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医药在血脂异常治疗中的组成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以1979-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等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中药复方治疗血脂异常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其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熵聚类方法分析,研究防治血脂异常方药组成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富集分析,研究高频核心药物的生物信号通路,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 共计786篇文献符合检索条件,包含314味中药,发现48味高频中药,按照药物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健脾补肾为主)、利水渗湿药、消食化积药;药物性味以温、苦为主,归肝经和脾经最多;进一步关联分析得到高频药对(药组)17个;经过熵聚类分析发现潜在药物组合22个和新方组合11个。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核心药组“山楂、泽泻和决明子”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发现其主要通过作用于包括雌激素受体1(ESR1)、大麻素受体1型(CNR1)、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环氧合酶2(PTGS2/COX2)等潜在靶点,干预三羧酸(TCA)循环、脂质代谢、脂肪酸降解等调节血脂相关的关键信号通路而发挥调节血脂作用。结论 中药治疗血脂异常以健脾补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消痰化积治其标的方法为主,核心药组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脂质代谢和基础代谢相关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王梓  李勇  王蓉  丁万隆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6):1130-1135
WRKY转录因子是高等植物中最重要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之一,其在植物形态建成、生长发育以及应对生物(病菌、害虫等)、非生物(干旱、盐、冷、热等)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根据人参化感自毒物质苯甲酸诱导的人参转录组数据,设计全长扩增引物,利用RT-PCR方法获得1条编码WRKY转录因子的基因,暂命名为WRKY7,并对其进行TA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该基因cDNA全长1 216 bp,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 014 bp,编码33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WRKY家族第Ⅲ类成员,与西洋参种的WRKY6转录因子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87%。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苯甲酸胁迫后WRKY7的表达量显著升高,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人参响应苯甲酸胁迫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人参自毒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蒸制轮叶党参(steamed codonopsis lanceolata,SCL)对顺铂(Cisplatin)致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ICR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20 mg/kg顺铂诱发急性肾损伤模型,观察SCL给药后的改善作用。相关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肌酐(CRE)、尿素氮(BUN)、炎症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肾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CL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中CRE、BUN、TNF-α、IL-1β及组织中MDA的水平(P<0.05),改善顺铂所致的炎症反应,同时SCL能够下调肾组织中Bax,上调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SCL对顺铂致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主要部分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及抗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研究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例中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责任血管均为大脑中动脉,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评估斑块分布位置、性质,比较症状侧和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和不同性质斑块的位置分布特点。   结果  共扫描74例患者,其中颅内动脉粥样斑块62例,共124根大脑中动脉,其中症状侧血管48根(38.7%),非症状侧血管76根(61.3%)。血管内存在斑块96根,稳定斑块39根(40.6%),不稳定斑块57根(59.4%);上侧16根(16.7%),下侧38根(39.6%),背侧10根(10.4%),腹侧32根(33.3%)。症状侧和非症状侧大脑中动脉不稳定斑块分别有41根和16根(P < 0.01);稳定斑块和不稳定脉斑块位置(腹侧10根vs. 22根,背侧2根vs. 8根,上侧5根vs. 11根,下侧22根vs. 16根,P < 0.05);症状侧和非症状大脑中动脉斑块位置(腹侧16根vs. 16根,背侧6根vs. 4根,上侧9根vs. 7根,下侧14根vs. 24根,P>0.05)。   结论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主要分布于血管的下侧和腹侧,症状侧斑块性质多为不稳定斑块,多分布在大脑中动脉的腹侧、背侧和上侧。   相似文献   
6.
