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脑震荡是一种轻型颅脑损伤,因其客观指标较少,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难度。在基础研究方面,脑啡肽和多巴胺在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中的表达及意义。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健康Wistar雄性二级(清洁级)大鼠80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动物房饲养,水料任意,用于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依致脑震荡所用砝码质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50,100,200g组。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动物于伤后1,3,7,14及30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nNOS在脑震荡中的变化规律。结果:100g组见典型脑震荡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扩张。脑组织瘀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nNOS蛋白和mRNA于伤后3d表达增强,7d达高峰,14d后开始减少,30d仍呈阳性表达。阳性部位见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和小脑神经元胞浆内。结论: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nNOS基因表达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能对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120名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传统的模式上进行护理干预,周期为1年,观察1年后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均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较少见,其发病率在整个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占0.3%[1-3],特别是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更是罕见,由于本病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我院近期收治3例十二指肠腺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脐带血CD34+细胞移植于非肥胖性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后的免疫重建作用。方法免疫磁珠法分选人脐血CD34+细胞,经外侧尾静脉移植于亚致死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移植后4、6、8、10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小鼠外周血人源CD45+、CD3+、CD56+细胞的数量;10周后PCR检测小鼠骨髓人ALU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脾脏人源CD3+、CD56+细胞的表达。结果 NOD/SCID小鼠经照射后骨髓腔内有核细胞及巨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或消失,达到理想的清髓预处理效果;移植后4、6、8、10周,移植组所有存活小鼠外周血均可检测到人源性CD45+、CD3+、CD56+细胞的表达,人源淋巴细胞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8周时达到高峰,10周仍有较高的比例。10周时移植组所有存活小鼠骨髓细胞均检测到人ALU基因的表达,脾脏均检测到人CD3+、CD56+细胞;未移植组小鼠照射后2周内全部死亡。结论经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通过移植人脐血CD34+细胞成功地建立了hu-SRC-NOD/SCID模型,并有效地重建了小鼠细胞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中造血细胞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造血细胞损伤效应。方法:经高场强电磁脉冲源以6×10~4V/m全身辐照5只猕猴,于照前及照后1、3、7、14、28及90d麻醉后,经股骨上端穿刺,抽骨髓分离有核细胞离心涂片,采用光镜(gimsa、AgNOR、feulgen染色),电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造血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伤后1~14 d,骨髓中造血细胞进行性减少,尤以各系统幼稚细胞减少为显著。形态结构欠佳,增生不活跃。伤后7~14d,凋亡的造血细胞明显增加,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移、核固缩。造血细胞中DNA含量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进行性减少。伤后28d~3m,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形态、DNA含量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结论:电磁辐射可使猕猴骨髓造血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改变;并使其增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小鼠经中子及γ线照射后,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350只二级雄性BALB/c小鼠,经不同剂量的中子和γ线照射,于照后6、12h,1、2、3、4、5、7、10、14、21、28d分批活杀,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等技术观察TNF-α在肠组织中的变化。结果:在正常肠黏膜中,TNF-α主要见于肠绒毛间质、黏膜下及淋巴组织中巨噬细胞浆内;2.5Gy中子照后2d内,上述阳性部位TNF-α的表达进行性减少;3~7d其在巨噬细胞及隐窝细胞浆内的表达明显增加,5d达高峰,14d恢复至正常水平。4.0、5.5Gy中子及12Gyγ线照射后4d内,TNF-α的表达进行性减少;γ线5.5Gy照后6~12h,TNF-α的表达增多,照后1d减少,2~5d增加,3d达高峰,10d恢复至正常水平。TNF-α的表达在肠黏膜损伤时减少,于损伤后恢复的早期增多。结论:中子和γ线照后,肠内源性TNF-α表达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并参与了肠放射损伤及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辐照后下匠脑与垂体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2~90mW/cm^2的HPM辐照130只二级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于照后6h、1、3、7、14d、28d与3月活杀动物,取下丘脑与垂体,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GR在辐照后大鼠下丘脑与垂体中的表达。结果辐照后下丘脑神经元中GR表达减弱。10mW/cm^2组在6h与1d时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0.05),7d后呈恢复趋势;50mW/cm^2绀在1d时有显著下降(P〈0.05)。辐照后垂体远侧部内分泌细胞GR表达增强。10mW/cm^2组在6h时有显著升高(P〈0.01),7d后呈恢复趋势;50mW/cm^2组在1、3d时均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一定功率密度的HPM辐照后,下丘脑GR表达下降;垂体GR表达增强;HPA轴负反馈调控紊乩;表明GR参与rHPM辐照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信息不对称特性下对医患关系的医德支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学科学的专业化决定了医疗卫生行业信息不对称特性的客观存在,对此医患双方在心理、行为等方面认识不一、表现不同,且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发展,因而需要从医德方面提出相应的支持措施,即:医务人员应正视专业属性,敢于发挥主导作用;医患角色换位,以己度人加深理解;疏通传播渠道,扩展医患沟通手段,从而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5-羟色胺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5-羟色胺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Wistar雄性二级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于伤后1,3,7,14及30d取脑组织,经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5-羟色胺在脑震荡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结果 100g组见典型脑震肠的临床表现,其病理改变为脑血管收缩与扩张,脑组织淤血,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5-羟色胺于伤后1d表达增强,3d达高峰,7d后开始减少,而于14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阳性染色见于大脑,海马,丘脑及小脑神经元胞浆内。结论 脑震荡以血液循环障碍和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5-羟色胺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能是脑震荡时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