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情况。方法 共入组426例上消化道SMT患者,其中位于食管346例,胃79例,十二指肠1例。经超声内镜诊断SMT 位于黏膜肌层284例,黏膜下层87例,固有肌层55例。病变最大直径为0.4~6cm,平均(0.90±0.03)cm。426例SMT中333例行黏膜切除术(EMR),37例行黏膜剥离术(ESD),47例行黏膜挖除术(ESE),9例行全层切除术(EFR)。结果 EMR组中314例完整切除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4.3%。ESD组、EFR组均完整切除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ESE组44例病灶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93.6%(44/47),3例治疗失败转行外科手术。ESD组穿孔和出血各1例,发生率为2.7%;ESE组穿孔2例,出血2例,发生率为 4.25%。EFR组为实现病灶完整切除,均将瘤体以及与之相连的固有肌层一并切除,实施主动穿孔,术后完全缝合胃壁缺损。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平滑肌瘤326例,间质瘤58例,异位胰腺、脂肪瘤、潴留囊肿、颗粒细胞瘤、血管机化、淋巴管瘤、血管瘤和神经鞘瘤共4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SM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及超声内镜联查在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病变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结直肠肿瘤患者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及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NBI检查结果均能清晰显示Ⅱ~Ⅴ型息肉腺管开口形态,NBI肠镜对结直肠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为100. 0%。21例腺瘤性息肉均来源于黏膜层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2例结直肠癌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超声对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判断的总准确率为78. 1%。结论 NBI能对结直肠隆起病变的黏膜腺管开口进行分类,可判断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联合超声内镜能对病变的起源进行准确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超声内镜下影像特征,探讨内镜下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9例直肠类癌超声内镜下影像特征,8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8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时间平均50min(35~85min),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转移。[结论]类癌在超声内镜下有其特征性表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安全,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直肠类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超声内镜指导选择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指征的14例直肠类癌,病变直径0.5cm-1.5cm,标记切除范围、黏膜下注射、沿标记钩刀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14例直肠类癌均成功经内镜切除,ESD手术时间为25min-50min,5例术中创面出血,3例电凝后止血,2例钛夹止血。无术后大量出血,未发生皮下气肿或穿孔。4周-8周后复查超声内镜,创面愈合良好,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随访3月-38月,均无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准确、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超声小探头对胃肠道类癌的诊断价值,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效果,应用超声小探头对胃肠道黏膜下隆起性病灶进行超声检查,对诊断胃肠道类癌11例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后送病理。11例胃肠道类癌全部得到病理确诊。胃肠道类癌超声下表现为黏膜下层的边界清晰、回声欠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全部类癌病例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无一例出现出血和穿孔,切除标本边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超声小探头可明确胃肠道类癌的大小、边界、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指导内镜下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类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直肠类癌患者行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内镜下治疗的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直肠类癌患者病理检测均达到治愈切除术标准,术后出血6例,无穿孔病例,均经药物治疗痊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对于直径﹤1.5 cm、无转移、未侵及肌层的直肠类癌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评估结直肠肿瘤行内镜下切除后患者需追加根治手术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宁波市第二医院肌肠外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肿瘤患者其186例,其中追加根治性手术患者共63例,包括ESD41例。EMR22例。回顾性统计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数目、直径、形态、切除方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切缘特点等.随访术后恢复情况.探讨内镜下治疗临床早期结直肠癌需追加根治性手术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根据有无追加根治性手术分为两组,即单纯内镜治疗组和内镜治疗+追加手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危险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大小、肿瘤形态和切除方式是影响早期结直肠癌患行内镜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抬举征阳性、肿瘤位于结肠近侧、隆起型和分块切除是影响内镜下切除结直肠癌后根治性切除重要的因素,有必要积极追加手术。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痛是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性息肉,而息肉的发现和切除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此,我们探讨不同年龄组的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以及内镜下治疗情况.