患者血液和胰腺癌组织两方面分析,探讨hsa-circ-0015022作为胰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胰腺癌组织30例、相应的癌旁组织3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用的组织标本。选择胰腺癌患者血液标本30例,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3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用的血液标本。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验hsa-circ-0015022的表达情况。临床病理数据用于分析该指标与胰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血清CEA水平、临床分期、临床病理(TNM)分期、血管受侵以及淋巴受侵等的相关性。结合CA19-9,探讨hsa-circ-0015022能否作为胰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结果与各自对照组比较,hsa-circ-0015022在胰腺癌组织以及胰腺癌患者血液中均高表达(P <0. 05)。组织样本的临床病理数据分析显示,hsa-circ-0015022的表达情况与临床分期、TNM分期中的N分期及淋巴受侵有关(P <0. 05);血液样本的临床病理数据分析显示,hsa-circ-0015022的表达情况与TNM分期中的N分期及血清CA19-9水平有关(P <0. 05)。单独使用hsa-circ-0015022的诊断效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 70,临界值10. 17,敏感性0. 623 0,特异性0. 709 7。hsa-circ-0015022联合CA19-9的诊断效率:ROC曲线下面积增至0. 85,敏感性增至0. 770 5,特异性增至0. 838 7。结论 hsa-circ-0015022高表达的情况在胰腺癌组织及胰腺癌患者血液中均存在,而且可能与TNM分期中的N分期有关。hsa-circ-0015022与CA19-9联合使用,可能会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协助诊断胰腺癌,尤其是协助诊断胰腺癌的N分期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6例行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和内镜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US-FNA)检查且最终确诊为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的资料.结果 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在EUS下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血流信号丰富;肿瘤位于胰腺头部3例,钩突部2例,胰腺颈部2例,胰腺体部11例,胰腺尾部8例;其中有功能的胰神经内分泌肿瘤16例,瘤体平均直径9 mm,无功能的内分泌肿瘤10例,瘤体平均直径29 mm.EUS-FNA检查22例结果阳性,4例结果阴性.23例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术前EUS定位准确率为100%.结论 EUS能对病变进行准确的术前定位,还可以通过EUS-FNA提供病变的病理学资料,在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治疗单纯肥胖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腔镜可调节捆扎带胃减容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gastric banding,LAGB)治疗单纯肥胖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07年5月行LAGB的单纯肥胖症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130-210min,平均170min;出血量30~100ml,平均60ml。本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本组均获24-34周(平均29周)的随访,减重9~41kg,平均20.5k,无营养不良症状出现。结论LAGB手术简单、安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可根据需要调节减重速度。对单纯肥胖症病人,LAGB可减轻体重、缓解肥胖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以黑便就诊3例,上腹痛就诊1例,其余均为进食后上腹不适就诊。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部肿物。全部患者实施手术切除肿物,手术过程顺利,无死亡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术后随访,4例格列卫治疗患者未见复发,另8例未行格列卫治疗患者2例复发,实施二次手术。所有患者随访无死亡。结论胃间质瘤确诊依据术后病理诊断,可行格列卫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内镜超声检查能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是目前公认的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最佳手段,可以准确地显示出黏膜下病变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起源层次等.我们在行超声内镜检查食管黏膜下病变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食管上段的病变多显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位于食管下段的病变多显示为起源于固有肌层,而且起源于黏膜肌层的病变直径多较小,而较大的黏膜下病变多起源于固有肌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DBE)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盛京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接受DBE检查的O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时机的不同分为急诊DBE组和非急诊DBE组,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DBE检查结果、检查时间和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比较。结果78例OGIB患者接受DBE检查,发现病变48例,病变总检出率为61.54%。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为77.14%(27/35),明显高于非急诊DBE组的病变检出率48.83%(21/43)(P=0.019)。在检查时间方面,急诊DBE组明显短于非急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对于OGIB患者,急诊DBE的检查时间更短,病变检出率更高。条件允许时,对OGIB患者应尽早行DBE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下结扎剥离技术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3例患有胃固有肌层来源1cm以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内镜下结扎剥离治疗。用皮圈结扎瘤体,之后用钩刀或IT刀对瘤体进行剥离,直到瘤体完全或部分剥离出来,标本送组织学检查,创面以金属夹和医用胶封闭。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内镜检查观察瘤体脱落情况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33个病例中,25个瘤体内镜下部分剥离,8个瘤体内镜下完整剥离,33个瘤体均随着皮圈套完整脱落,所有病例均获得了确切的病理学诊断。1例患者出现自限性的出血,未出现穿孔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无复发患者。结论内镜下结扎剥离是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肿瘤安全、有效,而且相对简单的技术,优势在于为病变提供了组织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