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病人N端前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病人的血清N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的差异及其与心肌坏死标记物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病人106例,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对照组22例非冠心病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浓度,同时定量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血清NT-proBNP浓度分别为(573±126)ng/L,(276±65)ng/L,(42±23)ng/L,(37±24)ng/L。急性心肌梗死组NT-proBNP与cTnI呈正相关(r=0.913,P<0.01)。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冠心病病人的血清NT-proBNP浓度存在差异,NT-proBNP可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外敷散对腹泻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CC)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R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每组10只。采用番泻叶水煎液灌胃(2ml/100g)的方法建立腹泻模型,药物组给予小儿腹泻外敷散贴敷。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药物对腹泻大鼠小肠ICC超微结构的影响,免疫组化法观察VIP-R1在腹泻大鼠小肠内的分布,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VIP-R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药物贴敷可使ICC形态和缝隙连接基本恢复正常。VIP-R1主要分布在小肠组织环形肌与纵形肌之间、小肠组织肌间神经丛处、结肠黏膜层上皮细胞及固有层细胞的周围。小儿腹泻外敷散可抑制VIP-R1分泌并下调VIP-R1 m RNA及蛋白表达。结论小儿腹泻外敷散可修复腹泻大鼠损伤的ICC细胞,同时可通过下调VIP-R1表达而治疗腹泻。  相似文献   
3.
烟酸缓释片联用辛伐他汀对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炯酸缓释片与辛伐他汀对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有冠心病及高危因素的混合型高脂血症80例,辛伐他汀组39例.口服辛伐他汀剂量20mg/d;烟酸加辛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41例,口服炯酸缓释片500mg/d,辛伐他汀20mg/d。,疗程均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不良反应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所改善,但联合治疗组的改变幅度,分别达54%、47%、4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37.5%;②联合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达标率分别为63%、49%和56%,三项全达标占44%,高于辛伐他汀组(P〈0.01);③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较辛伐他汀组明显(P〈0.05);④两组均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烟酸缓释片联用辛伐他汀可改善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冠心病及高危患者的血脂异常.使高敏C反应蛋白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内皮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2004—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128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反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64例。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36d(1h/d),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分别于治疗前后给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运动耐量相关指标(总运动时间和做功当量),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应用硝酸盐还原酶。并测定30名健康人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值作为对照。结果:反搏组和药物组有121例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30名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比较:治疗后做功当量反搏组显著高于药物组[(7.9&;#177;2.4),(6.1&;#177;2.4)METs,P〈0.05]。②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治疗后反搏组明显低于药物组[678.9&;#177;302),(148.0&;#177;36.5)mg/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78.9&;#177;30.2),(116.4&;#177;24.9)mg/L,P〈0.01]。③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89.6&;#177;18.3),(64.4&;#177;14.8)μmol/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组[(89.6&;#177;18.3),(70.1&;#177;13.9),(83.4&;#177;23.0)μmol/L,P〈0.01]。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内皮素的含量,促进血管舒缩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误诊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 (AM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危重病 ,不典型AMI时以其他系统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 ,极易导致误诊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从 1990 - 0 1~ 2 0 0 1- 0 9经我院门、急诊收治 AMI5 37例 ,初诊误诊 10 0例 ,占 AMI患者总数 19.0 % ,其中男 5 2例 ,女 4 8例 ,年龄 39~ 86岁。AMI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学确诊。本组误诊为呼吸道疾病或左心衰 35例 ,心绞痛 31例 ,脑部疾病 2 2例 ,其他部位疼痛 18例 ,无特征性表现 3例 ,部分病例有多个情况 ,AMI类型与误诊情况见表 1。误诊病例死亡 35例 ,死亡率为 34.3% ,而…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阿卡波糖对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了解其对IGT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139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73)接受阿卡波糖50 mg,3次/天;对照组(n=66).两组平均随访年限为(1.6±0.3)年,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生的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阿卡波糖可以显著降低IGT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11.53%(P=0.017),新发生的心绞痛的发生率减少11.80%(P=0.029),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减少11.39%(P=0.012),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34.72%(P<0.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4例老年AMI患者,按梗死前4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n=68)、无缺血预适应组(NIPC,n=56),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IPC组比NIPC组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5),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P<0.05),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减少并发症及改善老年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晓碧  梅克治  陈思伟 《新医学》1998,29(12):635-637
微粒化非诺贝特(力平脂200A)是降脂新产品,所采用的微粒化工艺可使其生物利用度提高大约30%。本文对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病人对该药的耐受性进行总结。对象和方法1.对 象 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本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总胆固醇超过6.0mmol/L和甘油三酯超过2.18mmol/L)患者,均经饮食疗法治疗1个月以上无效共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7~88(67±10)岁。除外下列情况:16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更年期服雌激素者;2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急、…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临床最常见的危重病 ,典型病例诊断多无困难 ,而不典型AMI时有出现 ,极易导致误诊 ,从而造成治疗不当或延误有效治疗 ,故应引起首诊医生高度警惕。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从 1990~ 1999年 ,我院收治AMI 411例 ,初诊时误诊 74例 ,占 18 0 % ,其中男45例 ,女 2 9例 ,年龄 39~ 86岁 ,误诊病例病死率 40 5 % ,而非误诊的病死率16 9%。   2 误诊类型我们将误诊归纳为 5类 :呼吸道表现 2 8例 ,其他部位疼痛 13例 ,脑部表现19例 ,胸闷 2 1例 ,其他 4例。  误诊原因分析1 以气促、呼吸道感染为表现的例 1 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拟选取房间隔作为新的心房起搏位置,与传统的基于右心耳的双腔起搏比较,观察该方式对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房颤发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实验组29例,对照组31例。术前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测定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行双腔起搏器治疗。实验组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选择双心房同步激动的房间隔最佳起搏点,心房电极置于该位置。对照组心房电极置于传统的右心耳。比较术后3月、6月、9月、12月时两组房颤负荷,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结果置入起搏器术后1年,实验组无房颤发生和房颤负荷减少20例(7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4% VS 48.4%),术后1年房颤平均每天发作时间,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均有显著性差异:(78.8±6.9)min VS (106.7±12.8)min,(36.2±4.8)mmVS(41.7-4-6.1)mm,(49.8±6.1)mm VS (66.5±4.2)mm,(63.3%±4.1%) VS (49.1%±6.9%),(330.8±30.5)pg/ml VS (502.8±21.4)pg/ml。结论基于房间隔起搏的房室顺序起搏方式较传统的房室顺序起搏减少病窦综合征(快慢型)患者房颤的发作,改善左室重构,延缓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