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及介入化疗对防治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未发现明确肝内转移灶的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将其分为切除加动脉化疗组(A组,21例)和单纯切除组(B组,25例)。A组病例均于术后1个月内行肝动脉造影和动脉化疗,相隔4~6周重复1次,最多者6次,最少者2次;B组病例术后仅口服护肝药。全部病例随访观察10~47个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和肿瘤的复发率。结果A组术后1月内造影发现2例肝内有新病灶存在。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1%、81.0%;1、2、3年复发率分别为9.5%、9.5%、23.8%,A组2年、3年的复发率及生存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动脉造影有利于发现早期肝内转移灶;术后动脉化疗是防治肝内转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67例成人小肠套叠患者的临床及MSCT表现,对比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肿瘤性小肠套叠患者41例(肿瘤性小肠套叠组),肠套叠数量53处,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12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患者26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肠套叠数量30处,其中原发性20例,非肿瘤性良性病变6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的套管长度(4.6cm )、套鞘直径(2.8cm)均小于肿瘤性小肠套叠组(分别为13.4cm和4.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伴肠梗阻患者(n=3)少于肿瘤性肠套叠组(n=18),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肠套叠组9例患者为多处套叠,发生比例高于非肿瘤性肠套叠组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肠套叠组53处肠套叠均可见引导点。结论:成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临床和MSCT表现有一定差异,判断肠套叠有无引导点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脊椎转移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DSA导引下,对15例脊椎转移癌患者的27个椎体,经皮椎弓根穿刺病变椎体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结果全部患者术后18~72h内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活动状况改善,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6个月,12例疼痛缓解,其中9例疗效稳定。结论PVP治疗脊椎溶骨性转移癌能迅速缓解疼痛,增加脊柱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具有安全、操作简易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艾迪注射液肝动脉灌注联合静脉滴注双途径给药对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56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组在肝动脉栓塞化疗后予艾迪注射液100ml肝动脉灌注,术后第2天予艾迪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5天1疗程,3疗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疼痛缓解情况、Karnofsky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瘤体大小变化、疼痛缓解率、Karnofsky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艾迪注射液肝动脉及外周静脉滴注能明显提高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是众多老年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中较理想的一种可行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增强扫描结合波谱成像对脑肿瘤术后损伤、残留与复发的MR表现。方法应用飞利蒲AchiEva1.5TMR常规增强结合’H-MRS对23例脑肿瘤术后的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变强化区的主要代谢产物,并计算代谢物的比值(NAA、cho、Cr、Cho/Cr、Cho/NAA、NAA/Cr),比较各代谢物在肿瘤复发或残瘤的意义。结朵23例脑肿瘤中肿瘤残留、复发17例,反应性损伤及放疗后坏死6例。其中经病理组织学证实1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11例。肿瘤残留、复发病变区表现为术区或颅内出现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均一强化。MRS显示Cho峰升高,Cr及NAA峰降低;Cho/Cr、Cho/NAA比值均较正常健侧升高,,而反应性损伤术区呈均一的环状强化,MRS显示Cho峰不高,Cr及NAA峰降低,Cho/cr、Cho/NAA比值较正常健侧不高。结论一H-MRS与增强MRI结合能更好地提高脑肿瘤术后反应性损伤、放疗后坏死与残留及复发的鉴别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联合经皮穿刺脾选择性门静脉化疗栓塞(TACE+PTSPV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无手术切除指征并有门静脉血供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13例(TACE+PTSPVCE组)施行TA-CE联合PTSPVCE治疗,19例(对照组)施行单纯TACE。全部病例随访11~37个月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TACE+PTSPVCE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缩小率分别为84.62%和63.16%;肝左叶体积增大率分别为38.43%、10.78%;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78%、55.56%、33.33%和58.82%、35.29%、17.65%,两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PTSPV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优于单纯TACE;经皮穿刺脾门静脉插管是一种安全实用的门静脉插管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导向冷循环射频消融(RFA)在肝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3月在CT导向下射频消融治疗的32例共48个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转移瘤直径〈3cm的20个,3~5cm的23个,〉5cm的5个。所有患者术后1、3个月后行腹部CT三期扫描检查评价肿瘤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RFA治疗。RFA治疗后完全坏死肿瘤39个(81%),其中直径〈3cm者19个(95%),3~5cm者18个(78.2%),〉5cm者2个(40%),全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CT导向下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耐受性好的局部治疗肝转移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加大翻转角(FA)扫描对缩短钆塞酸二钠(Gd-EOB-DTPA)肝胆期延迟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对71例患者(共107个病灶)分别行延迟10min FA20°和FA30°、延迟20min FA10°Gd-EOB-DTPA肝胆期成像,计算并比较3组扫描方式的肝信噪比(SNR肝)、病灶信噪比(SNR病灶)、肝-病灶比值(LLR)、胆道-同层脊柱旁肌肉比值(BMR)。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独立判定,对比分析3组扫描的肝内病灶检出率。 结果:10min FA30°组的LLR高于10min FA20°组和20min FA10°组(P均<0.05),但其SNR肝、SNR病灶明显低于10min FA20°组和20min FA10°组(P均<0.001);20min FA10°组的BMR明显高于10min FA30°组和10min FA20°组(P均<0.001);10min FA20°组和20min FA10°组组间LLR、SNR肝、SNR病灶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组扫描方式的总病灶检出率、不同大小的病灶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10min FA20°扫描组的SNR及病灶检出率与20min FA10°扫描组相似,10min FA20°能替代20min FA10°从而缩短Gd-EOB-DTPA肝胆期延迟时间,但10min FA20°扫描显示胆道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颅内钙化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例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头部CT颅内钙化特征。结果大脑基底节钙化以壳核钙化最早、范围最广和程度最重 ,典型呈“倒八字”征和大脑皮层下区对称性“星火样”钙化是本病颅内钙化特征。结论头部CT扫描能正确反映本病颅内钙化部位、范围和程度 ,壳核“倒八字”征钙化和大脑皮层下区对称性“星火样”钙化是重要影像特征 ,并对了解病变程度、发展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酪氨酸酶-黑色素系统作为MR报告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将pcDNA3.0空白质粒和不同数量的pcDNA3.0-tyr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培养72 h后行MRI T1WI序列扫描,测量各组细胞的信号强度.将信号强度最高组细胞分为不同细胞数量组,行MRI T1WI扫描并测量其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最小显著差异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信号强度差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酪氨酸酶mRNA的转录水平,Masson-Fontana浸银法及电镜检查验证细胞内黑色素的合成.结果 阴性对照组细胞的MRI T1WI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实验组.实验组细胞的信号强度随转染质粒量的增多而增高(F=801.024,P<0.05).信号强度最高组细胞随细胞数量的减少,细胞团信号逐渐减弱(F=743.876,P<0.05),当细胞数量约为14000个时仅见微弱信号,当减少到约6000个时,接近背景信号.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到实验组细胞内大量的酪氨酸酶基因cDNA片段,Masson-Fontana染色、电镜检查均检测到实验组细胞内黑色素的表达.结论 酪氨酸酶-黑色素系统可以作为MR报告基因反映体外细胞的基因转染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