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骶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2例原发性骶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侵犯S2及以下8例,侵犯达S1者14例。行后路单纯肿瘤切除3例,前后路联合切除、腰骶重建7例,单纯后路肿瘤切除、腰骶重建12例。结果22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3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2例经换药愈合,1例行臀大肌肌瓣转移覆盖后愈合。20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个月(16~85个月)。4例复发,3例经再次手术获得良好控制,1例带瘤生存。4例患者出现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其中3例在术后2周出院时已有缓解,另1例经理疗后于术后1年内逐渐改善。1例术后11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取出内固定。其余患者腰骶部症状缓解,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结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应用ISOLA等有效的腰骶部重建方式可使骶骨巨细胞瘤患者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并可最大程度保留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治疗髋臼周围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骨盆恶性肿瘤保肢和重建在其肿瘤学和再造学观点上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盆稳定性的效果,以期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减少复发.方法:纳入2002-04/2008-06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臼周围肿瘤患者33例,均行肿瘤切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置换,其中18例(软骨肉瘤8例,尤文肉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配合抗肿瘤药物治疗.人工假体置换后进行骨盆功能评定,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4级.结果及结论:2例患者分别于人工假体置换后4,6个月死亡:31例置换后随访8~32个月,平均12.5个月,其中7例软骨肉瘤复发,其他病例功能恢复情况为:优18例,良4例,可2例,差0例.均能保留患肢大部分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结果提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Ewing肉瘤抗肿瘤药物治疗有效者保肢率高,局部复发率低;软骨肉瘤复发率高:髋臼周围肿瘤手术切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置换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理念的进步及新技术的发展,外科患者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也有大幅度降低.早在70年前,Cuthbertson教授就提出了外科患者创伤应激反应与机体生理功能的关系[1],后续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术后并发症很大程度与围手术期应激有关,有效地控制手术相关的应激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系统性评价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10期)、MEDLINE(1966年至2013年10月)、EMBase(1966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13年10月)、Pub Med(1966年6月至2013年10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以及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收集关于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内旋位固定与外旋位固定疗效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后应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包含6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初发性肩关节脱位后,肩关节脱位复发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3,95%CI:1.16~5.11,P=0.02),外旋位固定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再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内旋组。结论初发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应用外旋位固定可明显降低患者肩关节脱位的复发率,优于传统的内旋位固定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骨肉瘤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蛋白表达谱的差异,筛选骨肉瘤相关血清蛋白标志物,并建立基于决策树的预测模型,为筛选和建立骨肉瘤临床诊断的血清学指标提供依据.方法 27例骨肉瘤患者血清(男17例,女10例)及47名相匹配者正常对照血清标本随机分为两组:60份(23例骨肉瘤,37名正常对照)为建模组,14份(4例骨肉瘤,10名正常对照)为盲法筛选组.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进行蛋白质谱分析.采用蛋白质飞行质谱仪对结合在CM10芯片上的血清蛋白进行读取分析.通过Biomarker Wizard软件比较两组人群血清蛋白质谱的差异,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决策树模型并进行盲法验证.结果 在质荷比(M/Z)1488.15~19842u范围内,共检测到96个有效蛋白峰,其中9个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三倍交叉证实方法对建模组的蛋白质谱数据进行1000次随机抽样,得到1000个决策树.根据交叉证实的正确率选出最佳的20个决策树模型作为最终预测模型.用其对14个盲法筛选样本进行归类预测的正确率为85.71%.结论 应用SELDI-TOF-MS技术可筛选出骨肉瘤相关血清蛋白标志;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可以对骨肉瘤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卟啉单甲醚介导的光动力疗法(HMME-PDT)对骨肉瘤LM-8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LM-8细胞与不同浓度的HMME(10、20、30gg/m1)共同孵育,4h后,给予不同能量密度的激光(3、6、9J/cm2)照射,同时设空白组(无光敏剂也无光照)、暗毒组(无光照但加入光敏剂)、激光组(不加光敏剂但给予光照)。