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IB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全面、准确诊断 IBS 是提高疗效的前提。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属于症状诊断标准[1],我国 IBS 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排除器质性疾病依然是诊断 IBS 的前提。IBS 患者常存在症状重叠,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生命质量普遍下降,故提倡从多维度考量 IBS 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引起慢性便秘的病因复杂,详细了解患者的便秘症状和相关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肛门直肠指诊)、有针对性地对便秘的病因和功能性便秘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优化慢性便秘诊治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3.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年收治12例I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0.2岁。患者以腹泻、浮肿、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其实验室检查以淋巴细胞减少,白、球蛋白减少为主要表现。内镜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弥漫性分布小白点、小息肉样改变,其它如消化道造影、淋巴管造影均有一定阳性表现。所有患者的内镜下小肠黏膜活检病理均提示不同部位的小肠淋巴管扩张。治疗上以对症支持、低脂、中链脂肪酸饮食为主。部分继发性IL通过根治原发病,或针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或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等使病情得到缓解。结论对于浮肿、腹泻、腹腔积液的患者,同时有明显的低蛋白血症、低淋巴细胞血症,应高度怀疑IL,若活检证实淋巴管扩张,则可诊断淋巴管扩张。治疗可给予对症支持、低脂、MCT饮食,有部分患者可尝试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 ,可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国内有关便秘的普通人群流行病学资料较少[1、2 ] 。本调查旨在了解北京地区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与上消化道症状的关系。一、材料和方法1.分析资料 :潘国宗等[3 ] 采用整群、分层和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北京市常住人口中 18~ 70岁的 2 5 0 0例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此年龄段占常住人口的 72 .86 %。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过去 1年的排便行为、有关反流症状及上腹部消化不良症状、心理因素等 95个项目。本调查将全部原始资料录入数据库 ,用Exc…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症状与精神心理因素间的关系,以加深对症状重叠现象的认识和指导诊治.方法 将103例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D患者分为有重叠症状和无重叠症状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情绪状态(自评量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焦虑和抑郁状态(Zung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SF-36问卷中文版)方面的差异.结果 ① 103例FD患者中·39例(37.9%)无重叠症状,64例(62.1%)有重叠症状.②有重叠症状组的情绪状态中表现为"欠佳"和"很差"者分别为39.1%和20.2%,比无重叠症状组高(15.4%和12.8%,P=0.018).③有重叠症状组的睡眠状况表现为"欠佳"和"很差"者分别为45.3%和11.0%,比无重叠症状组高(19.1%和7.7%,P=0.018).④有重叠症状组合并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比例为49%和68%,比无重叠症状组高(19%和44%,P值分别=0.004和0.022).⑤有重叠症状组心理复合分为32.8,精神健康为47.9,活力为47.1,比无重叠症状组低(37.0、57.8和57.0,P值分别=0.045、0.015和0.026).结论 异常精神心理因素与FD患者症状重叠现象间存在联系,提示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重叠症状产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评价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模型大鼠胃排空率和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的变化探讨肠神经系统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冰水灌胃法制作IBS-C模型大鼠(n=7),设对照组;采用酚红排空定量法测定胃排空率;取远端胃组织制作石蜡切片标本,采用抗神经核抗体(anti-Hu)标记神经元总数,Hu/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Hu/一氧化氮合酶(NOS)抗体行免疫组织荧光双染色,观察、计算特异性阳性神经元占神经元总数百分比。结果冰水灌胃组大鼠胃排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BS-C模型大鼠ChAT阳性神经元显著高于对照组(79.0%±2.4%vs 68.3%±1.0%,P<0.05),NOS阳性神经元显著低于对照组(18.9%±5.0%vs 33.1%±4.5%,P<0.01)。结论冰水灌胃法制作的IBS-C模型大鼠胃排空及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均存在改变,表明肠神经系统的变化可能是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类以慢性或发作性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普通人群患病率为6%~11%[1],占消化内科门诊量的16% ~ 25%[2].和其他功能性疾病一样,IBS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紊乱、肠道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对本症采用综合治疗,包括饮食和生活调整、针对主要症状的对症治疗(包括缓泻剂、止泻剂、高选择性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及解痉剂等)[1].15%~20%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3],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患者频繁就诊,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人们已经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IBS发病、症状发作与持续、治疗效果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病例:患者女,42岁,因"反复排便前腹痛伴腹泻3年,加重1年"于2010年1月7日就诊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初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排便前脐周痛,伴便意和排便急迫感,解稀糊样便,2~3次/d,腹痛多于便后10 min内明显减轻,症状多持续数日,每年有超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联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之间的关联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镜和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技术 ,对 5 6例符合罗马Ⅱ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和 12例非IBS对照组患者末端回肠和直肠 乙状结肠交界部位肠黏膜内的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联进行了检测。结果 IBS患者和对照组肠黏膜内多数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紧邻。患者末端回肠、直肠 乙状结肠交界处黏膜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P物质、5 羟色胺 (5 HT)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肥大细胞周围NSE、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5 HT的表达也明显增强。IBS患者末端回肠黏膜内肥大细胞的数目 (10 .98± 2 .96 )与对照组 (6 .0 5± 0 .5 1)相比明显增多 (P <0 .0 1)。IBS患者与对照组相比 ,末端回肠内NSE(6 .73± 1.0 2比 4 .2 5± 0 .5 0 )、P物质 (6 .84± 0 .85比 4 .2 8± 0 .4 0 )、CGRP(6 .73± 0 .82比 4 .33± 0 .5 4 )、5 HT(6 .72± 0 .81比 4 .0 0± 0 .6 3)阳性神经纤维紧邻的肥大细胞数目亦明显增多 (P <0 .0 1)。结论 IBS患者肠黏膜内肥大细胞数量的增多及其周围神经肽表达的增强表明 :免疫系统与肠神经丛之间通路的活化可能与IBS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就诊患者抑郁及焦虑障碍诊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神经科、消化科、心内科及妇科门诊中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患病情况、诊治现状和患者的治疗意愿。  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 对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消化内科、心内科及妇科门诊就诊的621例患者进行调查, 对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分≥ 8分者进行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确定诊断, 并调查患者的治疗意愿。  结果  经过校正, 抑郁和/或焦虑障碍发生率神经科为33.4%、消化内科为18.8%、心内科为12.4%、妇科为25.5%, 总发生率约为22.5%, 门诊医生的识别率为18.9%。被调查者多愿意服用药物, 其次选择心理咨询, 再次选择精神科就诊。  结论  综合医院门诊患者具有较高的抑郁和/或焦虑障碍发生率, 门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率不高, 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