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转染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的骨髓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人全长cDNA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即逆转录病毒上清液与脐血MNC体外共培养;将接种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SCID小鼠分成3组A组(观察组)经鼠尾静脉注射转染mdr1的脐血MNC2×106/只,共2次;B、C两对照组小鼠以同样剂量、方法分别注射未转染mdr1的脐血MNC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3组白血病SCID小鼠在每周递增高三尖杉酯碱剂量化疗下,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瘤细胞阳性率、组织病理和HL60细胞表面抗原(CD33)等观察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对抗癌药物的耐受性及抗肿瘤疗效。同时分别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方法和柔红霉素排出试验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和功能。结果①体外成功地将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转染率达30%左右;②用HL60细胞2×106接种于经亚致死量照射的SCID小鼠可成功制成白血病动物模型;③采用程序性移植转基因细胞方法成功建立了mdr1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模型,并可作为白血病临床前期体内评价mdr1基因保护骨髓作用;④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对高三尖杉酯碱耐受性高于正常剂量的5~6倍,外周血白细胞维持在3.0×109/L左右,外周血涂片瘤细胞降至5%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下肢血管病变(LEVD)是否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78例和非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M组)4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DPN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FBG、HbA1c、LEVD评分较DM组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SBP、DBP在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LEVD暴露发生DPN的危险性是无LEVD暴露患者的7.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PN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HbAlc、LEVD评分;2型糖尿病患者LEVD评分增高发生DPN的危险性增高,当LEVD评分>0时,发生DPN的危险性是无LEVD患者的7.4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农村地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防治哮喘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08年5月沧州地区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575例,于2011年5月-2013年10月,分阶段对患儿进行29项因素问卷调查及相关的临床体检,完成调查300例,分为哮喘组和非哮喘组。各因素与哮喘的相关性统计,采用软件SPSS 16.0,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哮喘患病率为26.33%;哮喘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X10)(OR=65.562;95%CI:21.604~198.963),一二级亲属过敏性鼻炎史(X6)(OR=8.161;95%CI:2.735~24.350),湿疹史(X3)(OR=5.538;95%CI:2.322~13.208),个人过敏史(X4)(OR=3.458;95%CI:1.529~7.823),一二级亲属哮喘史(X5)(OR=3.204;95%CI:1.330~7.721)。结论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是哮喘发生的强预测因子、一二级亲属过敏性鼻炎、哮喘史、湿疹史、个人过敏史是本地区农村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河北南部哮喘患儿发病及治疗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了2005年6月~2007年5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哮喘患儿共311例,其中男性230例,女性81例.由医生询问病史、查体,调查哮喘发病及治疗情况,包括发作诱因、发病季节、发作特点及治疗等14个因素.[结果]311例哮喘儿冬季发病的最多,夏季最少.哮喘发作时,夜间加重的占50%以上.3岁内发病的占70%以上.发病3 d内出现喘息的占74.60 %.本地区哮喘患儿漏诊率高达50%以上,多数患儿未行肺功能检查,使用峰流速仪监测病情的则更少.[结论]目前80%以上哮喘患儿发作期治疗及缓解期维持治疗存在的问题.吸入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少,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深度对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具有吸痰指征的婴幼儿2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吸痰,实验组给予喉镜直视下深部吸痰,然后比较两组患儿吸痰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吸痰后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慢呼吸和心率,提高患儿的血氧饱和度,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婴幼儿采用深部吸痰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缺氧症状,从而畅通呼吸道,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皮肤点刺试验分析过敏性鼻炎患儿的变应原,为防治和护理患儿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我科2007年1月~2009年9月门诊过敏性鼻炎患儿680例,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225例和儿童组(≥3岁)455例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本实验变应原吸入性17种,食物性9种,对照2种。结果:680例患儿总阳性率94.1%,均无不良反应;其中男患儿阳性率95.8%,女患儿阳性率90.8%,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组阳性率94.7%,儿童组阳性率93.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尘螨和室尘,主要的食物性变应原为海虾和牛奶。结论:本地过敏性鼻炎患儿发病率男高于女而年龄无差异,且尘螨、室尘是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海虾、牛奶是主要的食物性变应原。明确致敏因素,减少发病机会是过敏性鼻炎防治和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毛细支气管炎是近年来北方冬季婴幼儿最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发于2岁以下婴儿,80%以上病例在1岁以内^[1],流行面广,发病率高。其临床症状如肺炎,但喘憋更为突出。除常规治疗外,止喘雾化吸入对缓解喘憋症状及预防哮喘发生有效。本文通过测定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潮气呼吸功能来分析通气功能状况的改变以了解吸痰和雾化吸入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科室是医疗机构最基本的单位。如何充分挖掘不同经历、不同学历、不同行为方式、不同价值观取向的每位员工的潜能,成为科室的资源和财富,并运用到医疗服务的竞争中,以推动科室的发展,这就需要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为科室的员工所共同认知并付诸于行动。也就是说,科室信奉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