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MRTA在三叉神经痛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又神经痛患者血管压迫的MRTA(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表现及其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216例临床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术前行MRTA检查,均行微血管减压术,MRTA表现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1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MRTA显示有208例在患侧有血管接触后压迫:小脑上动脉80例(37.04%),小脑前下动脉36例(16.67%),小脑后下动脉17例(7.87%),基底动脉39例(18.05%),多根血管32例(14.81%),未发现血管12例(5.56%);手术所见216例均有血管接触或压迫:小脑上动脉75例(34.72%),小脑前下动脉33例(15.28%),小脑后下动脉15例(6.95%),基底动脉38例(17.59%),多根血管34例(15.74%),动脉+静脉14例(6.48%),静脉7例(3.24%)。结论MRTA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毗邻血管之间的关系,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是否有血管接触或压迫的判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为手术医生提供术前评估和指导术中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三叉神经痛MVD中打开硬脑膜后,应用硬性30°角观察内镜,在桥小脑区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找到责任血管。结果术中发现压迫血管小脑上动脉5例,小脑前下动脉3例,小脑后下动脉1例,小脑上、下动脉3例,合并静脉压迫2例。其中2例显微镜下遗漏,在神经内镜下发现。随访3~15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0例,2例明显好转,1例行感觉根切断后,面部麻木,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MVD中在显微镜下神经内镜辅助操作,可全方位观察神经、脑干及血管的关系,不易遗漏责任血管,减少术后复法,便于术中操作,减少对脑干、神经的牵拉及周围血管的骚扰,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诊断三叉神经痛和神经血管压迫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且进行MRI迷路水神经成像检查,分析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并比较患者三叉神经池段形态学参数(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长度及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  结果  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成像检测处左侧受压80例,与临床左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0.91%,右侧受压74例,与临床右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2.50%,未见压迫14例;患侧和健侧压迫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压迫动脉为中小脑上动脉,占70.83%(119/168);患侧压迫程度较高(P < 0.05);两侧三叉神经最大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三叉神经横截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积较低(P < 0.05)。  结论  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能够有效诊断三叉神经痛,显示神经周围具体情况,判断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学改变,为临床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复合体的解剖结构,总结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技术要点,为三叉神经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行显微解剖研究;回顾性分析200例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资料。结果尸头解剖:在20侧中7侧三叉神经有血管接触或压迫,其中小脑上动脉4侧(20.0%)、小脑前下动脉1侧(5.0%)及岩静脉1侧(5.0%);手术资料: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责任血管绝大多数位于桥小脑角区,主要有小脑上动脉135例(67.5%),小脑前下动脉18例(9.0%),岩静脉11例(5.5%)等。结论三叉神经复合体的显微解剖尤其桥小脑角区的充分暴露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0 T MRI 3D-TOF序列联合3D-FIESTA序列结合多平面重建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湘雅医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病例资料,将术前3D-TOF序列联合3D-FIESTA序列检查情况与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87例患者术前3D-TOF序列联合3D-FIESTA序列显示:症状侧三叉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阳性173例,阳性率达92.3%,MVD术发现血管神经压迫179例,阳性率达95.6%。其中小脑上动脉73例(40.8%)、小脑前下动脉28例(15.4%)、基底动脉17例(9.8%)、小脑后下动脉5例(3.2%)、复合压迫35例(20.2%)、静脉11例(6.2%)。3D-TOF序列联合3D-FIESTA序列显示无血管压迫14例,阴性率7.7%,而术中发现无责任血管10例,阴性符合率58.8%。症状对侧血管压迫阳性20例,假阳性率10.7%,两侧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TOF序列联合3D-FIESTA序列,结合3D后处理重建能相对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0T MRI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轴位3D-TOF MRA及3D-FIESTA-C,并分别进行MPR、CMPR及仿真内镜重建(MRVE),分析患侧血管与神经的关系。结果 32例中,5例(5/32,15.63%)患侧血管与神经无接触,4例(4/32,12.50%)可疑接触,5例(5/32,15.63%)明确接触;18例(18/32,56.25%)存在压迫,其中14例(14/18,77.78%)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2例(2/18,11.11%)为岩静脉,另外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各1例(1/18,5.56%)。对其中1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MVD),MRI所示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相吻合;术后11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较前明显减轻。结论 3.0T MRI可有效区分导致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动脉及静脉与神经的关系;3D-FIESTA-C的CMPR及MRVE可提高判断接触与压迫的敏感度与准确率,对显示责任静脉具有优势,MRVE三维空间立体定位可作为MVD术前评估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33例术中观察,研究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方法经乙状窦后入路进入桥小脑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三叉神经根及其周围进行认真检查,寻找病因,对神经根构压迫的各种病灶分别给予相应的减压等处理。结果233例全部治愈。术中发现全部病例均有明显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因责任血管压迫者220例(占94.4%);肿瘤压迫7例(占3%);单纯蛛网膜粘连者6例(占2.6%);在责任血管压迫的同时伴有蛛网膜粘连者23例。结论血管压迫与动脉硬化两种因素并存是导致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部分为肿瘤压迫,而蛛网膜粘连致痛者亦占相当比例。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是由于三叉神经后根被异常血管压迫,临床上在解除血管压迫后,疼痛常得到缓解,因此,目前微血管减压术(MVD)已成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于1998年10月至2002年6月,采用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就该手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影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因素,以提高其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106例,术后完整随访以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根据责任血管类型、压迫程度和减压是否充分分组讨论.结果 动脉压迫与动静脉混合压迫和静脉压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根的压迫程度为单纯接触/粘连、接触/粘连和移位、三叉神经萎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中充分减压与不充分减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动脉压迫且与三叉神经根单纯接触/粘连、术中充分减压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其预后多为满意;反之应加强术后随访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安慧琴  卢东洪  步桂清  苗英章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615-2615,2617
