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1篇
  免费   611篇
  国内免费   480篇
耳鼻咽喉   48篇
儿科学   173篇
妇产科学   89篇
基础医学   423篇
口腔科学   275篇
临床医学   2231篇
内科学   853篇
皮肤病学   137篇
神经病学   229篇
特种医学   3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778篇
综合类   4205篇
预防医学   1464篇
眼科学   133篇
药学   1718篇
  6篇
中国医学   1783篇
肿瘤学   37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61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555篇
  2012年   676篇
  2011年   784篇
  2010年   699篇
  2009年   746篇
  2008年   779篇
  2007年   766篇
  2006年   650篇
  2005年   663篇
  2004年   620篇
  2003年   595篇
  2002年   565篇
  2001年   595篇
  2000年   484篇
  1999年   409篇
  1998年   386篇
  1997年   321篇
  1996年   379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310篇
  1993年   235篇
  1992年   206篇
  1991年   198篇
  1990年   156篇
  1989年   164篇
  1988年   152篇
  1987年   148篇
  1986年   100篇
  1985年   97篇
  1984年   66篇
  1983年   68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58篇
  1980年   31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14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移植是治疗多种终末期肺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肺移植围手术期起到重要的桥接和支持作用。本指南从肺移植术前ECMO的桥接治疗、术中的心肺支持及术后功能维持等方面,总结肺移植临床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肺移植相关临床科室提供工作指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原通络方治疗瘀血阻络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瘀血阻络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1片,每日1次;治疗组同时加用复原通络方,每日1剂。观察时间为8周,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者的红肿、疼痛、色素沉着、条索状物等恢复情况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肿痛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也很明显(P0.05)。[结论]复原通络方在治疗瘀血阻络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时,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治疗小儿鼻窦炎时负压置换治疗所具备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挑选法,在2018年1月至12月筛选出48例小儿慢性鼻窦炎患者。再采用对分法,按照每组24例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对照组的24例患者对他们施以0. 5%麻黄素液滴鼻,口服头孢克肟治疗;治疗组的24例患者在施以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额外增加1%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应用鼻窦置换疗法。一段疗程后,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要显著低于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时,应用1%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鼻窦负压置换吸引疗法进行治疗,不仅操作简便,疗效高明,且给儿童带来的痛苦感较小。  相似文献   
4.
毛长兴  程凤能 《新中医》2019,51(7):216-219
目的:观察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外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瘙痒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7天、14天、21天、28天后皮损面积评分显著下降(P 0.05)。治疗21天、28天后观察组皮损面积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7天、14天、21天、28天后皮肤瘙痒评分显著下降(P 0.05)。治疗21天、28天后观察组皮肤瘙痒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9%(P 0.05)。结论:自血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LED红蓝光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凝胶对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FCAD)患者皮肤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FCA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采用rhEGF凝胶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LED红蓝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状况,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经皮水分丢失(TEWL)、表皮油脂含量和表皮含水量,ELISA法检测血清干扰素-γ(IFN-γ)、免疫球蛋白-E(IgE)及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为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表皮油脂含量、表皮含水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EW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效果更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FN-γ、IgE及IL-4含量较治疗前、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D红蓝光结合rhEGF治疗FCAD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明确miR-218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miR-218、P70核糖体S6激酶1(p70s6k1)的表达情况,采用基质胶塞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分别在体内外检测miR-218对新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21例胶质瘤组织标本中miR-218表达较7例癌旁组织标本明显下调,且表达量与WHO分级有关。过表达miR-218能显著抑制血管生成。MiR-218直接靶向p70s6k1。过表达p70s6k1能部分逆转miR-218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结论 MiR-218能通过靶向p70s6k1的表达调控胶质瘤血管生成,进而影响胶质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的CYP2D6基因多态性和代谢表型,为乳腺癌患者进行他莫西芬(TAM)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乳腺科确诊的17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通过Sanger测序技术对CYP2D6基因的9个外显子进行全面具体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发现有5个CYP2D6等位基因变异位点:CYP2D6*10、CYP2D6*4、CYP2D6*7、CYP2D6*41和CYP2D6*5,其对应的发生频率分别为66.5%、5.9%、2.4%、0.6%和0.6%;其中,CYP2D6*10/*10基因型在乳腺癌患者中占据主导地位,发生频率为60.6%。结论:中国甘肃地区乳腺癌患者,多以CYP2D6*10等位基因、CYP2D6*10/*10基因型、TAM中间代谢型为主,这可为乳腺癌患者选择相应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以及本地区乳腺癌患者今后大规模的药物遗传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杨佐琴  吴勇  刘艳琴  李淑英 《新中医》2020,52(11):105-107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运动罐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肩周炎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给予平衡针联合运动罐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2个疗程。评价2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治疗后均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PRI、VAS、P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评分及总分治疗后均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功能活动、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运动罐法能有效减轻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的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特点,为该类疾病早期识别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以一过性意识丧失、头晕、头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最终确诊为VVS或POTS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患儿中,男性35例(40%),女性53例(60%),年龄4~15岁,发病高峰年龄10~13岁。88例患儿皆以一过性意识丧失、头晕、头痛及抽搐为首发症状,经脑电图、脑脊液及头颅磁共振等检查,排除了神经系统疾病,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最终确诊为VVS 53例(60%),POTS 35例(40%)。有5例以一过性意识丧失为首发症状的患儿被误诊为癫痫。59例(67%)患儿发病前可追溯到诱因,常见诱因依次为长时间站立、体位变化及剧烈运动。66例(75%)有发作先兆症状,常见的先兆症状依次为胸闷、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及腹痛)及面色苍白。88例患儿均接受了健康教育、自主神经功能锻炼,53例VVS患儿予口服补液盐治疗,35例POTS患儿予口服补液盐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88例患儿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随访3、6、12、18个月时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3%、93%、90%。结论 以一过性意识丧失、头晕、头痛及抽搐为首发症状的患儿除了考虑神经系统疾病外,需警惕VVS及POTS等功能性心血管疾病,进一步HUTT检查可明确诊断;明确诊断后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