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百合总皂苷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调节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及侵袭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阴性对照组不进行处理,阳性对照组给予浓度为1.6μg·L-1的顺铂,百合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200,100,50 mg·L-1的百合总皂苷后继续培养48 h,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情况,同时检测VEGF受体2(VEGFR2)、Akt、磷酸化Akt(p-Akt)、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LNCaP细胞Akt蛋白变化不显著(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LNCaP细胞增殖率、侵袭数、VEGFR2、p-Akt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给予百合总皂苷干预后,LNCaP细胞增殖率、侵袭数、VEGFR2、p-Akt和Bcl-2蛋白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降低(P<0.05),凋亡率、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较阴性对照组升高(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但效果不如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百合总皂苷通过抑制VEGF/Akt信号通路,抑制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增殖和侵袭,可能是前列腺癌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烧伤及创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收治的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纯激光治疗组,每组10例。术前均对2组患者术区进行拍照存像、消毒、擦干,局部均匀涂抹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以无菌薄膜封闭保护60 min,擦去乳膏后再次消毒术区。术中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患者瘢痕部位进行扫描,根据患者增生性瘢痕厚度选定合适的机器参数,维持机器频率300 Hz及密度5%,在20~30 J调整能量参数的大小,时间间隔1 s,保证点阵矩形完全覆盖增生瘢痕,允许2次激光形成的热损伤矩阵之间存在25%面积的重叠。术后即刻冷敷创面60 min,冷敷结束至术后1周,单纯激光治疗组不外用任何药物,联合治疗组术区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外用,3次/d。术后3 d治疗部位不碰水,若出现感染情况,可以加用抗生素软膏,点状损伤创面外痂皮未掉落完全时禁止擦洗创面,禁止直接剥除痂皮,禁止术区涂抹化妆品等,避免接受阳光直射。于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进行第2次激光治疗,以2次CO2点阵激光治疗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间隔2个月待术区稳定后行疗效判断,计算2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根据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与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患者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瘢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分。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10)、90%(9/10),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0,P=0.49)。(2)对2组VSS评分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疼痛、瘙痒、柔软度及厚度评分的组内及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VSS评分中色泽评分分别为(1.9±0.7)、(1.9±0.1)、(1.8±1.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9±0.7)、(2.8±0.6)、(1.9±0.7)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143,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3,P=0.018)。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VSS评分中血管分布评分分别为(1.8±1.0)、(1.7±0.7)、(1.5±1.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6±0.5)、(2.5±0.5)、(1.7±0.8)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03,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538,P=0.129)。(3)对2组POSAS评分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厚度、粗糙度、柔软度和表面积评分的组内及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POSAS评分中色泽评分分别为(4.9±2.6)、(4.1±0.8)、(3.5±2.0)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7.6±1.1)、(6.8±1.4)、(5.4±1.8)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509,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973,P=0.008)。治疗前、第1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及第2次激光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治疗组POSAS评分中血管分布评分分别为(4.4±2.1)、(3.9±0.9)、(3.5±1.6)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6.3±1.1)、(5.7±2.0)、(4.5±1.6)分,2组在不同时相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0.118,P<0.05),2组组间不同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744,P=0.028)。 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CO2点阵激光及单独使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均效果明确,但联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改善瘢痕组织血管分布和减少局部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补片治疗食管裂孔疝(HH)术后复发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21年5月于上海长征医院甲乳疝外科行补片加固食管裂孔疝修补术15例患者的术后复发情况。HH复发的主观指标主要依据改良Visick评分系统,客观指标包括术后半年随访时的胃镜、上消化道钡餐、上腹部CT和高分辨食管测压和24 h pH监测。症状性复发者首先经影像学检查评估有无客观证据,存在症状反复但无明确解剖复发证据者,需经食管测压和24 h pH监测有无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和病理性反流,必要时结合阻抗检查评价反流与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15例患者复发时间距初次手术时间6~121个月,中位时间28个月。其中小HH(Ⅰ~Ⅱ型)4例,巨大HH(Ⅲ~Ⅳ型)11例。使用的3种类型补片的数量为4层SIS 5例,6层SIS 8例,复合补片2例。再发胃灼热、胃内容物反流等症状者10例,均为生物补片病例;以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3例(2例为复合补片)。症状与检查结果不对应者4例(26.66%)。术后上腹部CT提示HH复发2例,但无明显GERD症状反复;自述GERD症状再现,但无明确影像学HH复发证据,食管测压和pH-阻抗监测未见病理性反流2例,均有轻度焦虑。再次手术探查4例,其中合成补片1例,生物补片3例,术前评估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HH复发。切取补片所在部位活检1例(合成补片),见显著胶原蛋白沉积和包裹的合成纤维组织。 结论应用补片治疗HH术后复发,重点分析其与解剖结构改变的相关性是决定再手术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叶斌  王维  刘晟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2):1900-1902
