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体颅骨瓣离体保存后再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科自1994年4月至2002年1月间对86例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病人的颅骨瓣采取离体保存,待脑水肿、脑肿胀消退减压窗张力正常后再行自体颅骨瓣原位再植修补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并发脑脓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后的感染性并发症种类很多,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败血症等,是急性脑梗塞的常见死亡原因.作者认为脑脓肿也是脑梗塞后感染性并发症之一,称之为脑梗塞后脑脓肿.本文报道脑梗塞后脑脓肿患者1例,有关脑梗塞后并发脑脓肿国内报道甚少,Stroke杂志1995年曾报道两例亚急性期脑梗塞继发脑脓肿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内病变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颅内肿瘤和血管性病变患者,经术前MRI薄层扫描(1mm/层)或CT薄层扫描(1mm/层)检查,将影像数据输入Stryker导航系统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头皮、病灶、重要功能区及标志点),靶点设定,手术切口人路设计,精确定位微小病灶位置,术中神经导航引导下确定病灶位置及范围,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变,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评价。结果应用神经导航对颅内病变、重要结构定位准确,定位误差均在3mm以内。32例手术导航下寻找病变成功率达100%,病变全切除率达90%,同时未发生严重神经功能损害。结论神经导航系统能提供精确的术前手术人路设计和术中实时导向,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7基因( EGFL7)、微血管密度(MVD)、磷酸化局部黏着斑激酶( FAKpY397)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胶质瘤EGFL7与FAKpY397及MVD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6例脑胶质瘤和8例脑外伤内减压脑组织中EGFL7、FAKpY397的表达,用CD34标记计数MVD.结果 EGFL7在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5,P<0.01);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EGFL7的表达也明显增强( χ2=26.24,P<0.01).FAKpY397在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和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P<0.05);随着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FAKpY397的阳性表达率相应增高(χ2 =6.71,P<0.01).正常脑组织MVD为(15±4)/HP,Ⅰ~Ⅱ级和Ⅲ~Ⅳ脑胶质瘤中MVD分别为(27 ±3)/HP和(60 ±4)/HP,MVD计数在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级脑胶质瘤的MVD计数明显高于Ⅰ、Ⅱ级(P<0.01).EGFL7与FAKpY397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14,P<0.01);EGFL7阳性组与阴性组的MVD分别为(56±4)/HP和(25 ±3)/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P<0.01).结论 EGFL7表达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MVD及FAKpY397均有良好的正相关性,提示EGFL7基因不仅在脑胶质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可能直接参与了脑胶质瘤的发生、侵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侧裂区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外侧裂区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外侧裂区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为主,可伴有癫痫或对侧肢体无力.经翼点或扩大翼点人路行显微手术切除术,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0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外侧裂区脑胶质瘤手术治疗可选择翼点入路;熟练掌握侧裂区解剖知识,术中注意保护侧裂动、静脉及重要功能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需求,制备眼部局部给药的小粒径载环孢素A缓释微球,并进行体外释放考察。方法: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采用静电液滴工艺,通过向制备体系添加表面活性剂,制备小粒径载环孢素A微球,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动态透析法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所制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12.4±0.8)μm,包封率为(82.8±1.8)%,载药量为(50.1±1.2)%,体外释放行为用Higuchi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结论:采用静电液滴工艺,通过减小制备体系的表面张力,制备了球形度优良、粒径小、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的载环孢素A的壳聚糖-海藻酸盐缓释微球,所得制剂的体外释药规律服从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锁孔入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8例,其中三叉神经根人脑干区有明显血管压迫123例,难以明确责任血管5例.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32个月.治愈102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复发4例,经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愈2例.术后出现周围性面瘫3例,同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痊愈,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疝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对1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5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1例,中残3例;死亡率38.46%。结论本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急,病死率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相应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前额底脑挫裂伤的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前额底脑挫裂伤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前额底脑挫裂伤并施行手术的病例。结果入院即行手术(含24h内)14例为A组;初期保守治疗,24h后手术24例为B组。入院时GCS:A组平均6.5分,B组平均13分。随访半年并根据GOS判定:A组康复良好8例(57.1%),中度残废3例(24.1%),重度残废2例(14.3%),死亡1例(7.1%);B组康复良好8例(33.3%),中度残废5例(20.8%),重度残废7例(29.2%),死亡4例(16.7%)。入院时A组GCS普遍低于B组,COS结果A组良好率高于B组,A组重残率、死亡率低于B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额底脑挫裂伤早期(24h以内)明确手术指征,筛选出可能恶化的病例并及时手术对改善前额叶底脑挫裂伤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术后单纯尿崩症的发生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鞍区肿瘤病人术后并发单纯性尿崩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结果 术后尿崩呈暂时型48例(90.5%),三相型3例(5.7%),持续型2例(3.8%).因严重尿崩死亡1例(1.9%).余病人随访6个月,尿崩症痊愈48例(90.5%),永久性尿崩4例(7.6%).结论 尿崩症的发生类型与手术方式、肿瘤大小等相关.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术后严密监测尿量和血电解质,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处理尿崩症的关键,其可以有效降低手术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