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兰阴性杆菌中质粒ampC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革兰阴性杆菌的质粒ampC基因。 方法 通过热裂解获得DNA模板 ,用 6组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区分PCR产物。结果  2 0 0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有 6株为质粒ampC基因阳性。 结论 用多重PCR技术能简单、快速地检测革兰阴性杆菌质粒ampC基因 ,且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2.
4株AmpC启动子和衰减子突变大肠埃希菌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启动子和衰减子突变与大肠埃希菌高产AmpC酶的关系.方法用琼脂稀释法、双纸片法、三相试验、等电聚焦电泳(IEF)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耐药机制,并对其AmpC的启动子和衰减子直接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衰减子的发夹状二级结构用DNASIS软件分析.结果琼脂稀释法、双纸片法、三相试验、IEF和PCR证明这4株菌都产染色体AmpC酶,基因序列分析提示它们在启动子和衰减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变,同时还观察到其中一株菌的衰减子的G-C发夹状二级结构由于突变导致△G 7.6 kcal/mol的变化.结论大肠埃希菌AmpC酶的表达同时受到启动子和衰减子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确定编码AmpC酶DHA 1型基因是存在于整合子还是质粒上 ,来探讨此类AmpC酶的播散方式。方法 分别提取细菌的染色体DNA和质粒DNA通过斑点杂交的方式 ,并将整合子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测序 ,来确定编码AmpC酶DHA 1型基因存在的位置。 结果  2株阴沟肠杆菌的斑点杂交试验均在质粒DNA中发现AmpC酶DHA 1型基因 ,而染色体DNA和整合子片断中未找到相关基因。 结论 这 2株阴沟肠杆菌的AmpC酶DHA 1型的基因均存在于质粒上 ,说明他们的AmpC酶是通过质粒的转移而散播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脉冲微波促进延滞伤口愈合作用,并初探其作用机制。方法56例伤口治疗前常规细菌培养,其中37例局部脉冲微波照射,19例对照组局部换药。观察两组治疗后伤口缩小率,并观察体外脉冲微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色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用远红外热图仪测定微波治疗后伤口及周围皮肤的平均远红外温度变化。结果微波组伤口缩小率(72.46±8.05)%,对照组伤口缩小率(31.94±8.62)%,P<0.05。一次脉冲微波照对以上3种菌菌落数无显著影响,P>0.05。两个疗程治疗后,伤口及周围平均远红外温度显著增高,P<0.01。结论脉冲微波有促进延滞伤口愈合的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能是其主要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5.
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的流行分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了解我院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的流行分布及其基因型特征。方法 对1935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进行了AmpC酶纸片扩散法筛选试验(头孢西丁≤18),对筛选阳性株分别进行三维试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等电聚焦电泳(IEF)、接合试验、PCR及测序,以确定表型及基因型。结果 1935株细菌中,纸片筛选、三维试验、多重PCR的阳性数分别为327、85、54株;13株产CIT群质粒AmpC酶细菌有4株接合试验阳性;IEF证实这4株细菌均产生等电点为9.0、可以被氯唑西林抑制而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β-内酰胺酶。结论 我院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中质粒AmpC酶的阳性率为2.79%(54/1935)。基因型为DHA群和CIT群2类。  相似文献   
6.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连续分离到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并检测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的敏感性并进行表型分析;通过重复序列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ep-PCR)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型;使用亚胺培南EDTA(乙二胺四乙酸)酶抑制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生金属酶,同时用PCR检测OprD、IMP、VIM基因。结果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2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9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并且都至少对5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rep-PCR电泳结果显示19株耐药株基因表型基本一致,并且与敏感株有明显区别;亚胺培南-EDTA双纸片法筛得5株产金属酶(MBL)的铜绿假单胞菌;用特异性OprD、IMP、VIM引物扩增相应基因时,检测到1株发生OprD缺失,23株都未检测到blaIMP及blaVIM。结论ICU中19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来自同一克隆;其中1株发生OprD缺失突变,5株金属酶筛选试验阳性,但需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上海3所医院分离的MRSA分布现状,以确定在这些医院内是否存在MRSA流行。方法用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mecA基因扩增等方法检测MRSA,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法对所分离的112株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RAPD法将检测菌株分为4个型别(A~D型),其中RAPDC型是上述2所医院的惟一流行菌株,B型和C型存在于另1所医院。结论在上述3所医院内存在相对单一的MRSA流行株。  相似文献   
8.
梅毒实验室诊断目前主要依靠血清学试验,国内大部分实验室开展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试验主要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为主.而近20年快速发展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但在梅毒的实验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较少.为此,我们与本市3家实验室,对CLI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进行了比对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三种AmpC酶表型检测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伟伟  蒋燕群 《检验医学》2010,25(2):122-125
目的对革兰阴性菌产AmpC酶的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并寻找一种适合临床常规应用的AmpC酶检测方法。方法对39株耐头孢西丁的革兰阴性菌同时进行改良Hodge试验、三维试验、氯唑西林(CLO)双纸片协同试验和ampC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比较4种方法的结果。结果39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改良Hodge试验、三维试验和CLO双纸片协同试验检出产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38.5%、43.6%和28.2%,3种方法AmpC酶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R结果比较,改良Hodge试验特异性为87%,敏感性为75%;三维试验的特异性为78%,敏感性为75%;CLO双纸片协同试验特异性为87%,敏感性为50%。PCR显示ampC基因阳性率为41%(16/39),对16株阳性菌进行ampC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基因数据库内相应的ampC核酸序列比对发现,同源性均在98%~100%之间。结论改良Hodge试验可作为一种操作快速、简便的筛选试验检测革兰阴性菌产AmpC酶的情况,而CLO双纸片协同试验可作为一种操作简便的排除产AmpC酶试验应用于实验室,但在准确性上低于改良Hodge试验。  相似文献   
10.
用改进的PAb-IEM 技术对婴幼儿秋季腹泻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10例正常婴幼儿为阴性,33例腹泻婴幼儿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15例(其中1例同时检出小圆病毒颗粒),阳性率为45.5%,与ELISA 法检出率完全一致(符合率100%)。1例成人腹泻用此法也获得阳性结果,提示PAb-IEM 法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及成人轮状病毒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