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对胃镜下微波凝固疗法(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MCT)和激光光动力疗法(laser photodynamic therapy,LPDT)单独和联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贲门-胃底癌(cardia-gastric cancer,CG,C)所致的梗阻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535例EC和CGC作为处理组,其中142例EC、206例CGC行MCT,43例EC、64例CGC行LPDT,42例EC、38例CGC行MCT和LPDT联合治疗;选择放弃任何治疗的48例晚期EC和73例CGC共121例作为对照组,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对MCT和LPDT单独和联合治疗中晚期EC、CGC所致的梗阻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处理组患者经不同的方法进行2~3个疗程,MCT法、LPDT法和MCT和LPDT联合法的有效率分别为78.16%、98.13%、93.75%,三种方法6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3%、78.5%、81.2%,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仅55%.结论:MCT和LPDT单独或联合治疗均能很大程度地解决EC、CGC造成的梗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特点及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怀疑小肠疾病的52例患者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观察临床症状、疾病诊断、进镜方式、进镜时间、患者的耐受性、检出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口进镜40例次,经肛进镜33例次;检出的小肠病变为40例;单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腹痛、腹泻待查等患者(P<0.05);检出疾病主要有肿瘤性病变、非特异性小肠炎、克隆恩病、血管病变等;经口进镜时间明显短于经肛进镜(P<0.05);患者耐受性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单气囊小肠镜是目前诊断小肠疾病安全、可靠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高龄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同顾性分析787例行治疗性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70岁)和非高龄组(年龄<70岁),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发热、腹痛症状,化验术后2 h血常规、血淀粉酶,对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胆管结石非高龄组患者ERCP治疗成功率为95.1%,高龄组患者ERCP治疗成功率为96.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胆道或壶腹恶性肿瘤者非高龄组ERCP成功琦率82.1%,高龄组ERCP成功率79.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高龄组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高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性ERCP对高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2003年4月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在刚果(金)维和任务区建立中国第一所维和医院以来,赢得了上至联合国,下至当地百姓的赞誉[1]。但随着维和保障对象对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医务工作者特别是护理人员面临的工作环境趋向复杂化,其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单气囊小肠镜检查疑似小肠疾病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4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观察其进镜方式、进镜时间、患者的耐受性、疾病诊断、检出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进行152次检查,经口进镜83例次,经肛进镜69例次;检出的小肠病变84例,检出率73.7%;单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腹痛、腹泻待查等患者(P<0.05);检出疾病主要有肿瘤性病变、非特异性小肠炎、克隆恩病、肠结核、血管病变、淋巴瘤等。经口进镜时间明显短于经肛进镜(P<0.05);患者耐受性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单气囊小肠镜是目前诊断小肠疾病的安全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早期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SABP)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的治疗价值。方法 2011-07至2015-07我科收治的SABP患者经知情同意后分为早期内镜治疗组(EEI)和早期非手术治疗组(ECM),每组4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N%),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变化,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长、器官衰竭发生率的区别。结果 EEI组与ECM组相比,平均住院天数[(24.8±4.8)d vs (28.3±6.1)d]明显减少,器官衰竭总发生率(30.2% vs 53.5%)明显降低,1周内腹痛缓解率(83.7% vs 60.4%)更高(P<0.05)。ECM组胰腺感染坏死发生率较EEI组有增高趋势(P=0.062)。EEI组患者ERCP治疗后WBC、N%、IL-6、TBIL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5),1周后N%、PCT、IL-6、CRP、TBIL进一步下降(P<0.05)。ECM组治疗72 h未能使WBC、N%、PCT、IL-6、CRP、TBIL下降,予以ERCP治疗后WBC、N%、IL-6、TBIL明显降低(P<0.05);部分未行介入治疗的ECM患者治疗1周后N%、PCT、IL-6、CRP无明显降低。ERCP治疗患者未见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SABP综合治疗中,早期予以ERCP治疗安全、有效、可行,可改善临床症状、指标,缩短病程,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正>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癌年病死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1]。手术切除是一种传统及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创伤大、对肝组织损伤明显,对病灶直径小于3cm的小肝癌(SHCC)患者选择手术切除反而得不偿失,此时非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微波消融、射频消融、肝动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9岁,因“上腹胀痛20余天”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伴有低热、纳差、体质量下降(约3 kg),无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黑便及咳嗽咳痰等症状,就诊于我院,查体可见左侧腹股沟触及肿大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尚可,无触痛、腹肌紧张、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等无明显异常,金标法结核抗体IgG 阳性,腹水化验示:总蛋白52.4 g/L、Rivalta 试验阳性,白细胞2.9×109/L、淋巴细胞比例40%,腺苷脱氨酶(ADA)34.3 U/L,AFP、CEA、CA-199均为阴性;腹水细胞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偶见间皮细胞,未见肿瘤细胞。PPD 试验强阳性(直径达25 mm),结节表面及周围瘙痒。同时,行结核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检测及 T 细胞斑点试验(T-SPOT),结果提示阳性。超声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光点略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肝左叶探及范围约4.7 cm×2.4 cm 略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间以强回声及小的无回声;胰腺周围探及数个低回声,界限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考虑炎性渗出可能;胰头后方低回声,考虑肿大淋巴结可能。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胰腺头部可见一囊实性团块,约2.2 cm×3.3 cm,内部回声不均匀,胰管无扩张,病变未侵犯周围器官,周围有两枚大小约1.0 cm ×1.5 cm 及0.6 cm×0.8 cm 淋巴结肿大。上腹部增强 CT 提示:胰腺头体部占位,多考虑胰头占位性病变,并胰周、腹膜后、肝脏侵犯及转移,腹腔内少量积液。MRCP 提示:肝左叶外侧段内见多发团片状异常信号影,呈长 T1、长 T2信号影,大小约2.5 cm×2.8 cm,边界欠清晰,DW1上呈高信号;胰头体周围可见数个结节状等长 T1、稍长 T2信号影,部分融合成块,大小约3.4 cm×7.4 cm,边界欠清晰,DW1上呈高信号;腹膜后腹主动脉旁可见多发大小不一的淋巴结,DW1上呈高信号,考虑为感染性病变,肝结核及胰周淋巴结结核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对胆总管结石取石后复发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上腹部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edical rehabititation center of pennsylvania,MRCP)证实、内镜下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胆总管再发结石48例,均经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o-sphincter balloon dilatation,EPBD)或EST+EPBD后网篮或球囊取石。结果:48例中44例经内镜取石成功,手术时间为15-56min,平均29min。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后可再发结石,经内镜再次取石是治疗EST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首选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检查常难以正确判断病变的结构层次和来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兼具内镜和超声两方面影像检查的优点,能在内镜直视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显示病变的层次结构及与邻近脏器或组织的关系,且可判定病变有无邻近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此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