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5 152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分析两组资料结直肠息肉的肠镜下特点和病理类型,以及内镜下息肉治疗情况.结果:老年组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息肉癌变率(37.65%,11.18%)均高于中青年组(19.8%,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的息肉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30.53%,29.62%;29.78%,25.29%),均以腺瘤性息肉为多(61.19%,36.99%);而数目多、广基≥2 cm以及病理为绒毛状腺瘤的息肉,癌变率较高.除息肉癌变和巨大息肉外,两组资料中80%以上息肉予肠镜下治疗(80.8%,91.3%)全部顺利完成,未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息肉的有效手段,腺瘤性息肉的形态、大小、数目和病理以及患者的年龄与腺瘤性息肉的恶变有一定关系;结直肠息肉应尽可能内镜下治疗,并定期随访,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食管早期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 EMR 或 ESD 等内镜粘膜切除术的早期食管癌前病变的患者,均有术前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前活检诊断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的75例食管患者采取 EMR 或 ESD,其术后病理结果并不一致,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9例,黏膜内及黏膜下癌16例,说明术前活检诊断与术后诊断不完全一致性。这受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病理医生对术前活检结果的诊断标准、内镜医生钳去的组织完整性及深度、组织的处理步骤、癌变组织具有异质性或多态性。这些因素都会最终影响活检病理结果,从而导致不同的手术方式。结论EMR 和ESD 等内镜黏膜切除术创伤性轻、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适合广泛运用及推广,但是其治疗方式易受术前病理活检及相关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9例经ESD治疗GI-NENs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ESD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  结果  39例GI-NENs均为神经内分泌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根据病理组织学和增殖活性分级:G1 37例、G2 2例、G3 0例,其中直肠23例,胃12例,十二指肠4例;35例病变侵及黏膜层或黏膜下层,4例病变侵及固有肌层,ESD术中穿孔1例,出血2例。术后随访6~90个月,仅1例胃神经内分泌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NETs)患者于术后5个月及34个月在胃内不同部位分别形成新的病变,随后均再次行ESD治疗并追踪随访。39例患者均未出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生存率为100%。  结论  对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GI-NENs,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且直径≤1.0 cm是ESD绝对适应证;对于未侵及固有肌层且直径为1.0~1.5 cm的直肠NENs或1型胃神经内分泌瘤(Type 1 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urs,T1-GNETs)T2患者,应优先考虑ESD治疗,以保留胃肠容积及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Pleiotrophin(PTN)、结肠癌特异性抗原-2(CCSA-2)水平检测在结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03月至2019年03月我院178例疑似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血清CA199、PTN、CCSA-2水平检测。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超声内镜、血清CA199、PTN、CCSA-2单一及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病理检查证实,178例疑似结肠癌患者中,恶性124例,良性54例。恶性患者血清CA199、PTN、CCSA-2水平高于良性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A199(OR=2.732)、PTN(OR=2.570)、CCSA-2(OR=2.844)为结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超声内镜联合血清CA199、PTN、CCSA-2水平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联合血清CA199、PTN、CCSA-2水平诊断特异度与单一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A199、PTN、CCSA-2水平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是结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联合超声内镜应用于结肠癌诊断中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可为临床诊断、病情评估、采取治疗措施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ESD或STER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情况、组织学特征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14例经ESD治疗,8例经STER治疗。超声内镜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固有肌层13例。CT检查阳性率27.27%。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切除肿瘤大小为0.2~3.0cm,平均(1.35±0.78)cm。STER组的手术时间(51.50±7.61)min,比ESD组的(81.64±6.57)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术中出血量STER组(50.00±8.66)mL,比ESD组的(81.42±7.10)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SMA及Desmin检测阳性率均为100.00%,CD117灶阳性率为68.18%,CD34血管阳性率为45.45%,DOG-1阳性率为9.09%,Ki-67为〈5%阳性。除1例患者STER术后出现食管脓肿,余2l例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2个月后复查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STER和ESD均可用于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相比ESD,STER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黏膜下肿瘤(尤其是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内镜下治疗的16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9月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治疗的16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87岁(38~76岁)。肿物最大径平均值为1.27 cm(0.3~2.6 cm)。