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探讨黄芪影响代谢综合征(MS)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以及血管紧张素1-7(Ang 1-7)受体Mas蛋白的表达及其抗氧化作用。将8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S组、黄芪组、缬沙坦组。MS大鼠予以高脂肪高盐饲料,饮用10%果糖水制备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黄芪组予以黄芪6.0 g·kg-1·d-1灌胃,缬沙坦组予以缬沙坦30.0 mg·kg-1·d-1灌胃,MS组以及对照组予以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干预4周后行一般指标、生化指标以及血压测定,放免法检测血及肾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Mas受体,ACE,ACE2,AT1R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S组、黄芪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血清游离脂肪酸以及血浆、肾组织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5);缬沙坦组大鼠收缩压、舒张压与MS组比较明显降低;MS组大鼠肾组织NO含量以及SOD活性下降,经黄芪干预后较MS明显增高;黄芪治疗后较MS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MS组肾组织中ACE和AT1R的表达明显升高,而ACE2和Mas受体的表达降低(均P<0.05);与MS组比较,MS+黄芪组肾组织中Mas受体的表达升高较显著,而MS+缬沙坦组AT1R的表达降低更明显(均P<0.05)。结论:黄芪可以提高肾脏组织Mas的表达,降低ACE表达,改变肾脏局部的AngⅡ,MDA,NO和SOD水平,从而对早期受损伤的肾组织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替米沙坦治疗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循证医学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其检索策略.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相关的临床对照研究,计算机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0年9月;同时辅助其他检索...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5例)、氟伐他汀治疗组(1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月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IL-18炎症因子的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血清IL-18水平,作用较氟伐他汀显著。  相似文献   
5.
背景: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是心肌细胞胞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是心肌损伤的标志蛋白。 目的:归纳总结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结构及功能、代谢动力学、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在心脏外科的应用。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3-01/2010-12 PubMed数据及维普数据库与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的生物学结构及功能有关的文献,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及临床上应用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creatine kinaseisoenzym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中文检索词为“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根据纳入标准保留62篇进行论述。 结果与结论: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较特异的存在于心肌细胞质内;正常人的血浆中不含有或含有少量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在心肌受损后能快速释放。心脏型脂肪结合蛋白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鉴别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以较早快速评价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心肌损伤的潜在有用指标;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升高水平可较早的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从而判断术后心功能受损的程度和与心脏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区2409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近2年兰州市区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防治此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全部资料来源于2006~2008年兰州市区呼救"120"急救电话,经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急性中毒患者.经"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和院前急救病历录入统计的急性中毒患者年龄、性别、死亡分布以及中毒种类、中毒原因、中毒途径等资料,分析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意义.结果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共接受呼救并救治急性中毒患者2409例,男女比为2.1:1,男性多于女性.按年龄段分为6组,高发年龄段在30~39.岁短(32.00%)、20-29岁组(28.97%)和40~49岁组(20.96%).中毒类型主要是酒精中毒(58.03%)、一氧化碳中毒(20.67%)、药物中毒(9.30%)、其他(5.89%)、农药中毒(4.57%).院前病死率中酒精中毒最高(43.75%),其次是一氧化碳中毒(34.38%).在中毒原因中误服过量占36.99%,意外占31.05%,自杀占25.03%.中毒途径以口服为主(77.36%),其次为吸入(21.30%).结论患者年龄分布以青、中年占绝大多数.所统计7种类型急性中毒中酒精中毒居首位.性别、死亡分布男性急性酒精中毒院前病死率最高,一氧化碳中毒次之.安眠类药物是自杀行为者选择的常见药物.农药中毒主要发生于城市周边农村.其中女性较多.  相似文献   
7.
8.
背景:非体外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外科学方法,但目前尚无二者对高危冠心病患者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非体外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对高危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8期),并辅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时间为1993年1月至2012年6月。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研究。由2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最后将提取的资料用RevMan 5.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6个研究包括2个随机对照试验与14个观察性研究;共6 441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2 948例患者,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3 493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比较,在围手术期脑卒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再发心肌梗死、呼吸功能不全与死亡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在房颤、急性肾功能损伤、伤口感染及二次开胸率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在围手术期方面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相比,对高危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创伤少,手术死亡率低,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但是由于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且大多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因此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不能取代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具体疗效与中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通过更高质量、大样本量、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及长期的观察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25992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兰州院外急救多发病种及发病时段等特征。方法分析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兰州市呼叫“120”并实施院外救治的25992例城市及周边地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992例患者中男15855例,女10137例,男:女1.56:1;年龄分布≥60岁37.51%,40~59岁29.48%,20—39岁28.98%,〈20岁4.03%。前三位疾病类型为创伤(30.85%)、神经系统疾病(16.31%)和循环系统(13.36%)。院外病死率在以下疾病类型较高:肿瘤(8.77%),其他(死因不明及转院、出院回家途中死亡患者)(6.46%)、循环系统疾病(4.95%),呼吸系统疾病(4.37%)。总的发病时段呈0~6时和18~24时两个高峰时段,各时段内发病数呈逐渐增多趋势。消化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0~6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类系统疾病0~6时发病低于其他时段,其他时段差异不明显;肿瘤类疾病6-12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中毒、创伤、理化外因、儿科类疾病18—24时发病高于其他时段。结论城市及周边地区人群中呼叫“120”的急性危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1.56:1;青中年人群占大多数(58.46%)。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居发病类型前三位。呼叫“120”的患者人数呈现早、晚两个高峰时段。不同类型的疾病高发时段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探讨黄芪对高血压病(EH)合并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的早期心肾保护作用。将226例18岁以上的EH合并MetS且无明显靶器官受损临床表现的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黄芪1组和黄芪2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黄芪1组加用黄芪浸膏胶囊10 g·d~(-1),黄芪2组加用黄芪浸膏胶囊5 g·d~(-1)。应用彩色超声心动仪,经M型、二维及组织多普勒测定等方法评价心脏解剖结构、收缩功能及心脏舒张功能;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评价尿微量白蛋白(MAU),同时计算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 GFR),随访12个月。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并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注册,所有患者均行知情同意。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的代谢指标治疗前后及组间疗效无明显的差异;3组患者的收缩末期容量(ESV)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加用黄芪治疗后患者的二尖瓣血流速度(Vp)得到了一定的改善(P0.05),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黄芪对降低MAU有显著作用(P0.05),且黄芪1组较对照组和黄芪2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黄芪联合内科常规治疗与单纯内科常规治疗相比,有改善EH合并MetS患者心脏结构及收缩舒张功能,并减少MAU水平的趋势,且高剂量黄芪的心肾早期保护作用优于低剂量黄芪。但尚需长时间治疗疗效的观察,以进一步证实黄芪对EH合并MetS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