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AnnexinV-FITC/PI染色的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LM-8细胞凋亡和周期情况,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Caspase-3、Bcl-x、p53、RelA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caspase-3、Bcl-X、p53、Rel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HMME-PDT能显著抑制骨肉瘤LM-8细胞增殖,且杀伤效应随着HMME浓度及能量密度的增高而增强。然而单独光照或单独给予光敏剂孵育,对骨肉瘤LM-8细胞均无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凋亡率显著增高,10μg/mlHMME组为(12.3±2.82)%,20μg/mlHMME组为(20.67±5.58)%,30gg/mlHMME组为(42.53±4.641%,凋亡率与空白组比较,结果分别为(f=-2.889,P=0.045)、(f=-4.418,P=0.014)、(t=-5.780,P=0.04)。周期结果显示:G0/G1期细胞明显增高、s期细胞明显降低,301ag/ml组G0/G1期为(50.09±3.151%、S期为(28.17±1.1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分别为(t=-6.081,P=0.004)、(t=5.852,P=0.004)。HMME-PDT处理LM-8细胞后径Hoeehst33342染色后呈现出典型的凋亡改变(如:核固缩、细胞变圆等)。QRT-PCR和Westernb10ring结果显示:HMME-PDT可显著上调Caspase-3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且表达量随着HMME浓度增高而增高。而HMME-PDT可明显下调Bcl-x、p53、RelA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且表达量随着HMME浓度增高而降低。结论在体外HMME-PDT对骨肉瘤LM-8细胞有显著的杀伤效应,其杀伤效应与Caspase-3、Bcl-x、p53和Rel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P3、IL-18双基因抑制骨肉瘤S-180的联合抑瘤作用。方法将VP3、IL-18基因插入pVAX1表达载体的pCMV启动子之下的EcoRI位点,构建成pVVP3及pVVp3-IL18。将该重组质粒与单独表达凋亡素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别注射荷S-180肿瘤细胞的BALB/C小鼠,比较抑瘤趋势和抑瘤率。结果联合应用VP3基因和IL-18基因的重组病毒治疗组的抑瘤率(46.16%)高于单独应用VP3基因组的抑瘤率(19.5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凋亡素基因具有凋亡诱导效应及体内的抑瘤效应。凋亡素基因VP3与IL-18基因有协同抑瘤效应,联合基因治疗骨肉瘤可提高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盆肿瘤复发再手术病例,探讨其合理的手术指征、切除重建方式、肿瘤学和功能预后.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共8例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复发再手术病例,6例行肿瘤整块切除及重建手术,2例行半骨盆截肢.平均36(27~58)岁.男5例,女3例.软骨肉瘤6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0~8.5) h,术中平均出血2300(1100~7500) ml.4例为 I+IV 型切除,1例为 II+IV+H 型切除,1例为 II 型切除,2例半骨盆截肢,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平均随访12(8~23)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清创后二期愈合,坐骨神经损伤1例,深静脉血栓1例,髋关节脱位1例,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骨盆肿瘤局部复发率高,再次手术难度大,须合理的掌握手术适应证,降低再手术并发证,良好的切除范围和手术风险控制可获得较好的肿瘤学及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含凋亡素基因、鸡新城疫病毒的HN基因及IL-18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对小鼠骨肉瘤的抑制效应.方法:建立BALB/C小鼠荷S-180骨肉瘤模型,瘤内注射重组鸡痘病毒,测定肿瘤生长率、抑瘤率和小鼠血清唾液酸含量,肿瘤组织病理学分析检测重组鸡痘病毒对骨肉瘤的抑制效应.结果: rFPVHN、rFPVVP3和rFPV3(rFPVVP3IL-18)均对骨肉瘤有抑制作用,但rFPV3组抑瘤率高于rFPVHN 组、rFPVVP3组和鸡痘病毒野毒对照组达到51.7%,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减低(4.22±0.27),P=0.008 7.结论:凋亡素基因、鸡新城疫病毒的HN基因及IL-18基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制骨肉瘤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骶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骶部肿瘤的切除与重建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长海医院骨科及普外科收治并进行手术切除的61例(男34例,女27例)骶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此类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手术类型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患者手术时年龄平均48.5岁(18~71岁).单纯前路经腹切除肿瘤9例(14.8%),单纯后路切除肿瘤22例(36.1%),前后路联合入路30例(49.2%);行腰椎一骨盆重建25例(41.0%),未行腰椎-骨盆重建36例(59.0%).结果 4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5个月(3~72个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患者因肿瘤侵蚀范围广术中行血管移植和Miles手术.4例术后2~5年因肿瘤转移死亡;4例肿瘤原位复发,完整切除后未见复发.41例(83.7%)得到1年内良好局部控制,5年局部控制率为69.4%.结论 (1)对于巨大的骶部肿瘤,手术较复杂.应强调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多学科协作,完整切除肿瘤,并建立和谐的转诊制度;(2)手术入路对于骶部肿瘤切除至关重要,对于巨大的骶部肿瘤,优先选择前后联合入路;(3)切口感染是骶部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因此在围手术期,对于切口感染必须足够重视;(4)对于涉及骶髂关节面的骶部肿瘤须进行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