结果:16例患者均内镜下完成十二指肠乳头肿物切除,其中6例患者行内镜下胆胰管支架置入术;2例患者单独行胆管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单独行胰管支架置入术。术后定期随访患者12~50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在临床上属于罕见病例,具有癌变倾向,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可通过胃镜取材病理判断肿物性质。对于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相对外科手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rare disease.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51 and September 2004, 81 patients with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ll cases received operative therapy. Sixty cases (74.1%) received a total resection; 12 cases (14.9%) subtotal resection, and 9 cases (11.1%) exploration. During the surgical operation, a single tumor was found in 77 cases (95.1%), and multiple tumors in 4 cases (4.9%). Most of the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s located beside the spine. The tumor was a fusiform, round or oval mass that was sharply circumscribed and encapsulated. Pathologic results showed all 81 cases were benign schwannoma. In the 4 cases of multiple tumors, 2 (2.5%) were diagnosed as double-primary tumors associated with ascending colon adenocarcinoma and lung squamous-cell cancer. One case recurred postoperatively. Conclusion: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was rare and preoperative diagnosis was difficult. Most of retroperitoneal schwannoma were benign an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was the first choice.  相似文献   

15.
腹膜后神经鞘瘤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腹膜后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治状况,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本组病例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8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60例(占73.2%),次全和大部分切除13例(占15.9%),无法切除9例(占11.0%);术中探查单发肿瘤78例(占95.1%),多发4例(占4.9%).肿瘤多位于脊柱旁,呈囊实性,有包膜,表面光滑,血管丰富,界清,包膜表面可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结果诊为神经鞘瘤81例(占98.8%),恶性神经鞘瘤1例(占1.2%);在多发肿瘤4例中,2例(占2.4%)诊为双原发,伴随病灶为升结肠腺癌及左上肺鳞癌,术后复发1例.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发病率低,术前诊断困难,绝大部分为良性,恶性少见,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恶性神经鞘瘤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孔内外生长神经鞘瘤一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4例经磁共振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的腰椎间孔内外生长神经鞘瘤,施行一期手术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腰椎间孔内外生长神经鞘瘤患者椎旁肿块长径6-14cm(平均9.2cm)。主要症状为椎旁肿块的胀痛、神经根性疼痛、感觉减退、肌力减退等。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11例随访1至5年,均正常工作。结论:磁共振检查对于腰椎间孔内外生长神经鞘瘤的诊治有重要价值,一期手术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101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0例共32个病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外科手术67例共68个病灶。比较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内镜EMR术后病理:31个病灶完全切除,切除成功率为96.9%(31/32);内镜ESD术后病理:4个病灶均完全剥离,剥离成功率为100.0%。在随访期间内,内镜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8.8%(3/34),死亡2例,死亡率为5.9%(2/34),总生存率为94.1%(32/34),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3.8%(15/16)、84.6%(11/13)和75.0%(6/8)。外科手术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3.0%(2/67),总生存率为97.0%(65/67),术后3、4、5年生存率分别是96.8%(30/31)、90.0%(18/20)和81.8%(9/11)。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及3、4、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似。对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内镜EMR、ESD治疗有效,可代替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的临床诊疗情况。方法收集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112例早期胃粘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术后病理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1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8. 9±19. 4) min,治愈性切除率为91. 07%,病灶平均直径为(1. 4±0. 9) cm。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9例。术中穿孔6例,内镜下治疗成功。治愈性切除标本102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分化型腺癌。非治愈性切除标本10例。术后病理提示浸润黏膜下中层者3例,其中2例为中分化腺癌、1例为低分化腺癌,均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外科治愈,腹腔未见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胃窦发病、合并溃疡是术中穿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大小是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