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2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8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脑电图分级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在98例不同病因昏迷患者急性期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测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随访患者3个月的预后,将动态脑电图检测和GCS评分结果与患者的预后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分级与GCS评分显负相关(r=0.751,P<0.001),脑电图分级为Ⅰ级:GCS为7.0±0.7,Ⅱ级时GCS为7.3±1.2,Ⅲ级时GCS为4.0±0.0,Ⅴ级时GCS为3.2±0.4;动态脑电图异常分级在死亡或植物状态组和残疾生存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CS评分在死亡或植物状态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残疾生存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动态脑电图对植物状态和残疾生存患者预后的评估在敏感性(81.25%)、特异性(100%)和对预后评估的准确率(91.89%)方面均比GCS评分高。结论急性期动态脑电图检测对植物状态和残疾生存患者预后的评估有确切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异常特征,为早期干预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早期PD患者83例(PD组),健康人58例(对照组)。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测定两组P300波群各成分(N1、P2、N2、P3)潜伏期和波幅、反应时,MMSE评定两组的认知功能。结果PD组N2、P3潜伏期延长(P〈0.05);P300波群各成分中P3阳性率最高[PD痴呆组为53.3%,PD非痴呆(PD—D)组为29.4%]。结论早期PD患者P300外源性成分P2和内源性成分N2、P3的潜伏期均延长,提示其认知功能异常,还有警觉、选择、注意的障碍。P3潜伏期是识别早期PD伴发痴呆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动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30例脑梗死患者病期<1周与病期>4周以及20例健康老年人的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结果发现,脑梗死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病期<1周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较病期>4周者显著升高;病期>4周者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果提示,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的动态监测对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LSEP)顶部记录为N_(20)-P_(25)复合波,中央前记录为P_(22)-N_(30)复合波。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央前成份由运动区起源,并同运动及运动机制有关。帕金森病是由黑质-纹状体病变引起的锥体外系综合征。对该病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国内仍未见类似报道。本文拟研究早期帕金森病的SLSEP顶、中央前成份的异常特征、病理机制及可能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2岁。因右面部及左侧肢体麻木、右侧肢体活动不便两周,于1986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岁始,常有心悸、胸闷感,但尚能胜任一般体力劳动,入院前两周出差途中感轻微头痛及周身不适,次日凌晨三点起床排尿时突感右侧头部剧痛,旋即出现右面部及左半身发麻,鼻咽部干涩,右侧肢体活动不便,但仍可扶墙回到床上,翌日进食时发现吞咽困  相似文献   
6.
7.
在Haake转矩流变仪中,将盐酸胍与己二胺的低聚物(PHMG)与末端带环氧基的遥爪型聚苯乙烯(PS)进行熔融反应,得到具有抗菌性能的聚苯乙烯(PS-PHMG)。红外(FT-IR)光谱证明胍盐低聚物是以化学键的形式键合到PS分子链上的。分别用扩散法和振荡瓶法测试了抗菌聚苯乙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扩散法实验表明,经提纯后的PS-PHMG不存在胍盐低聚物的溶出,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菌圈。振荡瓶法结果表明:当PS中w(PS-PHMG)=0.2%(即w(PHMG)=0.069%)时,与大肠杆菌接触30 mi m后,抑菌率达100%;当w(PS-PHMG)=0.1%(即w(PHMG)=0.035%)时,30 min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也能够达到100%,具有较好的抗菌速效性,杀灭细菌的时间小于30 mi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s)高频振荡(HFQs)成分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病变的异常表现,及其HT能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在一组诊断明确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病变的病人共70例中,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和高频振荡成分的检测,比较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和高频振荡成分的异常率和异常模式。结果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的异常率为8.6%,HFOs的异常率为45.7%;两者的异常模式有:两者同时异常4.3%,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正常,HFOs异常41.4%,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异常,HFOs正常4.3%。结论体感诱发电位高频成分和常规成分的异常反映感觉传入过程中不同的紊乱模式,高频成分对皮层下的神经纤维轻度脱髓鞘更为敏感,对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是一个有益的扩充指标。  相似文献   
9.
以环氧氯丙烷为键合剂将胍盐低聚物(PHMG)接枝到淀粉分子上,设计了正交试验优化接枝反应条件。将产物添加到淀粉和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中,采用化学交联法合成了具有抗菌性能的淀粉-聚乙烯醇(S-PVA)水凝胶,测试了水凝胶的溶胀率、脱水率以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40 °C、时间为0.5 h、pH为9时,PHMG的接枝效率最高,水凝胶的溶胀率随着PVA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S-PVA水凝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出了优异的抗菌活性,当w(PHMG)=0.2%时,抑菌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0.
在四氢呋喃(THF)与环己烷的混合溶剂中,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采用具有较大空间位阻和特定电荷环境的P配合物为添加剂,实现了异戊二烯(Ip)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阴离子嵌段共聚。分别采用GPC、1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THF与环己烷体积比的增大,单体的转化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空间位阻较大的P配合物的加入,堵塞了正、负离子对之间的部分通道,有效地抑制了MMA段聚合副反应的发生,在易于工业化的0 ℃之下成功合成了分子量分布窄(1.21)的聚异戊二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I-b-PMMA),并且共聚物中PI嵌段以3,4结构链节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