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济源市群体性并殖吸虫病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我省并殖吸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使用ELISA方法对被调查者血液进行并殖吸虫IgG抗体检测,使用改良加藤法和消化沉淀法分别对粪便和痰液样本进行并殖吸虫虫卵检测。使用双筛水沉法检测疫源地中间宿主(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使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1.56%的师生因感染并殖吸虫而患病,老师并殖吸虫病发病率高于学生(χ~2=13.870, P0.001),吃生的或烤的溪蟹的师生并殖吸虫病患病率(55.56%)要远高于未食用溪蟹的师生(2.86%)(χ~2=16.995,P0.001),且相关性很强(RR=19.44)。病例以肺部临床表现为主,多数病例(77.8%,7/9)潜伏期在并殖吸虫病一般潜伏期之内,从1例患者的血痰中发现了并殖吸虫虫卵;疫源地54.55%的第二中间宿主中检出斯氏并殖吸虫囊蚴。结论这是一起因生食半生食溪蟹而致的群体性并殖吸虫病感染事件,当地人群有较高感染风险,并殖吸虫病应纳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该学校学生蛲虫病感染情况和蛲虫病感染相关的日常行为习惯,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在郑州市某小学旁的社区门诊设立为期3天的蛲虫病免费检测点,通过宣传单和校讯通等宣传方式,鼓励该校学生主动到检测点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进行蛲虫感染筛查,并要求所有3-6年级学生填写日常卫生习惯相关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结果该校学生共计739人,其中372人主动参与肛拭检测,主动检测率50.34%,1年级学生主动检测率最高81.10%(103/127),6年级最低24.39%(30/123),主动检测率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χ~2=141.56,P0.01)。总蛲虫感染率2.42%(9/372),其中男生感染率1.44%(3/208),女生感染率3.66%(6/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5,P0.05)。问卷调查显示:20.72%(92/444)的学生平时只用清水洗手;吃零食前、三餐前和排便后每次都洗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8.87%(217/444)、61.94%(275/444)和70.05%(311/444);有咬手指甲习惯的学生比例为40.54%(180/444);有单独供自己使用的毛巾的学生比例为67.79%(301/444);经常或偶尔喝生水的学生比例为29.50%(131/444);最近一年吃过打虫药的学生比例为23.42%(104/444)。结论易于蛲虫传播的不良习惯还普遍存在于该校学生中,应继续加强卫生宣教和监测,以防止蛲虫病在学校等人群聚集性场所造成传播。  相似文献   
3.
研究壁虎对肝癌干细胞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采用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肿瘤球培养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干性;Western blot检测Wnt通路及干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相互作用蛋白;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肝癌细胞的干性。结果显示,壁虎对Huh7细胞的IC_(50)为(0.750±0.112)g·mL~(-1),其对Hep3B细胞的IC_(50)为(0.454±0.039)g·mL~(-1)。壁虎处理的肝癌细胞培养形成的肿瘤球的数目和大小均缩小(P0.05),CD44,CD133阳性的肝癌细胞比例减少(P0.05)。守宫处理肝癌细胞后,β-catenin,CD44,c-Myc,CCND1,Sox2,Oct4,Nanog,ABCG2等表达均下调。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壁虎能抑制LRP6与Frizzled6的相互作用。表明,壁虎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肿瘤球的形成及肿瘤干细胞的比例,其通过靶向LRP6,阻止LRP6与Frizzled6复合物的形成而抑制Wn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一套系统的针灸治疗脑卒中的方法。方法:检索参考相关文献,并对临床实验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脑卒中的针刺治疗分为3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无意识障碍,体质尚可,应及早配和针灸治疗,宜体针弱刺激。脑出血患者针刺介入时机相对脑梗死延后。恢复期阶段对肢体功能恢复及一些并发症最适宜针灸治疗。应先促使休克的脊中枢恢复其对下级神经元的控制功能,及时恢复脊髓反射弧重建。此时以梅花针叩刺督脉及背俞穴并加运动头针、体针对症治疗。对于失语、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运用运动头针及时对症治疗。后遗症期以功能锻炼为主,减少针灸次数,间断治疗。结论:脑卒中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治疗中,应采用将各种针法优化组合的临床方案,这样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310万例,年死亡人数220万;心脑血管疾病年死亡300多万;高血压患者2.6亿;糖尿病患者超1亿。每个数据背后都伴随着对精准医疗和检验的热切需求[1]。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作为有别于医院检验科的卫生检测服务提供方,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发展迅速,其在精准医疗中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套系统的针灸治疗脑卒中的方法,方法:检索参考相关文献,并对临床实验中的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脑卒中的针刺治疗分为3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无意识障碍,体质尚可,应及早配和针灸治疗,宜体针弱刺激。脑出血患者针刺介入时机相对脑梗死延后。恢复期阶段对肢体功能恢复及一些并发症最适宜针灸治疗。应先促使休克的脊中枢恢复其对下级神经元的控制功能,及时恢复脊髓反射弧重建。此时以梅花针叩刺督脉及背俞穴并加运动头针、体针对症治疗。对于失语、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运用运动头针及时对症治疗,后遗症期以功能锻炼为主,减少针灸次数,间断治疗。结论:脑卒中患者住不同阶段的治疗中,应果用将各种针法优化组合的临床方案,这样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求促使糖尿病足患者早日康复的方法,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糖尿病足患者共162例,治疗组116例,外用三黄纱条,对照组46例,外用庆大霉素纱条或盐水纱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认识,并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转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3例ET转AML患者在转变前后进行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JAK2 V617F基因检测及转变后进行免疫学检测,比较转变前、后的特点,以及临床特征、诊治经过。结果:例1患者诊断ET 5年后转化为AML-M2a,患者放弃治疗出院;例2患者诊断ET 6年后转化为AML,化疗1个疗程后骨髓部分缓解,后血小板持续上升达702×10^9/L,呈ET骨髓象,1年后AML复发,再行化疗未缓解;例3患者诊断ET 7年后转化为AML-M6a,患者放弃治疗出院。3例ET转化为AML的形态学异形性较初诊急性白血病更明显,单纯依靠形态学均未能准确分型,结合免疫学检测后才能较准确分型。例1和例2 ET患者转变前、后JAK2 V617F基因均阳性,例3患者ET时期阳性,转AML后阴性。例1患者ET转化AML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复杂染色体核型,而例2和例3患者均显示为正常核型。结论:ET转化的AML形态学异形性较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更显著,需结合免疫学检测才能较准确分型;ET转化为AML可能未涉及JAK2 V617F基因突变,可能与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出现相关;ET转化的AML病情凶险,化疗疗效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三黄生肌纱条外用配合清利活血通络方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及对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9例,治疗组用黄连纱条外用于溃疡面,配合清利活血通络汤内服治疗,对照组用凡士林纱条外用,配合甲钴胺内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血浆Hs-CRP及Hcy含量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中Hs-CRP、Hcy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Hs-CRP下降幅度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黄生肌纱条外用配合清利活血通络方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并且能明显降低血浆Hs-CRP、Hcy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香菇多糖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1994-2015年公开报道的22篇关于香菇多糖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案例报道进行分析。结果香菇多糖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可涉及多种器官,亦可导致全身系统损害。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剂量、溶媒等因素有关。结论使用香菇多糖注射液时应注意对特殊人群的监护、严格按照说明书给药、加强用药教育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