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百乐眠胶囊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2018年到云浮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10例失眠症患者,根据给药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每组患者70例。百乐眠组口服百乐眠胶囊,4粒/次,2次/d;艾司唑仑组晚上入睡前30 min口服艾司唑仑片,1片/次,1次/d;联合组口服百乐眠胶囊联合艾司唑仑片,相关药物服用方法同以上两组。三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三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百乐眠组、艾司唑仑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是74.28%、82.86%、97.14%,联合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百乐眠组、艾司唑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PSQI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后,联合组患者PSQI各评分均显著低于百乐眠组、艾司唑仑组(P<0.05)。百乐眠组、艾司唑仑组、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8.57%、22.86%、10.00%,艾司唑仑组失眠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百乐眠组、联合组(P<0.05)。结论百乐眠胶囊联合艾司唑仑治疗失眠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PSQI评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人源性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单链抗体(scFv)文库,并用SFTSV颗粒对文库进行初步筛选。方法提取8例SFTS恢复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RNA,逆转录为c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人源抗体轻链库(Vκ和Vλ)和重链库(VH),再经过重叠PCR随机拼接成scFv基因文库,最后克隆入噬菌粒载体pComb3XSS中,将重组噬菌粒电转化感受态XL1-Blue细胞,得到SFTSV抗体文库,检测文库库容及多样性,并用SFTSV颗粒作抗原对抗体文库进行初步筛选。结果构建的人源SFTSV抗体文库的库容为2.8×10~7,测序结果表明文库多样性好,经过初步筛选获得21个克隆的人源化scFv,具有与SFTSV颗粒结合的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人源抗SFTSV的scFv文库。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表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非结构蛋白NSs,对其功能初步鉴定。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经密码子优化后的SFTSV NSs基因,并克隆至PGEX-4T-2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NSs,经酶切、测序鉴定后转化表达菌BL21(DE3),再经诱导、纯化得到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NSs融合蛋白,用Western Blot验证融合蛋白GST-NSs的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GST-NSs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在BL21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实现了SFTSV重组NSs蛋白的原核高效表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上转化发光(UPT)免疫层析技术,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总抗体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将SFTSV重组NP蛋白与上转化发光颗粒(UCP)偶联,制备UCP-NP免疫层析试纸条,评价该试纸条检测SFTSV总抗体的灵敏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并检测SFTSV血清254份,与酶联免疫法(ELISA)比较。结果该方法可在15min内完成SFTSV总抗体检测,可检测1∶500稀释度的SFTSV阳性血清,与其他出血热病毒无交叉反应,加样14d内稳定性较高。UPT免疫层析法与ELISA法检测临床血清样品一致性极高(Kappa=0.967),约登指数为0.973。结论建立了基于UPT免疫层析技术的SFTSV总抗体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特异,且操作简便、快速,结果稳定,适合在基层门诊和体检现场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肠道病毒71型(EV71)VP1蛋白,并对重组蛋白功能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PCR扩增EV71VP1全长基因,在测序正确的基础上,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ET28a(+),构建表达质粒pET28a(+)/VP1,转化表达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利用Ni 2+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经ELISA和Western Blot,验证EV71VP1的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pET28a(+)/VP1重组质粒,经大肠杆菌表达、纯化获得分子量约为43kDa的融合蛋白,经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蛋白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实现了肠道病毒7l型VP1蛋白的原核高效表达,为肠道病毒71型诊断试剂和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泊酚对预防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择期行斜疝修补术的小儿60例,分为Ⅰ、Ⅱ、Ⅲ3组,3组患儿均采用七氟醚进行全身麻醉,术后分别采用0.10 mL/kg 的0.90%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1.00 mg/kg 丙泊酚静脉注射1次和1.00 mg/kg 丙泊酚静脉注射2次,比较 3组患儿术后30 min 内躁动的发生率,并对患儿进行麻醉苏醒烦躁评分、Aldrete 改良评分和苏醒时间及出室时间比较。结果Ⅰ、Ⅱ、Ⅲ组患儿30 min 内躁动发生率分别为65.00%、25.00%及15.00%,3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儿在麻醉苏醒烦躁评分、Aldrete 改良评分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儿出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后采用1.00 mg/kg 丙泊酚静脉注射2次,预防小儿术后躁动效果明显,安全性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本实验室保藏的大肠杆菌O15 7:H7(E coliO15 7:H7)日本分离株CVa9O抗原的变异。方法 血清凝集试验检测CVa9菌株O和H抗原 ,区分O抗原变异株与非变异株。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分别检测O15 7和H7特异性基因。生化试验检测生化特性。观察菌株在麦康凯、山梨醇麦康凯、棉子糖麦康凯及ChromagarO15 7显色培养基上菌落形态 ,菌落计数法计算变异率。结果 抗 -O15 7抗血清与CVa9菌株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出现强凝集 (CVa9- 8)和不凝集 (CVa9- 1、CVa9- 15 )两种菌落 ,试管凝集试验结果相同 ,证实不凝集菌落O抗原发生变异。抗 -HT 抗血清分别与变异株和非变异株H抗原进行试管凝集试验 ,均为强凝集。两种菌株O15 7和H7特异性基因均为阳性。变异株与非变异株生化特性基本相同 ,但变异株不发酵棉子糖。两种菌株在麦康凯及山梨醇麦康凯培养基上菌落形态特征没有区别。在ChromagarO15 7显色培养基上培养 4 8h ,变异株为浅紫红色 ,菌落周边呈毛边状 ,非变异株为紫红色 ,菌落边缘整齐。变异株在用棉子糖代替乳糖制备的棉子糖麦康凯培养基上菌落呈粉红色 ,非变异株呈红色。菌落计数显示变异率为 99 80 %。结论 CVa9菌株在保存过程中O抗原发生变异 ,菌落形态及部分生化特征亦有所改变。变异株和非变异株均携带O15  相似文献   
8.
《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而关联性不强,采用传统灌输性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自主的、有明确目的的学习者。我们采用阶段推进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法(LBL)为主的启蒙阶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的推进阶段、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为主的升华阶段。此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出目有专业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利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甲、乙型流感和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对GenBank中甲型流感病毒的NP、乙型流感病毒的HA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H5、N1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根据保守序列,设计针对各基因的简并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制备探针偶联微球,将样本核酸多重PCR扩增产物与微球进行杂交,以Bio-Plex液相芯片检测系统进行芯片检测。结果 该方法可以对甲型流感病毒的NP基因、乙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H5、N1基因同时进行检测,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pg,检测特异性高。结论 成功构建了甲、乙型流感病毒和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液相芯片检测系统,为流感、禽流感的快速检测、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单侧唇裂红唇微结构成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晓燕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2):176-177,180
目的:提出单侧唇裂红唇微结构成形的设计原则和整复方法。材料:18例单侧孵裂患儿,年龄3-6个月,其中单侧完命唇裂6例,单侧不全唇裂12例。方法:18例单侧唇裂患儿在唇裂一期整复术时均按照红唇微结构成形的设计原则同期整复红唇。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评估。评估方法包括主观视觉效果和干性黏膜高度恢复率。结果:远期红唇主观视觉效果评估,88.9%的患者为好的结果;远期干性黏膜高度恢复率为99.6%。结论:红唇微结构成形不仅可再造唇弓嵴的连续性。而且可恢复于性黏膜正常的高度及唇吻线,最理想地整复红唇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