【目的】通过对门静脉高压病人门静脉系统及其侧支循环的CT扫描,研究相关指标在预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可能预测出血的临界点。【方法】CT对门脉高压患者分组(出血组与未出血组)观察测量胃冠状静脉(vena coronaria ventriculi)直径、胃底-脾门区域内血管断面数量和总面积。计算以上指标在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预测诊断中的敏感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预测出血的临界点(cut-off points)以及约登指数(Yonden value)。【结果】胃冠状静脉直径,脾门-胃底区域血管断面数量、脾门-胃底区域血管断面总面积等指标在门脉高压致上消化道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在预测出血时其敏感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有差异。【结论】胃冠状静脉直径,脾门-胃底区域血管断面数量、脾门-胃底区域血管断面总面积可以作为CT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可能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指标,其中脾门-胃底区域血管断面总面积作为一种新的CT检测指标具有较高的预测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偏侧帕金森病恒河猴动物模型的成模率及影像、病理的对比。方法经一侧颈内动脉注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后,对实验组猴的行为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包括MRI、PET及SPECT进行检测及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注射MPTP后第5~7天逐渐出现偏侧帕金森病症状,肌注阿朴吗啡后动物向左侧快速旋转;PET检查示实验组猴右侧(患侧)18F脱氧葡萄糖平均标准摄取值较左侧明显减低,SPECT检查示多巴胺转运蛋白(DAT)显像右侧纹状体放射性摄取明显减低,二者均与对侧及给药前对比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TH免疫组化染色示右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减少。结论经一侧颈内动脉注射MPTP制作偏侧帕金森病猴模型安全、简单、成模率高,是研究帕金森病的一种理想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新生儿溶血病中FcγRa(CD32)与IgG抗体亚型的免疫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法检测样本中FcγRa的表达,常规ELISA法定量分析血清中IgG各亚型。结果患儿母亲及患儿体内H/H131的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R131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母亲表现为H/R131的血清中IgG1和IgG3的含量均显著高于H/H131(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病中母亲H/R131的表现型与血清中IgG1和IgG3的含量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升高,而急性尿潴留( acute urinary retention,AUR)是影响血清PSA升高的常见因素.因为与前列腺癌最常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是BPH,所以我们通过比较2003年7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前列腺癌伴有AUR与BPH伴有AUR患者的血清总PSA( tPSA)、fPSA/tPSA和PSA密度( PSAD)值的变化,探讨前列腺癌伴AUR时上述参数的变化规律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 DNA)含量的改变与胆囊癌的关系。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胆囊癌组织、30例胆囊癌旁组织和30例胆囊良性病变组织标本中mt DNA的含量。结果胆囊癌组织中mt DNA的平均含量为(766±143)×10~6拷贝/L,胆囊癌旁组织中mt DNA的平均含量为(343±94)×10~6拷贝/L,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中mt DNA的平均含量为(386±104)×10~6拷贝/L,胆囊癌组织中mt DNA平均含量分别高于胆囊癌旁组织(t=11.583,P<0.001)和胆囊良性病变组织(t=13.320,P<0.001)。胆囊癌组织中mt DNA含量的改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胆囊良性病变组织与胆囊癌旁组织中mt DNA的平均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3,P=0.107)。结论胆囊癌发生与mtDNA含量增加可能相关,mtDNA含量的检测是胆囊癌诊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MRI的特征性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乳腺癌淋巴结阳性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44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均术前行MR扫描,其中26例患者证实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读MRI,分析不同肿块的短径与长径之比、动态增强的特征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1)MR形态学分析乳腺肿块短径和长径之比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性(t=5.892, P<0.05);(2)早期边缘强化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t=3.966, P<0.01)。结论乳腺癌肿块短径及长径之比越大,其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越小,肿块早期边缘强化率越大,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越大,且提示预后不良。可见,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MR的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MR检查可对判断乳腺癌预后和腋窝淋巴结性质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广泛开展了与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相关的教学实验与改革,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师承教育试点班等。而学习理论是各种教学技术与手段的源头,并且是理智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基础。文章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中医知识的独特性,提出相对于传统院校教育模式,师承教育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在跟师时学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学生在跟师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背景,以及通过师傅的引导,使学生得以更好地完成对抽象性极强的中医概念的建构,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与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