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皮下免疫疗法(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疗法(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0例中-重度AD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SCIT和SLIT的免疫治疗方案。随访6个月~2年,观察免疫治疗过程中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AD评分(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SCORAD)和有效率的评价。结果临床疗效判断,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 Ig 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CIT组所有患者在免疫治疗的不同阶段均出现局部反应,SLIT组有4例(5.5%)出现局部反应,两组患者的局部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可耐受并自行缓解。两组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8,P 0.05)。结论尘螨过敏的AD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途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式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SCIT高于SL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主要化妆品成分变应原,以便指导患者合理选择和使用化妆品,降低皮炎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193例患者进行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斑贴试验总阳性率为69.43%,合并2种及2种以上变应原的患者占50.26%,阳性率前5位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酯、三乙醇胺和乙二胺;女性斑贴试验阳性率为73.33%,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P<0.05);青年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36.79,P<0.05)。结论:硫柳汞、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酯、三乙醇胺和乙二胺5种物质是重庆地区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主要的致敏成分。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以女性为主,中青年多见。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对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进行筛选与评价。方法 2019年6 - 8月在重庆市中医院职工中招募40例乳酸刺痛试验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4种敏感性皮肤用防晒化妆品(标记为产品Ⅰ、Ⅱ、Ⅲ、Ⅳ)的人体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将4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于面部使用安全性较高的2种产品,于使用前、使用后2周和4周评估红斑、水肿、脱屑情况,采用仪器无创检测经皮水分丢失、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黑素含量、皮肤油脂含量。分别于受试者背部涂上述2种产品,采用紫外日光模拟仪进行防晒指数(SPF,12例)及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FA,11例)测定。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非参数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结果 斑贴试验显示,防晒产品Ⅲ仅发生1例1级反应,产品Ⅳ未发生阳性反应,安全性高于另外2款产品。主观安全性评价显示,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红斑程度均低于使用前(Wilcoxon符号秩检验,Z = 4.73、4.82,均P < 0.05)。客观功效性评价显示,使用防晒产品Ⅲ、Ⅳ前及使用2周、4周时表皮失水率、角质层含水量、黑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表皮失水率(30.05 ± 1.47、30.37 ± 1.28)、黑素含量(112.58 ± 7.34、103.47 ± 5.48)均低于使用前(均P < 0.05),角质层含水量(62.35 ± 2.67、63.72 ± 2.54)均高于使用前(均P < 0.05)。使用4周时,产品Ⅳ组黑素含量(103.47 ± 5.48)与产品Ⅲ组(112.58 ± 7.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8.45,P < 0.05)。产品ⅣSPF值、PFA值(51.8 ± 2.9、10.1 ± 1.2)均高于产品Ⅲ(31.5 ± 2.6、7.4 ± 0.7,t = 15.34、24.66,均P < 0.05)。结论 综合应用封闭型斑贴实验、长期试用试验、防晒指数测定等方法可评价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防晒功效。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分析化妆品相关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成分,为化妆品不良反应起到预警作用并提供客观的风险评估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重庆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512例化妆品不良反应可疑患者,男14例,女498例,通过填写统一制定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卡,记录患者的病史资料和所使用化妆品的相关信息;对其中103例(男3例,女100例)进行化妆品原物斑贴试验及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结合48和72 h斑贴试验结果综合判定并汇总分析。结果 512例可疑化妆品不良反应病例中,主要表现类型为接触性皮炎(495例,96.7%)。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皮损形态主要为红斑501例(97.9%)、丘疹313例(61.1%)、水肿249例(48.6%)、鳞屑166例(32.4%);症状主要为瘙痒480例(93.8%),其次为灼热感359例(70.1%)和紧绷感297例(58.0%)。103例化妆品成分斑贴试验显示,阳性71例,最易引起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31例,30.1%)、十二烷基硫酸钠(29例,28.2%)、秘鲁香脂(17例,16.5%)、布罗波尔(12例,11.7%)及三乙醇胺(10例,9.7%)。将化妆品变应原系列分为14个类别,阳性率前4位的类别分别为乳化剂54例(45.8%)、防腐剂47例(39.8%)、芳香剂17例(14.4%)和表面活性剂10例(8.5%)。2例男性和69例女性斑贴试验阳性,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69/100,χ2 = 0.01,P > 0.05);18 ~ 29岁组、30 ~ 49岁组及50 ~ 70岁组阳性率分别是34%、34%、32.4%,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3,P > 0.05)。结论 化妆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接触性皮炎,致病成分具有多样性,最易引起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变应原分别为硫柳汞、十二烷基硫酸钠、秘鲁香脂、布罗波尔及三乙醇胺。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患者变应原检测及自体血清试验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变应原检测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皮肤点刺试验(SPT)检测30种变应原皮试液(包括吸入性和食物性),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以组胺作阳性对照,注射于前臂屈侧,20-30分钟后观察结果。自体血清试验(ASST)以自体血清注射于一侧前臂,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30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78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中SPT有550例阳性(69.89%),6种以上变应原阳性332例(42.19%),吸入组阳性516例(65.57%)明显高于食物组309例(39.26%);ASST阳性为244例(31.00%),SPT阴性组ASST阳性率明显高于SPT阳性组。结论:SPT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引起慢性荨麻疹的相关变应原。ASST阳性表明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可以作为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检测血清桥粒芯糖蛋白(Dsg )1和Dsg3在天疱疮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该科确诊为天疱疮的患者47例(观察组),同期排除天疱疮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ELISA检测Dsgl、Dsg3;分析其与天疱疮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ELISA法的敏感性为95.74%,特异性为92.31%。IIF法敏感性为93.62%,特异性为86.5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16例Dsg1、Dsg3均阳性,8例红斑型和5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均只有Dsg1阳性,2例增殖型天疱疮Dsg1、Dsg3均为阳性。寻常型和增殖型天疱疮Dsg1、Dsg3滴度分别为130.85±86、112.30±85.05,疾病活动性评分(5.10±1.86)分,相关系数分别为 r=0.476(P=0.008)、r=0.816(P=0.001)。落叶型和红斑型天疱疮Dsg1滴度142.59±78.52,疾病活动评分平均为(2.77±0.92)分,r=0.800,P=0.001。结论 ELISA检测Dsg1、Dsg3敏感性、特异性高,有助于天疱疮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8.
重庆地区221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及分析,筛查本地区常见性过敏原。方法:采用皮肤点刺法对重庆地区2210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进行检测。结果:2210例患者中过敏原阳性1589例(71.9%),其中吸入组阳性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为家蝇、粉尘螨、淡色库蚊、户尘螨、酪螨、艾蒿花粉、律草花粉,食物组阳性率较高的为海蟹、海虾。结论:不同地区过敏原种类有所不同,有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本地区的过敏原筛查范围,做好与过敏密切相关的皮肤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