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133例,其中血管因素者占95例,对责任血管及走行对MVD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小脑前下动脉43例,有效率88.4%,小脑后下动脉19例,有效率89.5%,小脑前下动脉和后下动脉11例,有效率81.8%,静脉9例,有效率66.7%,小脑前下动脉走行于面听神经之间或三叉神经2,3支之间者10例,有效率50%,内听动脉走行于面听神经之间者3例,有效率33.3%,前四者预后好,后两者预后差(P&;lt;O.01)。责任血管及走行对MVD的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根据术中探查有无明确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 ,分别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或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132例病人中 95例行血管减压术 ;37例行感觉根切断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 6个月 15年 ,治愈或好转 130例 ,有效率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MRI检查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0例拟行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于术前行MRI检查,分别采集三维快速稳态自由梯度(three 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3D-FIESTA)、三维时间飞跃(three dimensional-time of flight,3D-TOF)序列图像,判断神经血管接触压迫情况。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3D-FIESTA、3D-TOF术前诊断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接触压迫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析2种序列成像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并计算和比较3D-FIESTA、3D-TOF对不同责任血管的显示率。结果:1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有75例经手术诊断证实存在神经血管接触压迫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邻近脑干组织的情况。以手术诊断结果为参照,3D-FIESTA、3D-TOF诊断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接触压迫的灵敏度(97.33%比94.67%)、特异度(92.00%比96.00%)、准确率(96.00%比95.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分析显示,3D-FIESTA、3D-TOF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接触压迫的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均保持在良好水平(Kappa值均>0.7)。3D-FIESTA、3D-TOF对1级、2级、3级、4级、5级神经血管压迫程度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FIESTA、3D-TOF对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责任血管的显示率均为100.00%,二者对2支以上动脉、动脉+静脉的显示率未达到100.00%,3D-FIESTA分别为94.74%、75.00%,3D-TOF分别为89.47%、50.00% ,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行MRI检查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血管接触压迫情况予以清晰显示,尤其是采用3D-FIESTA、3D-TOF这2种序列成像 ,不仅可作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诊断手段,还可作为三叉神经痛手术定位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精确地评价三叉神经入口处神经血管压迫,对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微血管减压术的规划是有用的。应用界限成像融合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术/血管造影术能立体的显示三叉神经入口处神经血管压迫的解剖学关系,评价责任血管的存在,压迫的部位及程度。界限融合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术/血管造影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断及成功地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TOF-MRA序列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MRI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3D-TOF-MRA序列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清晰14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与三叉神经接触16条,压迫2条;三叉神经显示欠清晰12例,发现责任小动脉18条。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共48条,小动脉38条,静脉10条。3D-TOF-MRA序列显示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75%,其中小动脉为95%,静脉为0。结论3D-TOF-MRA序列能清晰显示小动脉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对提供患者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3D-FI-ESTA)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3D-FIESTA序列扫描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出脑干段,并做多平面重建。分析患侧组及健侧组三叉神经出脑干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患侧组与健侧组神经血管接触阳性比例分别为52/53与35/51,神经受压推移比例分别为10/53与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磁共振3D-FIESTA,可以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动脉复合体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复合体组,n=13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治疗。非椎动脉复合体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非复合体组,n=25例)采用直接旷置小脑上动脉进行治疗。两组术后2月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复合体组术后2月治愈10例,好转2例,无效1例;而非复合体组治愈22例,好转3例,无效0例。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低于非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类型的三叉神经痛近期疗效低,其特殊的压迫类型或许是疗效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正规药物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引起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28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1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例无效,无死亡患者,有效率为97%,随访1年有1例复发。结论:术前核磁共振检查能否发现责任血管,对手术和术后效果影响大;但同时与术者的经验和显微操作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