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工人。因左上腹阵发性疼痛24天,左上腹肿块4天,于1997年1月29日人院。患者于入院前24天开始出现左上胶阵发性钝痛,不放射可忍受,伴乏力纳减,畏寒、发热(体温未测)。4天前症状加重,伴腹胀,气促,自觉左上腹有一拳头大小的肿块。消瘦明显。1997年1月11日B超检查报告脾内血肿,左侧胸腔少量积液,CT报告巨脾伴脾内散在低密度灶。起病以来,无咽痛、咳嗽,无尿频、尿急或关节酸痛,亦无皮疹、出血点等。既往史无特殊,无外伤史。查体:体温37.2C、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钟,血压15/11.5kPa。皮肤、巩…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甲磺酸加贝酯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效果及其对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的影响。 方法将60例SAP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CB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比较2组疗效、临床治疗情况、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sTNFR)、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胃肠减压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NF-α、sTNFR、NF-κB、IL-6、IL-8均呈降低趋势,观察组TNF-α、sTNFR、NF-κB、IL-6、IL-8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AP患者在CBP治疗基础上联合甲磺酸加贝酯或可取得更佳症状缓解获益,对炎症“瀑布效应”相关因子的改善更显著,且未显著增加并发症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erum-ascites albumin gradient,SAAG)与门脉高压的关系,评价SAAG对预测门脉高压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价值.方法 测定2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SAAG值并行胃镜检查以了解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11 g/L为界将29例患者分为高SAAG组及低SAAG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AA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之间的关系.29例患者中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8例,非出血者21例,测定两组患者的SAAG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26例高SAAG患者中17例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3例低SAAG患者均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SAAG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存在正相关关系(r=0.40,P<0.05;r=0.84,P<0.01);8例出血组患者其SAAG值为(24.24±7.18)g/L,21例非出血组患者其SAAG值为(18.27±6.06)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SAAG与门脉压力密切相关且对预测门脉相关性食管-胃底静脉出血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门诊慢性便秘患者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慢性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全面评估慢性便秘患者的症状学、发病诱因、既往治疗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可更好地指导治疗。目的:探讨北京地区慢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统计2007年3~5月北京地区10家医院门诊患者中的慢性便秘患者,并对561例慢性便秘患者行问卷调查,包括治疗、症状谱、心理学等方面。结果:研究期间内10家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总人次73 923人次,慢性便秘患者共3009例次(4.1%),其中重度便秘患者649例次(21.6%)。561例慢性便秘患者中,25.1%的患者发病有一定诱因。62.2%的患者不完全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通便药。排便费力为最常见(74.8%)和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61.2%)。27.5%的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41.2%合并消化不良症状。52.7%的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结论:消化内科门诊中慢性便秘和重度便秘患者较多,排便费力是最常见、最令患者痛苦的症状,合并胃食管反流和(或)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患者易有焦虑和(或)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清脂康胰联针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经知情同意,将120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穴位组和对照组,穴位组90例用清脂康胰联针(复方丹参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板兰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穴位注射。对照组30例不使用清脂康胰联针穴位注射。2组患者均给予血脂康胶囊、益肝灵片、维生素E、二甲双胍片等药物治疗。结果穴位组治愈84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5例,有效6例,无效19例。穴位组治愈率93.3%,总有效率97.8%,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16.2%,总有效率36.25%)(P<0.01)。2组患者经过4个月治疗后,穴位组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WC)、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心性肥胖、血脂、血压、脂肪肝治疗后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穴位组各时间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值治疗后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组OGTT 0 min胰岛素值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组30 min胰岛素值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组60、120 min胰岛素值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穴位组ΔI30/ΔG30、B细胞功能指数(HOMAB)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穴位组B细胞功能指数(MBCI)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清脂康胰联针穴位注射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祛脂降糖等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28岁,因“反复上腹痛3月”于2003年1月8日就诊。患者3月前无诱因间断上腹痛,以左中上腹为主,阵发性,偶有夜间痛,呈钝痛,一直未服药。查体全身未及浅表肿大淋巴结,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分,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WBC5.2×109/L,Hb128g/L,PLT118×109/L,HBSAg(-),抗HCV(-)。肝功能正常。胸正位片未见异常。胃镜报告:胃体窦小弯侧前壁、大弯侧均散在不规则浅溃疡约0.2~0.4×0.3~0.5cm,附有白苔,质地软,弹性尚好。送检灰白色帽针头大粘膜6块,病理提示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嗜银染色HP(+++),经免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断、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1月~2006年12月共8例胃MALT淋巴瘤,采用胃镜、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结果8例胃MALT淋巴瘤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年龄54.5岁(40~77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病理学上以低度恶性淋巴瘤多见,免疫组化标记证实全部为B细胞性淋巴瘤。经手术、化疗和根除Hp治疗,患者6例存活。结论提高对胃MALT淋巴瘤的认识,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以化疗为主,配合放疗。对幽门螺旋杆菌(Hp)的治疗可缓解胃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查房(1997年1月31日)主治医师:请实习医师报告病史。实习医师:患者,男性,52岁,工人。患者于入院前24天开始出现左上腹阵发性钝痛,可忍,无放射痛,伴乏力纳减,畏寒,发热(体温未测)。4天前症状加重,伴腹胀,气促,自觉左上腹有拳头大小的肿...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常伴肝内胆管狭窄 ,尤其是Ⅲ级以上的肝内胆管 ,这是肝内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报道甚多 ,但对肝内胆管狭窄的处理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从1994年4月至1999年12月对60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伴狭窄者行段或亚段肝切除术 ,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0例 ,男29例 ,女31例 ;年龄16~85岁 ,平均50.2岁。反复右上腹疼痛51例 ,发热30例 ,黄疸10例。肝功能异常40例 ,糖类抗原19-9明显异常者4例。有胆道手术史15例。2.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