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MVD)术的疗效与责任血管的解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接受三叉神经痛MV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体会。结果术中见21例三叉神经根部有接触或压迫的血管,占84%,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是小脑上动脉,共13例(52%),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共6例(24%)。动脉性责任血管占76%,岩上静脉作为责任血管2例(8%);附近无任何血管压迫但术中发现三叉神经覆盖的蛛网膜明显增厚者4例占16%。手术治愈率为96%。结论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提高显微外科操作技巧,不遗漏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06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21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和运动训练,仅观察组加用认知训练.采用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定向、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及专注力和总分的得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各方面和总分的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认知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效果较好,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1年5月~2002年8月,应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8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1例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7年后,于同侧后交通动脉新生1枚囊状动脉瘤的病例,探讨动脉瘤形成的原因。方法对1例较为特殊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7年前介入栓塞的动脉瘤没有复发,而是在同侧血管新生另1枚囊状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给予患者再次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结论介入动脉瘤栓塞手术只是改变了动脉瘤本身局部的血流动力,并没有改变整体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显示α-玉米赤霉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目的:观察α-玉米赤霉醇对体外大鼠成骨细胞骨保护素分泌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中分别加入雌激素和α-玉米赤霉醇(10-5~10-10 mol/L)进行干预。 结果与结论:ELISA法和RT-PCR检测发现,不同浓度的α-玉米赤霉醇(10-5~10-10 mol/L)作用于成骨细胞后,骨保护素的分泌量及细胞骨保护素mRNA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加(P < 0.05)。结果证实,在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中加入α-玉米赤霉醇可促进成骨细胞骨保护素的分泌及其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α-玉米赤霉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IL-6表达及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原代SD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ALP)染色、I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进行成骨细胞鉴定,分别以雌激素及不同浓度的α-玉米赤霉醇作用于成骨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IL-6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成骨细胞培养上清中IL-6的含量。结果10^-10-10^-5mol/Lα-玉米赤霉醇能够抑制成骨细胞IL-6 mRNA的表达及其蛋白分泌,其中以10-6 mol/L、10-7mol/L的α-玉米赤霉醇作用显著。结论α-玉米赤霉醇能够抑制成骨细胞细胞因子IL-6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α-玉米赤霉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的肿瘤,其数量大约占脑内肿瘤的12%,但其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对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普遍采用的是经鼻蝶手术治疗方式。经鼻蝶手术治疗又包含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两种方式,前者开展较早,使用比较成熟,后者是近几年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而兴起的,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2000年始,共对18例(21个)颅内动脉瘤病人在手术中采用载瘤动脉气囊导管血管内暂时阻断的方法控制载瘤动脉的血流,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29~67岁,平均55.3岁。巨大动脉瘤5例,多发动脉瘤3例,显露困难动脉瘤10例。眼动脉段动脉瘤9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8个。1.2临床表现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者16例,出血次数1~3次。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2例,Ⅲ级2例,Ⅳ级1例。神经功能障碍11例,对侧肢体瘫痪3例,癫发作4例。1.3影像学检查行头颅CT检查18例,CTA2例,示动脉瘤4例,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眶上裂(superrior orbital fissure,SOF)的发育特征及其解剖特点。方法:福尔马林灌注的小儿尸头25具,无畸形足月死婴1、3、7、12岁各5具。一侧观察SOF骨性结构;另一侧研究SOF区内容、血管神经分布及其邻近结构。结果:小儿SOF随年龄的增长,形状由等腰三角形向锐角三角形演变。SOF最外侧至眶颧缝的距离足月死婴为17.0mm,1岁为20.0mm,3岁时24.0mm,7岁26.2mm,12岁31.0mm。动眼神经在SOF硬膜-骨膜延续处分叉,其夹角随发育逐渐变大。额神经在3岁以前与滑车神经在眼外肌总环腱(Zinn环)处不易分开。3岁以前泪腺神经紧靠额神经。鼻睫神经在3岁以前与展神经分离困难。结论:小儿SOF骨性结构、神经分布及其邻近关系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动脉瘤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医院2001年4月-2011年3月收治的183例脑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瘤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临床预防对策。结果脑动脉瘤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7.5%(32/183),其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而受到患者入院时的Hunter’S分级与Fisher分级、法舒地尔治疗及3H治疗因素的影响(P〈0.05)。结论临床上应注意脑动脉瘤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影响因素,通过针对性措施预防和避免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动脉瘤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