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粉刺性乳痈是指发生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的乳房慢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症状较轻.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目前,西医手术切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有较好的疗效,其治疗的关键为有效定位病变范围、针对不同分期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有效放置引流管及合理应用抗生素[1].但手术损伤大且常导致乳房生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及不同程度的畸形或缺如,给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2].而中医学发挥其优势,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的治疗方法对乳房伤害小、复发少,患者更易接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采用围刺加灸法治疗该病,效果较好.现选取典型病案1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泰山白首乌根际土壤真菌分离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从泰山白首乌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优良真菌菌株,并从中分离鉴定具有抗菌活性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采用梯度 稀释平板划线法,从泰山白首乌根际泥样中分离真菌;以活性为导向,采用正/反相硅胶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次级代谢产物进 行单体化合物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确证活性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采集的3个样品中共分离得到83株真菌,其 中筛选获得具有抑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活性的菌株7株,并从黑曲霉SDFMU-45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两个萘并吡喃 酮类化合物 rubrofusarin B(1)和fonsecin B(2)。结论 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 菌株的MIC值分别为250和187μg/mL,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2.89和620μg/m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TMD)患者共12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体外冲击波(ESWT)组、肌肉能量技术(MET)组和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ESWT+MET)组4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和MET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ESWT每周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最大张口度(MMO)、压力疼痛阈值(PPT)、疼痛情况(VAS)和下颌功能损害问卷(MFIQ)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MMO、PPT、VAS及MF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MMO及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高于常规组(P<0.05),ESWT+MET组高于ESWT组和MET组(P<0.05);MET组的MMO较ESWT组增加(P<0.05),ESWT组的PPT较MET组增加(P<0.05)。4组VAS及M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低于常规组(P<0.05),ESWT+MET组低于ESWT组和MET组(P<0.05);ESWT组VAS评分较MET组下降(P<0.05),MFIQ评分ESWT组与ME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能量技术均能有效改善TMD患者的最大张口度、疼痛情况及下颌功能,但是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能量技术的联合效果优于单一的体外冲击波或肌肉能量技术,临床上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用于治疗TMD。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5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患者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80例UI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5A模式的护理干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入院24 h内)、干预后(出院前24 h及出院3个月)的自我效能、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并记录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观察组GESE评分、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干预后2组患者的SDS评分、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5A模式的护理干预能提高UIA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焦虑情绪;但对改善抑郁情绪,降低术后并发症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远程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71例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MT联合远程康复,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出院后4、8周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评定量表(STEF)、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评分均优于出院前24 h(P0.05);对照组出院后4、8周STEF、MAS及BI评分均优于出院前24 h(P0.05),但上肢FMA评分较出院前24 h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出院后4、8周上肢FMA、STEF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联合远程康复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但手部痉挛改善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建库至2019年9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双重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460例患者。结果发现,与常规护理或单一任务训练相比,步长[MD=2.16,95%CI(0.61, 3.71),P=0.006];步频[MD=5.68, 95%CI(1.86, 9.50),P=0.004];步幅[MD=7.13,95%CI(4.86, 9.41),P<0.001];平衡功能[MD=3.79,95%CI(0.04, 7.54),P=0.05];10 m步行测试(10MWT)[MD=-2.06, 95% CI(-3.38,-0.74), P=0.002];下肢Fugl-Meyer运动评分[MD=0.77,95%CI(-1.02,2.56),P=0.40]。 结论 双重任务训练较单一任务训练或常规护理,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长、步频、步幅、步行能力,降低其跌倒的风险;但对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