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4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心血管病介入性放射学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1982年8月开展心血管病介入性放射学技术及应用研究以来,至1995年10月共实行了1852例各类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共计27项。总技术成功率97.35%(1803/1852),并发症发生率4.3%(79/1852),死亡率0.16%(3/1852),急症手术率0.32%(6/1852)。现报告如下。 (一)瓣膜病介入治疗包括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813例,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2例。年龄15~68岁,其中合并房颤患者151例,合并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51例,合并轻中度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偏心性重构及其影响因素等。方法:用30MHz单晶片超声探头检查了11例冠心病患者PTCA后的冠状动脉。在血管内超声图像上,测算了80个血管切面(n=80)舒张末期的有关参数。包括:管腔环形因子(CSF-L),内膜外边缘环形因子(CSF-I),和中层外边缘环形因子(CSF-M)等。结果:PTCA后CSF-L,CSF-I,CSF-I,CSF-M逐渐增加,CSF-L,CSF-I和CSF-M之间差别均非常显著(P均<0.001)。43.8%(35/80)因管切面管腔较不规则,逐步回归分析:CSF-L大小与年龄,管腔面积(LA),管腔周长(LC)及硬斑块相关,复合相关系数为0.98,23.8%(19/80)血管切面管壁内膜外边缘形态不规则,逐步回归分析:CSF-I与CSF-L,LA,LC,内膜面积指数(IAI),管腔+内膜面积(LIA),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比(LA%),球囊面积(BA)相关,复合相关系数为0.95,5.1%(4/78)血管切面中层外边缘形态不规则。逐步回归分析:CSF-M与CSF-I,管壁对称性伸展及一次扩张最长的最长时间相关,复合相关系数为0.66。结论:PTCA后冠状动脉存在偏心性重构,并受病变形态学改变,扩张条件等因素影响。偏心性重构从内到外逐渐减轻,内膜偏心性重构影响中层偏心性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和非诱导培养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结果的对比。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分离犬骨髓间质干细胞。②于体外培养,应用不同浓度(0,6,8,10,12,14,20μmol/L)的5-氮胞苷定向诱导并连续传代培养4周,未诱导的细胞培养8周。③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结果:(D骨髓间质于细胞于5-氮胞苷诱导培养2周时,α-肌动蛋白、TroponinI染色阴性;4周时,α-肌动蛋白染色阳性,Troponin I阴性;电镜下可见肌丝结构,其中8mmol/L 5-氮胞苷诱导的间质干细胞肌丝结构排列较规则。②骨髓间质干细胞非诱导培养8周时,α-肌动蛋白染色阳性,Troponin I阴性,电镜下亦可见肌丝结构形成;而培养4周时全部为阴性。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诱导培养4周及未诱导连续培养8周均可定向转化为具有肌丝结构的肌样细胞,而非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变异型心绞痛23例的临床发病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显示变异型心绞痛无论从发作的诱因和轻重、发作时心率血压的变化和ECG上ST段是否抬高或压低及发作后T波的改变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8例AMI中5例心绞痛史不足一个月,提示及早诊治可减少AM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的经皮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血管病专指肾动脉狭窄性疾病,是引起高血压和(或)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已知肾动脉狭窄、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三之间的关系复杂,肾动脉狭窄可单独存在,也可引起高血压或(和)肾功能不全。目前国内外的资料均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为肾血管病的首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病(atherosclerostic renovascular disease,ARVD)往往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在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病患中ARVD的患病率约占30%,呈进行性加重,可发展为缺血性肾病,部分患因此进入终末期肾病并且其比例在逐年增加。最近,一组来自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时并行肾动脉造影的资料提示,ARVD是心血管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尼可地尔防治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的作用。方法中华小型猪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尼可地尔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结扎冠状动脉(冠脉)3h、松解1h制备AMI再灌注模型。AMI前后和再灌注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和心肌声学造影(MCE)检查,最终行病理学分析。结果1与AMI前相比,对照组AMI后3h左室收缩压(LVSP)、心排血量(CO)和左室内压最大收缩和舒张变化速率(±dp/dtmax)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升高(P<0.01);再灌注后1h仅LVSP显著恢复(P<0.05),±dp/dtmax继续显著下降(P均<0.05)。尼可地尔组AMI后3h各项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同;但再灌注后1hLVSP、LVEDP、±dp/dtmax和CO均恢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比对照组更显著(P均<0.05)。