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3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50岁.该患于1964年4月因疲乏,上腹不适,脾大肋缘下6cm,化验白细胞总数(220~380)×10~9/L,经骨髓检查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用马利兰口服,2~4mg/d.40天后白细胞降到8×10~9/L左右,症状消退出院.出院后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 32 5例不同年龄 (分为青年组、壮年组、老年组 )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青年组发病均是男性 ,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危险因素有关 ;冠状动脉以单支、A型病变多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 90 .9%。壮年组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男性发病与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关 ;冠状动脉以单、双支病变多见 ,病变形态 A、B、C三种类型均衡出现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 95 .6 %。老年组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 ,男女发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 ,并发泵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增多 ;冠状动脉以多支、复杂病变多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 83.9%。结论 各年龄组男性和老年组女性患者发病率高并与某些危险因素有关 ;随年龄的增高 ,冠状动脉多支、复杂病变多见 ,青、壮年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老年组次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早期脊髓损伤(SC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泌尿系感染(UT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病程在7~60 d SCI患者138例,根据是否发生UTI分为UTI组(58例)和无UTI组(80例)。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SCI程度、SCI分期、有无脊柱骨折、前期治疗、合并症、排尿方式、膀胱管理、康复治疗、健康教育等临床因素。先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SCI患者发生UT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OR=2.365,P=0.016)、留置导尿2~6周(OR=2.746,P=0.032)、SCI后UTI病史(OR=13.306,P=0.015)、大剂量激素应用(OR=3.767,P=0.026)、脊柱骨折(OR=5.872,P=0.037)、完全性SCI(OR=4.450,P=0.004)、脊髓休克期(OR=3.501,P=0.020)与早期SCI患者发生UTI有关。 结论 年龄>50岁、SCI后UTI病史、脊髓休克期、完全性SCI、脊柱骨折、大剂量激素治疗、留置导尿2~6周是早期SCI患者发生UT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Vero细胞传代过程中致瘤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生物制品生产及研究用Vero细胞体系传代过程中的遗传安全性评价提供实验数据.方法 对Vero细胞进行传代与冻存,并对不同代次Vero细胞进行体外与体内致瘤性检测,同时对不同代次Vero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Vero细胞传代至270代并建立了14个细胞冻存库;不同代次Vero细胞体外与体内致瘤性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00代以上的Vero细胞蛋白质表达水平有所变化.结论 Vero细胞传代过程中虽然体外与体内致瘤性检测结果为阴性,但蛋白质组学分析有差异性蛋白表达,这为Vero细胞传代过程中的遗传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实验参考.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duce an experimental information for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Vero cells during subculture. Methods Passage and freeze on Vero cells, and Vero cells in different passages in vitro and in vivo tumorigenicity were test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Vero cell passages was analyzed. Results Vero cells passaged to p270 and 14 cell banks were developed and stored for future evalu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tumorigenicity Lest results of Vero cells in different passages were negative.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tumorigenicity test results in vitro and in vivo process were negative,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more than p200 Vero cells were changed, which produced the experimental reference for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during the Vero cell passage.  相似文献   
5.
纳入患者40例,其中上颌侧切牙缺失的正畸患者20例,根据缺牙部位以及拔牙模式不同分3组;将需要常规拔牙的患者20例设为第四组,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第一、二、三组在矫治后期将尖牙进行调磨或瓷贴面修复。测量矫治前后模型的Bolton指数,第一、二、三组测量时将前磨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将第一、二、三组与第四组进行统计学比较,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或过小畸形设计拔牙矫治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报道所完成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射频消蚀治疗心房扑动7例。均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典型房扑,发作时心房率240~320次/分。7例中6树成功;1例失败,为Ebstein畸形伴有巨大右心房者。7例均采用消蚀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连线的方法,消蚀中用Swartz鞘作支撑,导管在鞘内拖拉,直至消蚀线完成。本研究提示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线性射频消蚀术是心房扑动治疗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将12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对照组不服用上述药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测定血浆Hcy水平及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发现治疗组治疗4周后,血浆Hcy、ET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叶酸、B族维生素干预治疗能降低血浆Hcy水平,对高Hcy血症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对核转录因子NF-κB及其相关炎性因子:细胞间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干预组为实验组,通过灌胃法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安慰剂对照组为模型组,给予等量清水;空白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出左颈总动脉后缝合,不作球囊损伤处理,给予等量清水。药物干预3天后实验组与模型组行左侧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后实验组继续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清水,每组中各有6只于术后1、3、7天和14天分别处死,采集血清及颈总动脉标本。采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内膜增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NF-κB及ICAM-1、VCAM-1、MCP-1、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面积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血管壁及血清中NF-κB及炎性因子ICAM-1、VCAM-1、MCP-1、IL-6、TNF-α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组血管壁及血清中NF-κB及炎性因子ICAM-1、VCAM-1、MCP-1、IL-6、TNF-α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抑制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后的内膜增生,其可能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炎症关键调节因子NF-κB,从而减少其下游炎性因子ICAM-1、VCAM-1、MCP-1、IL-6及TNF-α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20世纪80年代国内即开始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但在市级医院因其条件的限制开展得不普遍。目的:探讨市级医院心内科实施3周康复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可能性。设计:分组对照、回顾性分析。单位: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1996年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选择1986年该院收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为对照组。实验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34~79岁,有心功能不全和心率失常者45例.对照组例数与实验组基本接近。实验组干预中10例出现胸闷症状,3例不敢接受,经监护及教育均参加和完成了实验过程。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合理的临床治疗措施。实验组在实施治疗措施的同时.采用急性心肌梗死3周康复程序进行早活动、早离床、早出院的康复治疗。康复程序遵守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和酌情个体化原则,依照患者年龄、病情、心理状态等情况加以调整。如出现过负荷指征,暂时停止活动或减少活动强度。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3周后运动耐量及运动恢复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全部完成了3周康复干预。实验组急性心肌梗死后3周运动耐量达5~6运动当量者较对照组多(78%,12%,P&;lt;0.05)。能上下楼者较对照组多(83%,7%,P&;lt;0.05),住院日&;lt;3周者比对照组多(78%,10%,P&;lt;0.05)。结论:在市级医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程序干预是可行和安全的.早期康复活动可明显加快心肌梗死患者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