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烧伤后肠道损害与“肠源性高代谢”的关系。方法 在建立严重烧伤加清洁肠道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将 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对照 (B)组和烧伤加清洁肠道 (SDD)组。观察了伤后 0~ 10d大鼠静息能量代谢率(REE)的变化 ,同时检测了伤后 0、1、3、5、7、10d血中内毒素 (LPS)、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二胺氧化酶 (DAO)的含量 ,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烧伤后两组大鼠的REE、TNF、LPS和DAO均明显高于伤前 ,两组相比 ,SDD组的REE、TNF和LPS较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DAO则明显高于B组。相关分析显示 ,REE同LPS和TNF呈显著正相关 (r1 =0 .77,P <0 .0 5 ,r2 =0 .81,P <0 .0 5 ) ,与DAO相关不显著 (r >0 .0 5 )。结论 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与血中炎症介质含量呈正比 ,但肠道损伤程度加重并不引起代谢率相应增加 ,二者不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肠三叶因子在大鼠肠道中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肠三叶因子(ITF)及其mRNA大鼠肠道的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手段观察了ITF及ITFmRNA在大鼠肠道的表达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了不同肠段ITF的含量。结果 从十二指肠至结肠均有ITF及ITFmRNA表达,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其中ITFmRNA仅在杯状细胞的基底和边缘表达,其它区域的杯状细胞则呈ITFmRNA阴性反应,同时发现部分其它部位的肠上皮细胞中亦有  相似文献   
3.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黏膜损伤和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大鼠烧伤后肠黏膜损伤和修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组(C),静脉营养组(PN)及肠道营养组(EN)。EN和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等体积的营养液,观察肠组织中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含量、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黏膜跨膜电位差(PD)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烧伤后肠黏膜组织结构受损,血浆DAO活性明显高于伤前,而PD、PCNA值及ITF含量均明显低于伤前。两组相比,EN组大鼠肠道受损程度明显低于PN组,同时其ITF含量、PD、PCNA值均高于PN组,而DAO活性显低于PN组。相关分析显示,ITF含量同血浆DAO活性呈显负相关,而与PCNA及PD值呈显正相关。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黏膜结构受损与肠道合成和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有关,肠道营养减轻伤后ITF的程度可能是在减轻肠黏膜损伤,促进肠黏膜修复方面优于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4.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粘液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粘液屏障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 3 0 %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组 (C组 )、静脉营养组 (PN组 )及肠道营养组 (EN组 ) ,EN组和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等体积的营养液。在此基础上动态观察肠粘液层厚度、粘液中蛋白质、己糖及唾液酸的含量。 结果 烧伤后肠粘液层变薄 ,粘液中蛋白质、己糖和唾液酸的含量明显低于伤前。两组相比EN组大鼠肠粘液层厚度、粘液中己糖和唾液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PN组 ,而粘液中蛋白质含量两组相差不显著。 结论 严重烧伤后杯状细胞合成粘液的能力下降 ,肠粘液层变薄 ,粘液成分改变。与静脉营养相比 ,肠道营养可减轻伤后杯状细胞受损程度 ,促进肠粘液合成 ,维持肠粘液化学成分的稳定 ,保护肠粘液屏障  相似文献   
5.
观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地严重烧伤所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Control),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观察了烧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PN和EN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烧伤后肠粘膜通透性,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肠三叶因子(ITF)含量,肠粘液层厚度及己糖和唾液酸的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同PN相比,EN对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提示EN较PN更有利于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促进肠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6.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C)组,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EN和PN组除营养支持途径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在此基础上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观察了烧伤后两组大鼠ITF及ITFmRNA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mRNA均有一定表达,它们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中。烧伤后PN组大鼠肠道组织结构严重受损,ITFmRNA表达明显降低,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含量远远低于伤前(P<0.01)。两组比较,EN组大鼠肠组织中ITF及ITFmRNA水平明显高于PN组,同时E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肠道营养与静脉营养相比可降低伤后ITF特别是ITF二聚体下降的幅度。  相似文献   
7.
谷氨酰胺治疗严重烧伤患者蛋白代谢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蛋白代谢的变化及了谷氨酰胺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将烧伤总面积在30%-60%,Ⅲ度烧伤面积在20%-50%的39例患者随机分为谷氨酰胺治疗组(GLN组,20例)和安慰剂对照组(C组,19例)。GLN组每日服用谷氨酰胺颗粒剂0.5g/kg.C组服用同等剂量的安慰剂,疗程为7d,检测用药前后两组病人血中谷氨酰胺浓度,血浆蛋白含量,尿氮排量,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30d创面愈合率和住院天数,结果GLN组病人用药7d后,血浆谷氨酰胺,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用药前和C组(P<0.01),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明显高于用药前,但与C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GLN组的尿氮排量明显低于C组,且30d创面愈合率和住院时间均优于C组。结论:服用谷氨酰胺能显著提高严重烧伤患者血中谷氨酰胺水平,促进机体蛋白合成,减少蛋白分解,提高30d创面愈合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对药物化学课程实施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从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实施办法两方面探讨了提高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清洁肠道对烧伤大鼠高代谢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选择性清洁肠道对烧伤后机体高代谢反应的影响. 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三度烧伤大鼠模型,将88只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对照(B)组和烧伤加清洁肠道(SDD)组.观察烧伤前及烧伤后(PBD)1、3、5、7、10天大鼠静息能量代谢率(REE)的变化,检测烧伤后血清胰岛素、高血糖素及皮质醇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烧伤后两组大鼠的REE、血清胰岛素、高血糖素和皮质醇含量均明显高于烧伤前.两组相比,SDD组的REE明显低于B组,血清高血糖素和皮质醇略低于B组,胰岛素含量略高于B组,在PBD 3~5天有显著差异.而胰岛素及胰岛素/高血糖素比值则明显高于B组,在PBD 1~10天有显著差异(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REE同胰岛素/高血糖素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78,P<0.05). 结论:烧伤大鼠代谢率明显增高,清洁肠道能有效降低烧伤后高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10.
清洁肠道对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烧伤后是否存在“肠源性高代谢”及清洁肠道对其的影响。方法 在建立严重烧伤加清洁肠道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将 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对照 (B)组和烧伤加清洁肠道 (C)组。观察了伤后 0~ 1 0d大鼠静息能量代谢率 (REE)的变化 ,同时检测了伤后 1、3、5、7、1 0d血中内毒素 (LPS)、肿瘤坏死因子 (TNF)和白细胞介素 1 (IL 1 )的含量 ,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烧伤后两组大鼠的REE、TNF、LPS和IL 1均明显高于伤前 ,两组相比 ,C组的REE、TNF、LPS和IL 1较B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相关分析显示 ,REE同LPS、TNF和IL 1呈显著正相关 (r1 =0 77,P <0 0 5;r2 =0 81 ,P <0 0 5 ;r3=0 90 ,P <0 0 1 )。结论 烧伤后存在肠源性高代谢 ,清洁肠道可降低血中炎症介质含量 ,从而降低高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