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职业场所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在职业场所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设计,在全国选取20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选取条件相匹配的2~4家职业场所,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常规组。管理组采取职业场所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和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的综合干预策略,每位患者至少管理2年;常规组沿用现行管理办法,收集基线及2年时的资料。本研究对职业场所中入选的30家国企单位(管理组20家,常规组10家)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指标为高血压控制率,干预效果为管理组差值(率/均值)-常规组差值(率/均值)。结果 共有2 622名患者完成2年随访,其中,管理组2 055人,常规组567人。实施综合干预后,与常规组相比,管理组患者SBP和DBP的干预效果分别为-7.5 mmHg和-3.9 mmHg(P<0.05),BMI为-0.4 kg/m2P<0.05),规律运动率和饮酒率分别为36.4%和-14.0%(P<0.05),而吸烟率为-6.1%(P>0.05),血压控制率的干预效果为25.0%(P<0.05)。亚组分析显示高中文化程度(27.6%)、白领(41.9%)、属于医疗机构已分离企业(41.9%)的患者控制率干预效果更好(P<0.05)。结论 在职业场所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2.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及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一个院所合一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成绩、激励先进鼓励后进,院所科研处根据院所科技发展与科技产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一套科研人员“分级考核方案”。“分级考核方案”的指标主要包括课题、经费、成果和论文等项指标。通过对各中心/科室正副主任所代表的科研人员在2008年的实际科技产出数据进行模拟测评,验证了该考核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考核目的,为各中心/科室主任对评价本科室科研人员的科技产出能力、学术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参考标准,同时也为医院对科研人员实施科技奖励提供了较为实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社区高血压控制:血压管理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评价其对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 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依据制定基层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案,进而用此方案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要求受训医务人员按照方案要求管理患者,主要进行非药物和药物干预、分级管理,每例患者至少管理1年.主要指标为血压控制率,干预效果为1年后的率(均值)-基线的率(均值).结果到2008年底,资料齐全且规范化管理满1年的患者共29411例(男性47.2%,年龄61.4岁±10.9岁).其中危险分层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者分别占8.9%、50.8%、40.3%.规范化管理后,患者的吸烟率、饮酒率的干预效果分别为-7.1%和-7.3%(P<0.05),SBP、DBP分别为-14.8mm Hg和-8.3mm Hg(P<0.05);而超重肥胖率较基线高0.3%(P>0.05).1年后高血压控制率上升至74.7%,干预效果为53.1%(P<0.05),各亚组患者的控制率均有显著升高;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随管理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男性、基线血压水平较高是高血压控制的不利因素.结论 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老年人群白蛋白尿与总死亡及心血管病死亡之间是否有独立关系。 方法 在北京市首钢社区整群随机选取40岁以上人群2500人,实际调查2315人。收集清晨首次尿标本,测量尿白蛋白和肌酐,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ACR)。以ACR<30、30~299、 ≥300 mg/g分为正常、微量、显性白蛋白尿3组。微量、显性组合称白蛋白尿组。同时调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4年后对该人群进行随访,共获得1725人的结局事件。使用Cox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分析白蛋白尿与死亡的关系。 结果 研究人群中微量、显性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为7.6%和1.4%。4年后随访结果显示,正常、微量、显性组心血管病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1000人年、19.9/1000人年和11.5/1000人年,总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6/1000人年、25.9/1000人年和57.5/1000人年。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正常组相比,白蛋白尿组发生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hazard ratio,HR)为5.26(95%CI 2.26~12.24),发生总死亡的HR为3.34(95%CI 1.82~6.15)。在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中,白蛋白尿患者发生心血管病死亡和总死亡的风险分别为6.92(95%CI 1.80~26.58)和2.85(95%CI 1.22~6.65)。 结论 首钢社区中老年人群中,白蛋白尿是心血管病死亡和总死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管理角度着重阐述了阜外医院科研信息网站的设计思想和管理方法,根据用户群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分类,进一步构建了符合医院特点的网站运行模式。实际运行过程中,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采取了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使网站的正常运行得到了切实保障,从而使医院科研信息网站能在较短时间内从“有站”变为“有用”,最终达到“有效”运转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部分医院住院患者心律失常类型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中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分布状况.方法选取全国22家省级医院,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间心内科(循环内科)住院患者资料.调查对象为年龄≥18岁且出院诊断含有心律失常的患者.结果 可用于分析的病历资料6122份.心内科住院患者中心律失常占26.8%.所有心律失常患者中,心房颤动所占比例最高(35.0%),其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室性早搏,分别为28.0%、11.9%和11.6%.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外,其余都是男性高于女性.大多数心律失常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轻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比例最高(60.4%),老年人心房颤动比例最高(44.7%).心律失常患者中,38%伴有高血压,24.7%伴冠心病、10.2%伴瓣膜病.结论 住院患者中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心房颤动为主,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建立科研联系人制度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科研处在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主要管理思想就是“推送服务”。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特别是在科研处开展网络化管理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科研管理工作方式实现了从点到点的服务向点到面的服务转变;科研人员从被动接受服务向科研联系人主动推送服务方式转变。由于科研联系人参与科研管理工作,所开展的网络化管理产生了实效,实现了全院科研管理的无纸化办公;由于科研联系人队伍的建立,管理队伍得到扩大和延伸,使科研人员感受到了科研服务提供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加大了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医院科室年终科研考核评比”是对医院科室科技产出的量化指标运用统计学排秩次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比较科室间相对科研竞争力的强弱来评选优秀科研科室的一种方法。阜外医院科研处与生物统计中心通力合作,根据各科室承担的国家各类基金项目的等级、科研成果的获奖级别、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及影响因子、当年获得的科研经费、科室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数以及年终科室汇报等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定,2008年,通过秩次比较对阜外医院24个科室按照临床科室、科研科室、科研平台分别考评排队的原则,评选出了7个优秀科室报院所表彰与奖励。此评价方法对评价不同类型科室间的排名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考评指标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被评价科室间科研实力的相对强弱。该考评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医院科室科研工作考核是阜外医院科研处针对院所各中心/科研科室年均科技产出能力而制定的考核标准,通过对各科室提出具体的科技产出上线标准来达到激励先进、鼓励后进、调动科研积极性目的。本文的特点就是划分“合格线”与“优秀线”的方法,通过实际数据的模拟和意见征集,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评价结果,为科室进一步的量化评价奠定了基础。此考核方案简洁、实用、结合实际、可操作性较强,便于科研管理部门对不同科研科室的考核。  相似文献   
10.
科研工作的年终考评与奖励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科研工作的年终考核、评比与奖励是科研管理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的一项常规性工作。而在考核、评比与奖励这三项内容当中,考核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客观公正性和可操作性,是科研工作质量得以真实体现的重要管理手段。评比是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排名并划分出等级;奖励是针对不同等级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