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皮肤病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报告1例经血浆置换、免疫抑制等治疗后成功救治的暴发性紫癜患者。患者女,51岁。左臀部及大腿外侧紫红斑4天,加重伴疼痛2天。皮肤专科情况:左臀部、大腿外侧可见大片瘀斑及中央黑色坏死区,周围有紫红色晕,表面有水疱及血疱形成,破溃后有少许血性分泌物渗出,局部压痛明显。伴有血浆因子减少、D-Dimer、FDP升高及血管内凝血的表现。入院后皮疹迅速扩大融合为大片触痛性暗红斑,中央有出血性大疱、坏死。诊断:暴发性紫癜。予紧急血浆置换治疗,同时予输注血浆、免疫抑制、抗凝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出院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TGF—SiRNA的体外转录合成及使用专门转染试剂盒将其转染至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转染效率,为将RNA干扰技术深入应用到硬皮病治疗做铺垫。方法体外培养硬皮病皮肤成纤雏细胞;设计CTGF的siRNA;通过体外转录获得siRNA;将siRNA以SilencerTTM siRNA Labeling Kit标记;用siPORT^TM Amine转染至成纤维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结果转染率可高达85.32%。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且可达到理想的转染率。  相似文献   
3.
当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检,进行医疗行业的标准项目检查后,保存他们体检的原始数据就形成了一个医疗课题。对这些原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将能够对体检部门进一步的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同时对医疗行业的科研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目前,一般的体检部门均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没有一个专门的统计分析功能,既不完整也不全面。在最普通的个人机平台开发,将体检人员的体检信息分为三类。运用最普及的计算机软件包,做成最标准化的应用程序,易学易用,易于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肌炎的临床特点,了解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类型及临床特征,以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 预后判断。方法:对108例皮肌炎患者及其中合并恶性肿瘤的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 析。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以14~60岁(62.96%)为主;首发症状以皮炎(54.63%)为主;皮肤损害以面部红斑合并全身多处 红斑多见(48.15%);肌肉受累以不同程度的对称性近端肌炎多见(97.22%)。受累内脏为消化道(31.48%)、心(19.44%)、 肺(26.85%)、甲状腺(12.96%)。12例(11.11%)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zyme,CK-Mb)、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Jo-1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抗体、抗DNA拓扑异构酶抗 体(anti-topoisomerase antibody,抗Sc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93%,46.30%,28.70%,87.04%,51.85%,26.85%,55.56%, 2.27%,8.99%,2.27%。将患者分成合并肿瘤组和不合并肿瘤组,经χ2检验提示ESR异常增快是皮肌炎合并肿瘤的危 险因素。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结论:皮肌炎有典型的皮损表现,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皮炎。临床确诊应结合肌 酶、肌电图、肌活检等相关检查。皮肌炎易累及多种器官,应预防性地行胸部X线及CT等相关检查。红细胞沉降率 增快是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参考指标指导临床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斑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代秀菊等[1]发现活动期斑秃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16)、白介素12(IL-1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而白介素10(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这说明细胞因子的变化与斑秃的发病有关。我们对61例斑秃患者进行血清白介素1(IL-1)β水平的检测,以期探讨IL-1β与斑秃发病机制的关系。一、研究对象1.病例来源:61例均为2002年5~8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的斑秃患者,经临床诊断入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斑秃组和全秃(包括普秃)组。  相似文献   
6.
男性生殖道感染与不育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中国,不育症约占已婚夫妇的10%,属女方因素约为50%~60%,属男方因素约为20%~25%,属男女双方共同因素约为20%~25%。男方因素所致的不育称为男性不育症,它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引起男性不育的病因很多,男性生殖道感染是其中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T和B淋巴细胞中穹窿核糖核酸 2-1(vault ribonucleic acid 2-1,VTRNA2-1)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索SLE的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5 例健康对照者 和32 例SLE患者的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另外再收集62 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性SLE患者47 例,非活动性患者15 例)和29 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19+ B淋巴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检测VTRNA2-1 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 沉淀实验寻找VTRNA2-1 的直接作用蛋白。结果: 通过对SLE 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 细胞和B 细胞中的 VTRNA2-1 基因进行检测,发现SLE患者T细胞中的VTRNA2-1 基因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的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的VTRNA2-1 基因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均显著增 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 和P<0.05)。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VTRNA2-1 通过与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特异性结合而发挥生物学功能。结论: VTRNA2-1 基因在SLE患者的B细胞中呈高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 过调控PKR而发挥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13受体α1(IL-13Rα1)基因mRNA的表达及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甲基化状态。方法 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10例SLE患者和6例正常人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细胞中IL-13Rα1 mRNA的表达,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CD4+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为2.224 ± 0.251,非活动期SLE患者为1.712 ± 0.132,正常人组为1.104 ± 0.04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非活动期及正常人组分别为1.672 ± 0.142,1.410 ± 0.154,1.238 ± 0.106,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非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4+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活动期SLE患者为0.454 ± 0.023,非活动期为0.635 ± 0.065,正常人为0.844 ± 0.097,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IL-13Rα1 mRNA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 = 0.79,P < 0.01;r = 0.76,P < 0.05);CD4+ T细胞的IL-13Rα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 = -0.89,P < 0.01);CD4+ T细胞IL-13Rα1 mRNA表达与其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 = -0.84,P < 0.01)。结论 SLE的发生发展可能与DNA低甲基化导致SLE患者T细胞过度表达IL-13Rα1有关。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2岁,左下肢胫前黄红色硬性斑块7年,无糖尿病史,组织病理符合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相似文献   
10.
卡介菌多糖核酸(polysaccharidenucleicacidfractionofbacillusCalmetteGuerin,BCG-PSN)是采用热酚法去掉蛋白质研制而成的新一代卡介菌提取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应用BCG-PSN预防和治疗特应性皮炎、过敏性哮喘、慢性荨麻疹等变应性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