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位医学专家说:吸毒是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人类灾难。可是,不少人之所以吸毒,并非为毒品本身的诱惑所吸引,而是轻信了关于吸毒“好处”的种种谬论。他们一旦吸毒,那种戒毒的心理则比一般吸毒者强烈得多,而在他们戒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防止复吸和家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受瓣区外血管携带游离皮瓣修复难愈型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感染或严重烧伤常造成慢性难愈性创面。部分难愈创面难以用随意皮瓣或带蒂皮瓣覆盖,只能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修复。然而部分创面常因创周严重的瘢痕化使其邻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筛查在诊治地震伤员中的作用。方法 对23例转至我院的汶川大地震伤员进行常规下肢深静脉血管探查,分析其声像图,对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及时进行抗凝、溶栓等处理,并追踪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3例地震伤员中,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总发生率21.7%;近心端静脉血栓1例,占20%,远心端静脉血栓4例,占80%;较易受累的静脉为小腿肌间静脉丛和交通支静脉;经抗凝、溶栓后血栓完全复通者3例,缩小、机化者2例。结论 地震伤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CDFI筛查可起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积极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气管内插管是院内进行呼吸道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气管导管套囊能够有效地防止呼吸道误吸和气体泄漏,合理的气管导管套囊内压(ECP)不能超过气管黏膜毛细血管灌注压(30mmHg),否则可导致气管黏膜缺血、发炎、出血和溃疡形成等并发症。临床上,我们发现凭经验向气管导管套囊内注气,触摸气管导管测试小囊判断ECP误差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烧伤合并严重肺挫伤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主要原因在复苏治疗上。烧伤后早期往往需要大量补液抗休克,而肺挫伤患的治疗又应限制补液,否则可引起肺水肿。为此,笔对本单位2000年6月-2004年10月收治的32例烧伤合并肺挫伤患休克期复苏过程中静脉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以指导烧伤合并肺挫伤患休克期补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吸引(VSD)技术用于保护电烧伤创面间生态组织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VSD治疗电烧伤患者30例共42处电烧伤创面,其中37处创面血运不佳者经早期清创后直接应用VSD治疗,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游离植皮修复或行扩创缝合术;另5处基底情况尚可者于早期清创行游离植皮修复后应用VSD治疗.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创面渗出液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含量,并在患者入院及拆除VSD系统时计数创面细菌.结果:42处创面应用VSD治疗后,37处直接应用VSD治疗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二期手术后完全愈合;5处植皮后应用VSD治疗的创面,皮片成活良好,创面均完全愈合.治疗后创面引流液中EGF含量明显增加.创面细菌含量明显减少.结论:在清创后应用VSD治疗电烧伤创面,可有效保留间生态组织,促进皮片成活,有利于电烧伤创面的修复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在免疫组化超敏二步法中对二抗回收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所测试抗体的不同,选取本院病理科48例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包括正常及病变的组织),用组织芯片制作仪构建1个组织芯片蜡块。用免疫组化超敏二步法试剂分别测试3种单克隆抗体(Vimentin、CK和Ki-67)。结果经平行的免疫组化染色后,在48例的试验中,未经使用的二抗与经一次使用后回收的二抗显色的结果相同或相似。结论在此次免疫组化染色测试中,组织芯片显示了其信息含量多、可比性强及省时、省力等优点,二抗显色的结果相同或相似(P〉0.05),提示超敏二步法中二抗回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诊断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4~11月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阴道内脱出物等原因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就诊,并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初步诊断或疑似为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等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经会阴超声诊断结果,将其分为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n=58)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n=10)。同时,根据是否合并膀胱脱垂,将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合并膀胱脱垂亚组(n=28)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n=30)。应用经会阴超声检查对本组68患者在安静状态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的各项盆腔超声指标进行观察和测量,包括膀胱位置、尿道内口漏斗是否形成、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距离(BSD)、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下降度(BND)、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并对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进行膀胱脱垂分型。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以及合并膀胱脱垂亚组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BND、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患者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与前盆腔组织正常组,以及合并膀胱脱垂亚组与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年龄、体重、孕次、产次及POP-Q分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所有患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根据膀胱位置、BND、膀胱尿道后角、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本组68例患者中,58例经会阴超声诊断为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均存在压力性尿失禁(SUI),10例为尿道内口呈漏斗状开放状态,28例合并膀胱脱垂,其中Ⅰ型为7例、Ⅱ型为10例、Ⅲ型为11例;其余10例未被检出前盆腔组织异常。②58例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组患者在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分别为122.2°(113.3°~136.3°)与137.7°(119.4°~159.2°),均分别较10例前盆腔组织正常组的91.2°(81.3°~99.0°)与111.0°(88.3°~117.7°)显著增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75,P=0.000;Z=-3.152,P=0.002)。两组BND、尿道旋转角度及膀胱颈旋转角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的BND、尿道旋转角度、膀胱颈旋转角度分别为(26.4±7.3)mm、64.0°(43.2°~78.9°)、67.7°(42.7°~84.5°),均分别较未合并膀胱脱垂亚组患者的(14.2±3.6)mm、15.5°(10.1°~24.9°)、29.6°(26.4°~38.7°)显著增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90,P=0.000;Z=5.275,P=0.000;Z=5.322,P=0.000)。患者在安静状态及最大Valsalva动作下,膀胱尿道后角两亚组比较,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会阴超声检查可无创、快捷、较为准确地观察前盆腔解剖位置及功能改变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女性前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临床工作中,对需要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的患者来说,如何准确、迅速地建立起通畅的呼吸道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科运用自膨性球囊(SIB)确定气管导管未误入食管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全麻插管手术患者160例,急救插管患者53例,ASAI-V级。其中男126例,女87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整形外科围手术期如何更合理地应用抗生素的方法。方法选自2002年1月至2003年11月入院的186例患者,将Ⅱ类切口的患者按应用抗生素的天数分为A组与B组,A组使用天数为≤3d,B组使用天数为>3d。并对两组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前24h初次给药设为C组,术前0.5~1h初次给药设为D组,术后初次给药设为E组。结果A组与B组的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的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为0);C组与D组合并为术前组与E组的感染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整形外科手术前0.5~1h与术前24h应用抗生素均能降低Ⅱ类切口感染率,而对Ⅰ类切口不能降低感染率;术前0.5~1h与术前24h应用对Ⅰ、Ⅱ类切口感染率无差别。抗生素应用平均时间多于3d与3d以内相比不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