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7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57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255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74篇
  1篇
中国医学   11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靛蓝(indigo, IDG)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致人巨噬细胞(THP-1来源)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 建立LPS诱导THP-1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分别用0.4、4、40μmol/L的靛蓝作用于THP-1细胞炎症损伤模型1 h,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白介素(IL)-1β、IL-6、IL-8、IL-23p19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的mRNA表达的变化;ELISA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6、IL-8、IL-23p19和TNF-α的含量差异。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 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 HO-1)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靛蓝能够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细胞IL-1β、IL-6、IL-8、IL-23p19和TNF-α的转录水平(P<0.05)以及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6、IL-8、IL-23p19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盆筋膜的结构、范围及其与直肠固有筋膜的层次关系。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对由广东药科大学生命与生物制药学院人体解剖与胚胎学系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2具(男性5具、女性7具)骨盆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并对Denonvilliers筋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合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0例直肠癌病人(男性10例、女性10例)的盆腔磁共振图像和手术视频进行解剖学印证。结果 12具骨盆大体标本显示,盆筋膜与Gerota筋膜相延续,部分纤维于S4水平构成直肠骶骨筋膜,向下与直肠固有筋膜融合终止于联合纵肌;部分纤维与后方骶前筋膜融合构成肛提肌上筋膜及肌间纤维。Denonvilliers筋膜在盆腔前外侧约2点、10点处与盆筋膜相延续构成完整筒状结构,包绕内层由直肠固有筋膜封套的直肠系膜;除“侧韧带”处有盆腔自主神经直肠支、淋巴管、直肠中动脉相连外,两层筋膜形成完整的双筒状结构,横断面呈同心圆状。除直肠支进入直肠固有筋膜外,盆腔自主神经主要分支均位于盆筋膜内层及Denonvilliers筋膜以外,沿直肠固有筋膜轮廓游离能够避免损伤盆腔自主神经。在7具女性骨盆标本中均能见到菲薄的Denonvilliers筋膜结构。直肠癌病人的横断面磁共振图像能够看到直肠固有筋膜与外侧盆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的轮廓和间隙,手术视频资料也可见到完整盆壁筋膜和Denonvilliers筋膜的轮廓。结论 直肠癌手术中,在盆筋膜、Denonvilliers筋膜与直肠固有筋膜两层结构的间隙进行分离,并保持两层筋膜的完整性,对于保证肿瘤根治性和保护排尿及性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对东莞市黄江镇明代古墓出土的一具遗骸进行人类学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根据遗骸长骨的长度、牙齿磨耗程度及其它相关骨性标志等特征,按吴汝康等的人体测量方法,对其身高、年龄、性别等进行鉴定;并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对该遗骸进行塑化保存。结果该遗骸身高为167~170 cm,年龄在36~40岁的男性。经塑化保存半年来效果良好。结论遗骸的鉴定和塑化保存对研究古人类学和保护文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2012年8月29日1例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男,58岁,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半年.经胃镜和活检病理诊断为颈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化疗3周期后,分期从T3N1M0降为T2N0M0,行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术:腹腔镜下用超声刀游离胃、下段食管和膈食管裂孔,利用腔镜切割缝合器制成管状胃.同时,经颈部游离食管和清理颈部各组淋巴结.腹部悬吊,腹腔镜辅助食管内翻拔脱后,将管状胃牵至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手术时间2 h 50 min.术中出血量约210 ml.术后第7天进清流食,逐渐加量.术后第12天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声嘶等并发症.术后病理:颈部各组淋巴结15枚,未见癌转移.术后3个月,酸反流4~6次/d,多在夜间.  相似文献   
8.
重型病毒性肝炎62例治疗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我院 2 0 0 0 - 0 1~ 2 0 0 4 - 0 1重型病毒性肝炎 (SVH) 6 2例治疗及预后的有关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男 4 6例 ,女 1 6例 ,年龄 1 4~ 6 8岁 ,平均 4 0 .3岁。符合 1 995年第 5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 ] 。入院后均给予促肝细胞再生、免疫调节、防治并发症、支持等综合治疗。1 .2 方法 根据患者预后不同 ,分为存活组 2 8例 ,死亡组 4 3例 ,分别观察临床分型、病原学类型、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血清总胆红素 (TBil)、胆固醇 (Ch)、甘油三酯 (TG)、周围血象等 ,分析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神经束衣炎为首发表现的肺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神经束衣炎为首发表现的肺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36岁男性,出现多发性单神经炎以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同时出现严重的肺部病变。抗神经节苷酯2(GM2)IgM抗体增高。神经传导速度证实存在广泛感觉、运动神经病。血清GM2 IgM抗体显著升高。对此患者进行神经活检以及肺组织活检。腓肠神经活检证实显著的神经束衣炎伴随大量神经纤维丢失。肺组织活检为非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结论本病例首次证实神经束衣炎可以出现在肺非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运动、感觉神经均可受累。GM2 IgM抗体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对体外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将培养至第7天的神经元分为空白对照组,丙烯酰胺不同浓度组。染毒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各组皮质神经元的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皮质神经元核形态的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各剂量ACR组的神经元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降低,并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CR可造成皮质神经元突起萎缩,胞体肿胀,并可以诱导皮质神经元发生核固缩、碎裂,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毒性作用加重。结论:ACR可对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产生毒性损伤作用。它能抑制皮质神经元的存活,诱导神经元形态结构的改变、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