人参化感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梓  李勇  丁万隆 《中国现代中药》2017,19(7):1040-1044
本文在阐述连作障碍的概念、危害及其与化感效应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从根际土壤环境、植株生长代谢和基因调控三个层面对人参连作障碍的成因和自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对人参化感自毒作用分子机制深入研究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胡道予  陈亮  汤浩  王梓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6-178
目的:探讨MR不同扫描平面对回盲瓣的显示能力,及MR电影功能成像(MR cine)序列在回盲瓣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22名,接受1.5TGE HDx MR检查,行冠状面、横轴面、斜冠状面快速平衡稳态进动(FIESTA)序列扫描及回盲瓣的MR cine序列扫描。所有被检者均进行冠状面和横轴面扫描,图像显示两瓣膜结构为成功显示;如果冠状面不能显示回盲瓣结构,则增加斜冠状面扫描;在成功显示回盲瓣的冠状面或斜冠状面上进行MR cine序列扫描。结果:冠状面扫描回盲瓣成功显示率为76.2%,横轴面为52.4%。5例斜冠状面扫描均成功显示回盲瓣结构。回盲上瓣长度(1.74±0.28)cm,厚度(0.37±0.12)cm;下瓣长度(1.58±0.25)cm,厚度(0.38±0.14)cm。66.7%被检者MR cine序列扫描上可观察到回盲瓣运动,其运动频率约为6~8次/分。结论:MRI可清晰显示回盲瓣结构,冠状面是显示回盲瓣的最佳平面,斜冠状面是很好的补充扫描平面,MR cine序列可以动态观察回盲瓣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评估基于多翻转脉冲空间标记技术的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SLEEK)评估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入组肾移植患者的检查均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要求,所有肾移植患者均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同意入组。纳入行非对比剂增强MRA扫描并行DSA进一步确诊的肾移植患者23例。该组患者均使用1.5T MR扫描仪对移植肾动脉行非对比剂增强MRA(SLEEK)扫描及DSA检查。用Kappa检验对两名放射科医生的影像评估材料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将非对比剂增强MRA(SLEEK)显示狭窄的结果与“金标准”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名肾移植患者行DSA检查及非对比剂增强MRA(SLEEK)检查。以DSA作为对照组,确定有7例患者移植肾动脉为1度狭窄,14例2度狭窄,2例3度狭窄。2名放射科医生对影像资料评估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93。SLEEK序列诊断有显著临床意义的移植肾动脉明显狭窄(狭窄程度>50%)的阴性预测值为100%,灵敏度100%,阳性预测值93.3%,准确度95.7%,特异度88.9%。SLEEK序列评估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与DSA有着很好的相关性(kappa=0.86)。结论:诊断移植肾动脉狭窄方面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SLEEK)是一种可信、无辐射、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尤其对移植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多模态 MR 小肠口服造影法与 CT 小肠造影在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对怀疑有小肠肿瘤的65例患者行CT和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由两位腹部影像学医师分别对CT及 MR图像进行分析,记录十二指肠、近段空肠、远段空肠、近段回肠以及远段回肠肠管的病变累及情况,并与手术以及内镜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手术及内镜病理证实,65例中共37例患者有38个小肠肿瘤病灶(腺癌6例,淋巴瘤7例,间质瘤18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脂肪瘤2例)。CT及 MRI对小肠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97.4%(37/38)和94.7%(36/38);McNemar检验结果显示,CT小肠显像与多模态小肠 MR口服造影法对于多部位侵犯的小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例黏膜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仅在CT图像上显示。结论:多模态 MR小肠口服造影法与CT小肠造影均是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电影技术定量评估正常小肠运动功能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运用美国GE公司MR Discovery 750HD 3.0 T扫描仪,采用32通道Body线圈,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间44名肠道志愿者进行MR口服造影扫描,在不憋气状态下进行时间为2 min的MR电影序列扫描。将采集的电影图像传送至ADW 4.5工作站,并对每帧图像中左上腹及右下腹两段肠管的肠腔管径进行测量。通过绘制时间-肠腔管径曲线进一步对每段肠管的最大肠腔管径,收缩频率、收缩周期以及间歇期进行测定。结果所有志愿者均完成了检查。一共对86段充盈良好的小肠肠管进行了定量分析。所有肠段均存在间歇期。左上腹及右下腹两段肠管间的最大肠腔管径、收缩频率、收缩周期和间歇期分别为(17.66±2.27)mm、(8.64±0.69)s、(3.03±0.61)min、(54.19±15.10)s和(17.42±1.87)mm、(8.75±0.77)s、(3.86±0.54)min、(47.47±15.82)s。两段肠管间的收缩频率以及间歇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MR电影能够对正常小肠的蠕动功能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理论上在了解正常小肠运动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运用MR电影这项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器质性以及功能性小肠疾病患者异常的小肠运动状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