2对照组MCE和病理染色所测冠脉结扎区心肌范围(LA%)高度一致(P>0.05),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ANR%)分别为(78.50±4.35)%和(82.30±1.90)%,心肌坏死范围(NA%)为(98.50±1.35)%。尼可地尔组LA%虽与对照组相当(P均>0.05),但两方法所测ANR%和NA%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3对照组再灌注即刻和再灌注后1h冠脉血流量(CBV)仅占AMI前的50.6%和45.8%(P均<0.01);尼可地尔组CBV分别提高到69.4%和67.9%,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尼可地尔能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改善其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入院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联合对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293例患者,根据MPV及PDW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3组:低(MPV+PDW)组(n=2019);MPV+PDW异常组(即高MPV+低PDW或低MPV+高PDW,简称MPV+PDW异常组,n=333);高(MPV+PDW)组(n=1941)。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基线资料分析表明,与低(MPV+PDW)组患者相比,高(MPV+PDW)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者更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更低,糖化血红蛋白更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更低(P均<0.05)。与低(MPV+PDW)组比较,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率更高[17(0.9%)vs 5(0.2%),P=0.021],全因死亡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3%)vs 16(0.8%),P=0.298]。Kaplan-Meier分析表明,高(MPV+PDW)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log-rank 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接受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PDW)组患者的2年心原性死亡的发生风险显著高于低(MPV+PDW)组患者(HR=3.497,95%CI:1.155~10.586,P=0.027)。结论:在接受择期PCI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高MPV高PDW与远期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和非诱导培养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结果的对比。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分离犬骨髓间质干细胞。②于体外培养,应用不同浓度(0,6,8,10,12,14,20μmol/L)的5-氮胞苷定向诱导并连续传代培养4周,未诱导的细胞培养8周。③进行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结果:①骨髓间质干细胞于5-氮胞苷诱导培养2周时,α-肌动蛋白、TroponinI染色阴性;4周时,α-肌动蛋白染色阳性,TroponinI阴性;电镜下可见肌丝结构,其中8mmol/L5-氮胞苷诱导的间质干细胞肌丝结构排列较规则。②骨髓间质干细胞非诱导培养8周时,α-肌动蛋白染色阳性,TroponinI阴性,电镜下亦可见肌丝结构形成;而培养4周时全部为阴性。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诱导培养4周及未诱导连续培养8周均可定向转化为具有肌丝结构的肌样细胞,而非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我国职业场所高血压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在职业场所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对照设计,在全国选取20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选取条件相匹配的2~4家职业场所,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常规组。管理组采取职业场所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和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的综合干预策略,每位患者至少管理2年;常规组沿用现行管理办法,收集基线及2年时的资料。本研究对职业场所中入选的30家国企单位(管理组20家,常规组10家)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指标为高血压控制率,干预效果为管理组差值(率/均值)-常规组差值(率/均值)。结果 共有2 622名患者完成2年随访,其中,管理组2 055人,常规组567人。实施综合干预后,与常规组相比,管理组患者SBP和DBP的干预效果分别为-7.5 mmHg和-3.9 mmHg(P<0.05),BMI为-0.4 kg/m2P<0.05),规律运动率和饮酒率分别为36.4%和-14.0%(P<0.05),而吸烟率为-6.1%(P>0.05),血压控制率的干预效果为25.0%(P<0.05)。亚组分析显示高中文化程度(27.6%)、白领(41.9%)、属于医疗机构已分离企业(41.9%)的患者控制率干预效果更好(P<0.05)。结论 在职业场所开展高血压综合干预可显著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10.
运动诱发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5例运动诱发暂时性ST段抬高的原因及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诱发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不同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对前者在近期内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安全和有效的。运动诱发ST段抬高恢复正常后,相邻导联的ST段压低仍持续存在,提示其缺血相关血管有严重阻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