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4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miR-202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稳定表达AMO-miR-202和乱序对照miRNA细胞系,随后诱导分化。至分化的第9天,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的情况;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激活增殖受体γ2(PPARγ2)和a P2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PARγ2、a P2和miR-202靶基因PPARγ辅助活化因子1β(PGC1β)蛋白表达。结果经293T细胞慢病毒包装AMO-miR-202、乱序对照miRNA,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约80%~90%荧光细胞;将上述2组病毒液分别感染3T3-L1前脂肪细胞后,可见约70%~80%荧光细胞。AMO-miR-202组细胞内脂滴及PPARγ2和a P2的mRNA表达显著低于乱序对照组和对照组(P<0.05)。与乱序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AMO-miR-202组PGC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PARγ2和a P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乱序对照组和脂肪细胞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 miR-202可能通过抑制PGC1β、提高PPARγ2和a P2的表达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易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而持续HBV高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的有效性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但随着以拉米夫定为首的核苷(酸)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基因突变及临床耐药问题异常突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联合治疗将是CHB抗病毒治疗的方向。由于拉米夫定治疗CHB耐药基因突变率高,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由Mazur等[1]1983年提出的,可能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是一种独立的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胃(60%~70%)、小肠(25%~35%)、结直肠(5%)、食管(<2%)[2],偶尔可原发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3,4],而发生在十二指肠者极为少见。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本文结合近10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此病作一综述。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4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首发症状为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隐…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丙二醛 (MDA)和血浆内毒素 (ET)等指标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rHPLC)和生物学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鲎试验 (LLT)、硫化巴比妥酸法 (TBA)对 6 0例健康对照者、2 1例急性肝炎、85例慢性肝炎、2 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PAF、TNF α、ET和MDA等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 rHPLC法与生物学法比较 ,两者呈较好的相关性 (r =0 .912 )。肝炎患者血PAF、TNF α、内毒素和MDA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重型肝炎患者血中PAF水平与ET、TNF 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 =0 .892 ,P <0 .0 1;r =0 .76 7,P <0 .0 1) ;血清TNF α水平与内毒素水平成正相关 (r =0 .86 3,P <0 .0 1)。结论 rHPLC法测定PAF可靠 ,能正确地反映血中PAF水平 ;联合测定血PAF、MDA、ET、TNF α有助于检测病毒性肝炎的进行性损害程度及预后判断 ,有助于推动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对在本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行内镜下快速尿素酶测定却感染,观察比较却阴性组、却阳性组RE的发病率。对却阳性组中经胃镜及病理切片证实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进行却根除治疗,3个月后复查胃镜比较抗却治疗前后RE发病率的变化。结果却阳性组RE发病率为5.28%,却阴性组RE发病率为7.5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却治疗前后RE发病率分别为10.7%、35.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却不是RE的病因;②抗坳治疗会导致RE发病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特征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相似文献   
7.
6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和同期60例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在诱发因素中,老年组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占33.3%,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者占30%,而中青年组分别为15%和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病变部位在老年组球部占26.7%,胃体占15%,贲门及胃底占10%,而中青年组则分别为58.3%,3.3%和1.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的主要症状腹痛占46.7%,腹胀占41.7%,食欲减退占40%,烧心占13.3%,无症状占21.7%,而中青年组分别为83.3%,18.3%,21.7%,36.7%和0%,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占43.3%),但与中青年组比较无差异。结论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不良生活习惯和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的常见诱发因素;老年人高位胃溃疡的患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不典型,腹胀、食欲减退多见,而腹痛、烧心少见,并发症以出血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NASH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64例单纯性脂肪肝(SFL)、56例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和120例正常对照者。应用E/A比值评价心脏的舒张功能。结果 NASH组心脏舒张功能不全(DCD)的发生率为44.6%,显著高于SFL组的10.9%及正常对照组的5.0%(P0.01);正常对照组、SFL组及NASH组E/A比值分别为1.3±0.2、1.3±0.2和1.0±0.3(P0.01);NASH组ALT、AST和GGT水平比SFL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NASH患者常伴有DCD和血清GGT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总结了内镜下注射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0例的治疗和护理效果。300例患者成功止血29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3%。2例术后诉有腹痛,休息后自行缓解。认为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加强术中监护和配合,采用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和腹部体征变化,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和量,特别注意观察血压变化;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血压、脉搏、呕血、黑便及腹部情况,预防并发症: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小肠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0例小肠出血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与对照组的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总分及活动、日常生活、健康、社会支持、精神维度得分为(8.7±1.6)分、(1.9±0.4)分、(1.7±0.3)分、(1.6±0.5)分、(1.7±0.3)分、(1.9±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3)分、(1.5±0.3)分、(1.5±0.2)分、(1.3±0.4)分、(1.4±0.4)分、(6.7±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分值及对护理满意度评分为(27.6±0.4)分和(96.3±1.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1±0.3)分和(84.7±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明显提高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